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思考题
1.译讲本经的缘起是什么?我们应怎样对待?
2.简述《般若摄颂》的功德及携带此经的好处。
3.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般若法门?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来今天(2008年12月6号)准备给大家讲《般若摄颂》,但因法本还没有到,所以先讲本经和般若的功德及重要性。
在座的道友都知道,佛经有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加持,及佛陀开许结集与亲口宣说七类,而《般若摄颂》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显宗的经典中它异常珍贵。在藏传佛教中,大家都很重视《般若摄颂》,有许多老修行人都把它与《文殊真实名经》和《普贤行愿品》列为日常课诵,而且法本也经常不离身体。但现在部分年轻修行人好像并没这么重视,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视,在学院中就有很多法师经常讲《般若摄颂》的课。可能这与法王的传承有关,因为法王如意宝以前不但讲过《般若摄颂释》(1),还讲过《般若摄颂》的颂词,而且他老人家也日日念诵这部经典。前一段时间,我就用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般若摄颂》给大家作了加持。另外,通过这次翻译《般若摄颂释》,我对本经的信心又增上了许多,相信大家在学习之后,也一定能对本经及般若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本来我想今年传讲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因为,虽然与《现观庄严论》相关的其他内容已经讲了一部分(2),但该论的颂词并没有讲,所以有这个想法。那为什么要改讲《般若摄颂》呢?一方面它们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历代印藏高僧大德,像陈那论师、善宝论师等,都有将二者结合、对照而作的注疏或讲义。另一方面,并未见讲闻《现观庄严论》等同讲闻所有《般若经》的说法,而讲闻《般若摄颂》却有如是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说:讲闻此经有讲闻所有般若的功德。再加上人生无常,对听者、讲者来讲何时出现无常都很难说,而在短暂的人生中,讲闻此经的机缘又极为难得,所以从功德的角度我决定先讲此经。
当然这也与年龄有关。在年轻的时候,自己对因明、诗学、文学和历史很有兴趣,因为当时自己很想成为因明辩论高手,以及成为擅长写诗作词与博通古今中外历史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只会选择功德最大、对来世最有利且能令相续得到最大改变的法门,而对诗学、文法等却没太大的兴趣。或许个别道友也会有我这样的心态,因为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活着的时间不会太长。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才想每周都给大家讲一点般若。
当然,除了小乘根机或对空性法门有邪见者之外,大乘根机或前世串习过空性的人,对般若都会生起欢喜心。而实执太强则很难度化。记得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有两位行为如法、戒律清净的比丘来亲近他,刚开始尊者为他们宣说有关律仪与人无我方面的教言,他们也有很大的兴趣。但当尊者讲解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观点时,他们却不敢再听下去,最后捂着耳朵恐惧地离开了。阿底峡尊者很感叹地说:光是戒律清净和行为如法也不能成佛,要想成佛就一定要有摧毁一切实执的空性见解,也即需要智慧波罗蜜多。由此可见,光是在行为上受持、口念佛号、表面做点善事,也不可能断除相续中的实执种子;因为这必须依靠般若的金刚智慧才能无余拔除,否则很难摆脱轮回。而想拥有闻受般若的好机缘,也要依赖宿世植下的福报。若无福报,其他因缘再怎么样聚集,也不可能听闻到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
若能通达空性,其功德不可思议。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世间功德最大者有三:第一、发无上菩提心;第二、宣说大乘佛法;第三、观修空性。按《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的教义,这三者当中,观修空性的功德远远超过前两者。《宗镜录》云:“如有颂言:若人持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哪怕闻思修行其中一个偈颂,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现观庄严论》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就像孩子源于母亲一样,所有圣者的根本因就是般若佛母,也即佛、菩萨、声闻、缘觉皆依般若空性而生。若想永远是凡夫那就另当别论,若想真正跨入圣者的行列,般若则不可缺少。而得地菩萨也需要般若佛母的孕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可见能与般若结上善缘,这也极为难得。所以大家皆应对空性产生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
对于此次传讲般若我有个要求:凡是这次听闻空性法门的人,都要发愿法本不离身体。当然像《系解脱》那样戴在身上也不太可能,因为这很不方便。但你不管到哪里,《般若摄颂》的法本都应带在身边,我想力气再小的人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般若摄颂》云:“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佛陀是这样说的:在春季的大好时节,当某种树木凋萎的陈叶更换而落到地上时,人们就会知道树枝不久将新生出绿叶与花果;同样,作为行者,谁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罗蜜多,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获证诸佛的菩提。大家都知道,二转般若*轮全是了义法,并非引导某种根机的众生而作的方便之说;所以依靠它的加持,与之结缘的众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能获得解脱。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对佛语诚信不疑。所以,即使不懂里面的内容,在临死之前法本也应经常带在身边。其具体要求则与出家人不离三衣的要求差不多,即不管住在哪里,都应将法本供在佛堂当中或放在净处,而须在别处过夜时则应随身携带。我想只要有心,这样的习惯大家都能逐渐养成。
这次我并不要求大家每天都读诵,因为这很难做到。以前我讲《金刚经》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发愿每天念一遍。但后来有些人因为特别懈怠而没有读,有些人则因每天都为三宝和众生的事业特别忙而没有读……但发了愿做不到也不行,所以这次我要求比较低,只要有正知正念的人都能做到。
即使我们不懂般若的法义,但只要能将法本带在身边,诸魔外道就不可能伤害我们。现在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经常在包里放一把刀,我觉得这样的兵器最好不要带上。作为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用刀来维护自己,或者杀害别人,这是非常惭愧的事。其实,如果我们能经常带着般若法本,那除了前世真正造下了必须以生命偿还的业之外,一切暂时的违缘都能遣除。为什么呢?因为有般若的地方就能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与保护。《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因此,我们想供养诸佛菩萨,或者自己想成为人天应供处,就一定要携带般若经。可见以般若的威力来摄伏一切无比殊胜,这也是智者的选择。而我们能值遇这样殊胜的般若法门,也应无比高兴。
以前上师如意宝为弟众讲《般若摄颂》,有一天他老人家说:“今天早上我对妹妹说,虽然我们现在身体都不太好,但我们都应生起欢喜心。因为遇到这么殊胜的般若法门,前途肯定都是解脱,除此之外的去处绝对不会有。所以能在临死之前讲这么殊胜的法,我心中很是欢欣。”法王圆寂以后,道友们作的《备忘录》里面,就有当时上师所讲的这段话。的确,《般若摄颂》中的很多颂词都能让我们生起欢喜心。但这种欢喜并非听歌星唱歌或看明星表演而生起来的欢喜所能比拟,因为那样的欢喜毫无意义。
在座的人都知道,在世间中,一个迷迷茫茫的人来到舞台上,以他的舞蹈和歌声就能让很多人欢腾起来,这在电视中经常看得到。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快乐,但我觉得这种快乐带有刺激性和迷茫性,它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其欢喜的因只是一种表情或非常刺耳的声音等。而缘般若空性生起欢乐则与之完全不相同,因为这对今生来世都能带来极大的利益。《般若经》云:犹如孕妇怀胎足月临产时,阵痛是即将分娩的征兆;同样,有缘者听闻宣说如来智慧的般若法门后,生起欢喜之情与希求之心,那么此人将迅速证得大菩提。所以大家皆应生起欢喜心,因为听闻到般若法门就说明解脱有希望了。就像处于水中但被鱼钩已经钩着的鱼一样,很快的时间它就会被拉到岸边;同样的道理,既然我们已经遇到了般若法门,那在轮回中就不会流转很长时间,所以大家皆应对般若法门生起信心。
很多人都清楚,无论我们修加行时摆供桌也好,或者是平时布置佛堂,很多论典都要求,要陈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一本《般若摄颂》和一座佛塔,以这三者作为三宝所依,代表佛法僧三宝。以前很多噶当派的大德都说,任何一个人的屋子、帐篷或茅棚里,只要摆着《般若摄颂》、佛塔和佛像,这个地方就变成了经堂。现在很多人在几十年中辛辛苦苦挣钱买房子,如果房子里有这些三宝所依,那就等于在这么多年中建造了一座经堂。若心里能这样想,我觉得辛苦也值得,否则就没太大的意义,因为家与人都是无常不实且不可依恃之法。
的确,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对自他都应该有利益。若能以般若与自他结下善缘,则非常有意义。如果听受其他经典为主,轻视般若,这也是一种魔业。虽然听受其他经典和论典有很大功德,但跟般若法门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般若摄颂》中说: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这个放下来,而去希求其他的法,那就像一个人在找到大象后,还去寻找大象的脚印一样荒唐;也像一个人在得到美味佳肴后,为了吃得更好而去…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