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相反,若沒有在無量佛前種下善根,自然就會生起驚怖之心。
可見,本頌還宣講了般若法門的法器。也即對一切萬法在勝義中不存在,而世俗中有如夢如幻顯現的道理不生愚癡恐怖之心者,或者說能行持現空雙運、通達現空無別的人,才是般若的所化根機。所以在座的各位皆應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在聽到這樣的般若法門時你的感覺如何?
醜二(廣說)分二:一、所知對境不可得;二、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所知對境不可得)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卯一、意義:
色無受無想行無,識處纖塵亦非有,
不住萬法無住行,無取獲諸佛菩提。
如果色受想行識五蘊皆不存在,那安住或行持的萬法全部都沒有,如此便能無住而行,這樣就能無取獲得諸佛所證之菩提。
那五蘊怎麼不存在呢?首先觀察色蘊:大家也清楚,色蘊所攝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境等十種色法,大的這些全部是集聚性的,一一觀察時都沒有堪忍的實體;小的這些也是同樣,沒有一個實有的法,就是無分微塵,其實質也不成立。所以,所謂的色蘊只不過在名言中成立,而勝義中絕對沒有它的本體。《中觀根本慧論·觀五陰品》則從色法的因、體、果等方面進行剖析,最後得知一切色法皆不存在。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皆不應對色法貪執,故頌雲:“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
的確,執著色法沒有任何實在的意義。世間人經常貪著色法,認爲某種顔色很好看,其實所謂的好看只是一種假相,也即不管是認爲人等有情好看,還是布匹等無情好看,其本體皆不成立。因爲除了暫時的分別念之外,絲毫沒有恒常的本質。如果是恒常之法,那誰看都會好看,或什麼時候看都應該好看,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比如一個産品,剛開始的時候認爲它很好看,但過一段時間就會認爲它不好看,或者是剛拿到手裏的時候很好看,過一會兒就不好看了。其實,人們喜歡的對境始終都在不停地換,比如小孩時代對玩耍品很執著,長大以後就會對另外一種對境執著,再過一段時間又會對其他一種對境執著,甚至後來還會對以前的執著感到可笑。比如說,我幾歲時對某些玩具特別執著,如果其他孩童搶了我的玩具,當時我就會很傷心;但現在不但不會,可能反而會笑起來,甚至還會嘲笑小時的無知。所以世間當中,堪忍的色法根本不存在。但人們絲毫不懂,每天都爲了它們而奔波。其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獲得快樂。但是色法上有沒有快樂呢?沒有。雖然沒有,但無數人並不了解這樣的道理。
既然色法沒有,那快樂、痛苦和等舍叁種感受(受蘊)也不成立;同樣的道理,想蘊、行蘊和識蘊也不可能存在。既然五蘊沒有,那所取的五境與能取的五根也不成立,如此一切萬法也不可能存在。故《中論》雲:“受陰及想陰,行陰識陰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陰。”
但是,萬法不存在的道理光是口頭上會說也不行,內心中一定要生起不可動搖的定解。一旦這種定解生起,這種菩薩就能不住一切法,也即不會執著任何一個法。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便能無住而行,即不住一切法而行持。
如果我們在學中觀或般若時,對形形色色的萬法皆能知道是虛幻、空性的,這就是後得位的定解。對初學者或鈍根者來講,這樣的修法不可缺少,宗喀巴大師著重抉擇單空的目的也在于此。很多法師在講《金剛經》等般若法門時,經常講一切都不存在,抉擇到這樣的單空時也高興得不得了,弟子也認爲這就是需要證悟的空性。當然,以前認爲萬法皆是實有存在的,而現在已經懂得它們皆不存在,那師徒爲什麼不歡喜若狂呢?肯定會高興的。雖然從暫時來講,這樣的單空的確需要證悟,但還需不需要更上一層樓呢?需要。在《般若攝頌釋》中,麥彭仁波切就引用了《羅睺羅贊般若頌》和《中觀根本慧論》的教證來說明這個問題。其中《中論》的教證是:“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由此我們可以了知,從真如實相來講單空也必須遠離。若依此定解而修,遠離四邊八戲的境界就能在相續中現前;若入定于這樣的境界,則不會有任何執取之法,如此便能無取而獲證諸佛的大菩提。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講先應抉擇單空,在單空的基礎上還應不斷地聞思修行和祈禱,這樣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就可以産生,從而無余擺脫輪回。
雖然真正通達大般若對凡夫人來講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作爲修行人,在聽聞、修行這樣的空性後,對整個生活的執著或對世間的種種散亂就會減少。爲什麼呢?因爲內在聞思修行空性所獲得的快樂,與從對外境的滿足中所獲得的快樂截然不同。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外境上追求,有人認爲吃得好很快樂,有人認爲有一所好房子很快樂,有人認爲到處去遊山玩水很快樂……可是很多人都沒有快樂,所需求的因緣反而成了産生痛苦的因。米拉日巴以前也說:沒有獲得聖果之前,希求的快樂反而會成爲痛苦的因。相反,若自己對佛法的無我或空性有所了解,那不管別人怎麼樣,自己內在的快樂始終都會出現。即使表面上看來穿得很差,甚至生病也很厲害,可是因爲自己內心對萬法的虛妄相已經通達的緣故,暫時幻化般的痛苦就會蕩然無存。因此,擁有般若空性的見解或證悟才是最值得羨慕的。所以希望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長期修行都能獲得這樣的境界,如此便能獲得內在的快樂——對外面各種各樣的相不再執著。故大家一定要精進聞思修行這樣的般若法門。
好,就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2)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共四卷,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又名四卷楞伽。
《般若攝頌釋 第二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