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課
思考題
1.爲什麼無我法門唯佛教僅有?值遇斯法門時我們應如何對待?
2.怎樣才能建立萬法皆空的觀點?通達此理有何重大意義?
3.爲什麼要遮破有邊和無邊?怎樣遮破單空?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般若攝頌》。
基無得之理中的廣說——萬法不可得,分所知對境不可得和有境智慧不可得兩個科判,所知對境不可得是從意義和比喻兩個方面來抉擇的,意義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比喻。
卯二、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觀無緣滅蘊得,
菩薩通曉如此法,不證涅槃彼住智。
這個偈頌說明,通達對境無我才能得到解脫,一旦執著任何法有相狀或實有,則不能獲得真正般若的境界。所以對初學者或鈍根者來講,般若法門的確比較難。在座的道友當中,以前學過《中觀根本慧論》的,聽《般若攝頌》就比較簡單。如果以前對中觀法門一無所知,從來沒有聽聞過,那裏面的內容恐怕就很難接受。再加上本經是以歸納的方式闡述所有般若的甚深內含,故一般根機的人想一下子進入這樣甚深的般若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學習般若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對佛陀的無上智慧生起無比的信心,平時也應好好祈禱: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我的相續,讓我能通達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空性的真正密意,之後好盡心盡力廣利無邊無際的老母有情。
對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人來講,他肯定不願意安住在寂靜的地方什麼事情都不做,也即不會入于寂滅的邊,一定會利益衆生。而利益衆生也不會:今天開心的時候想利益衆生,法師面前也承諾;過一段時間不開心時,什麼都不願意做。真的,如果相續中有般若空性的境界,隨時隨地都不會做自私自利的事情,一定會想著可憐的衆生。只要能讓他們獲得暫時、究竟的利益,自己就會全力以赴地去操作,當然這就是般若空性的威力所在。而在修學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對般若法門生起恭敬心、虔誠心和精進心,這樣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達這種甚深的智慧。
這裏的比喻是說:比如,在遍行外道派中有一個叫具鬘又名左揚的人,他剛開始的時候在外道的教派裏出家,也學習了禅定等方面的知識。但因爲外道所宣說的都是有緣的修法,並沒有一切萬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他雖然修了很長時間,但相續中的實執不但沒有摧毀反而越來越增長。後來他憑借自己的智慧觀察,得知在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解脫的機會,于是他來到佛陀面前盡心盡力祈求妙法。佛陀了知他堪爲法器,于是給他宣講了緣生無我的空性法門。之後他不斷修持,由于信心堅固、修行精進,結果這個遍行外道通過無我的智慧完全摧毀了如山王般的薩迦耶見,也即滅除了執五蘊聚合的相續爲我的惡見,而獲得了斷除輪回的涅槃。
這個例子也說明佛教跟外道完全不相同,這一點在座的有緣信士一定要明白。正因爲是這樣,許許多多外道智者才進入佛教,像《勝出天神贊》和《殊勝贊》的作者,以及馬鳴論師等很多印度智者,他們以前都是學外道的,但後來都進入佛教並獲得證悟。包括目犍連和舍利子,剛開始他們都在外道本師面前修學,後來還建立了學團。當時他們覺得,在整個印度像自己那樣具有無上智慧的人根本沒有。後來他們因看見馬勝比丘非常寂靜如法的行爲,而生起極大的信心,于是特意向馬勝比丘請問:你的老師是誰,你老師給你講的是什麼?馬勝比丘說:我的老師是無與倫比的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講了“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等法要。他們聽後生起極大的信心,于是前往竹林精舍拜見釋迦牟尼佛並成爲佛陀的高足,同時也證得了無我。
記得《百業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學裸體外道的裸體迦葉進入佛教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他圓寂時出現了種種瑞相。當時裸體外道認爲是依靠他們法的力量而獲得成就的,甚至還到處去宣傳:我們的裸體迦葉如今獲得了什麼樣的果位;佛教徒則說是佛法的力量所帶來的成就。後來,守護佛法的白法天尊親自來作證說:這並不是學外道法而出現的成就,而是學佛法所現前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外道的學說中並沒有真正的解脫之道。
在座的道友可能很多都有這樣的體會:以前在學校讀書時,或自己讀一些世間雜書時,心裏的疑惑始終解決不了;但進入佛教之後,這些疑惑全都蕩然無存。以前我在學物理、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時,心裏始終覺得這些並不是究竟的知識,更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標。遇到佛法後,佛法裏最簡單的一個修行法門,比如前行法或淨土法,任何一個法師講我都很起信心,沒有認爲這個法師講得不對,這個法說得不對。即使法師稍微說錯了一點,也認爲這是法師在示現,並不是他真的不懂,反而對人與法生起更大的信心。所以我衷心希望佛教的光輝能照耀于整個世界,也願大家皆能生起這樣的信心。
當然這裏也說,這樣的無我法門唯一佛教才在提倡,而它是真正的甘露妙藥,唯有它才能治愈世間一切不可救藥的煩惱疾患。所以我們能飲用這樣的甘露,的的確確是多生累劫的福報,否則今生想聽聞如此甚深的般若空性,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任何一位菩薩,如果真正通曉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皆是無我空性,那他絕對不會證入寂滅一邊的涅槃,也不可能墮入外道所承認的頑空境界當中,更不會墮入世間情愛之網,他將安住于遠離一切戲論的現空無別的智慧境界中。這種境界極爲不可思議,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就以五種勝義相來這樣描述它:“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當然,現在我們要入于這樣的聖者行境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學習,就不會像原來那樣特別執著感情、地位、名聲等,甚至很多執著都能得以摧滅。但大家首先要從道理上明白,一切萬法皆無實有的相,這是第一步——抉擇爲空性;然後再進一步觀察,所謂的空性也只不過是分別念的執著相而已,實際上它也不存在。在那個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茫茫人海每天都辛辛苦苦爲了自己執著的對境而奔波,這完全是受了妄想的支配,到頭來只會徒勞無益。而且對這些沒有通達般若空性的衆生,你的慈悲心也會油然而生,因爲他們實在太愚昧、太可憐了。這個時候,你還會盡力用佛法來饒益他們,其實這就是通達般若空性的作用。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叁:一、從建立側面說明;二、從遮破側面說明;叁、攝義。
卯一、從建立側面說明:
所謂建立,即建立萬法皆空之理。按麥彭仁波切《澄清寶珠論》的觀點,雖然從勝義的角度來講,並沒有什麼建立的,但站在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建立勝義中萬法皆空的觀點。
此慧爲何屬何者?何來思擇法皆空,
詳察無沈無畏懼,彼菩薩即近菩提。
通過前面的觀察,相信大家都清楚:一切有爲法和無爲法的對境全都不成立實有,不但實有不存在,無實的空性也不成立。既然如此,那請問:抉擇它的智慧波羅蜜多,也即一切世出世間功德源泉的般若,它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它屬于誰的境界?它來自何處?
首先是智慧波羅蜜多的本體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從與對境一體他體等方式觀察之後,我們就能了知,在名言中智慧波羅蜜多的本體如夢如幻;在勝義中它沒有任何實質,也即有也不是、無也不是,或者說遠離一切戲論。
其次它是誰的境界:從名言來講,可以說它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因爲凡夫人等並沒有通達這樣的般若,而佛陀和菩薩已經通達了;但是從勝義的角度來講,不要說是佛菩薩的境界,就是佛菩薩本身也不存在。《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我們不能認爲佛菩薩是有聲音、有色相的本體,那自然般若波羅蜜多的擁有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最後是般若波羅蜜多的來源:雖然從名言的角度來講,可以說依靠善知識的竅訣和諸佛菩薩經論的加持,使相續中的無明煩惱消失而顯現智慧的陽光;但從勝義的角度來講,它卻是不來不去的。所以可以這樣建立:在勝義中,智慧波羅蜜多的本體、擁有者和來源全都不成立。
若能這樣詳詳細細觀察,相信大家皆能通達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當體即空,並沒有任何一個法實有存在。若能如此,那對空性的意義再也不會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沈(即迷茫),也不會有任何畏懼;而證得如此境界的菩薩,也真正接近圓滿菩提。
在《經論對照》中,前面的偈頌說明加行道暖位和頂位,本頌說明加行道忍位。對一般凡夫來講,在聽到空性法門時,心中會産生恐慌、害怕,以至于不敢接近;但是,對要接近證悟的忍位菩薩來講,他對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一點都不會害怕。原來有一個人給我說:講空性的時候我一點都不怕,是不是我得的境界很高?可能他的不怕需要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還有一個人這樣給我講:你不要講得太深了,我接受不了,你講淺一點我就能接受;一步一步地來,不要把最甚深的中觀法要全堆在我的頭上,不然我會暈死的。相信大家不會到達這種地步,我們也應盡力了解甚深的法要。
有一次我問一個小沙彌:“你能聽懂中觀嗎?”他說:“聽不懂。”我說:“爲什麼聽不懂?”他說:“中觀啥都破了,那學完中觀以後幹什麼?”他認爲一切都破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其實,就像陽焰般根本不成實的萬法,我們卻執著它們爲水或執著它們實有…
《般若攝頌釋 第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