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课

  

第三课

  

思考题

  1.为什么无我法门唯佛教仅有?值遇斯法门时我们应如何对待?

  2.怎样才能建立万法皆空的观点?通达此理有何重大意义?

  3.为什么要遮破有边和无边?怎样遮破单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般若摄颂》。

  基无得之理中的广说——万法不可得,分所知对境不可得和有境智慧不可得两个科判,所知对境不可得是从意义和比喻两个方面来抉择的,意义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比喻。

  卯二、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这个偈颂说明,通达对境无我才能得到解脱,一旦执著任何法有相状或实有,则不能获得真正般若的境界。所以对初学者或钝根者来讲,般若法门的确比较难。在座的道友当中,以前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的,听《般若摄颂》就比较简单。如果以前对中观法门一无所知,从来没有听闻过,那里面的内容恐怕就很难接受。再加上本经是以归纳的方式阐述所有般若的甚深内含,故一般根机的人想一下子进入这样甚深的般若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学习般若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佛陀的无上智慧生起无比的信心,平时也应好好祈祷: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我的相续,让我能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空性的真正密意,之后好尽心尽力广利无边无际的老母有情。

  对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人来讲,他肯定不愿意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什么事情都不做,也即不会入于寂灭的边,一定会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也不会:今天开心的时候想利益众生,法师面前也承诺;过一段时间不开心时,什么都不愿意做。真的,如果相续中有般若空性的境界,随时随地都不会做自私自利的事情,一定会想着可怜的众生。只要能让他们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自己就会全力以赴地去操作,当然这就是般若空性的威力所在。而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般若法门生起恭敬心、虔诚心和精进心,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达这种甚深的智慧。

  这里的比喻是说:比如,在遍行外道派中有一个叫具鬘又名左扬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在外道的教派里出家,也学习了禅定等方面的知识。但因为外道所宣说的都是有缘的修法,并没有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他虽然修了很长时间,但相续中的实执不但没有摧毁反而越来越增长。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察,得知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解脱的机会,于是他来到佛陀面前尽心尽力祈求妙法。佛陀了知他堪为法器,于是给他宣讲了缘生无我的空性法门。之后他不断修持,由于信心坚固、修行精进,结果这个遍行外道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摧毁了如山王般的萨迦耶见,也即灭除了执五蕴聚合的相续为我的恶见,而获得了断除轮回的涅槃。

  这个例子也说明佛教跟外道完全不相同,这一点在座的有缘信士一定要明白。正因为是这样,许许多多外道智者才进入佛教,像《胜出天神赞》和《殊胜赞》的作者,以及马鸣论师等很多印度智者,他们以前都是学外道的,但后来都进入佛教并获得证悟。包括目犍连和舍利子,刚开始他们都在外道本师面前修学,后来还建立了学团。当时他们觉得,在整个印度像自己那样具有无上智慧的人根本没有。后来他们因看见马胜比丘非常寂静如法的行为,而生起极大的信心,于是特意向马胜比丘请问:你的老师是谁,你老师给你讲的是什么?马胜比丘说:我的老师是无与伦比的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讲了“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等法要。他们听后生起极大的信心,于是前往竹林精舍拜见释迦牟尼佛并成为佛陀的高足,同时也证得了无我。

  记得《百业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学裸体外道的裸体迦叶进入佛教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他圆寂时出现了种种瑞相。当时裸体外道认为是依靠他们法的力量而获得成就的,甚至还到处去宣传:我们的裸体迦叶如今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佛教徒则说是佛法的力量所带来的成就。后来,守护佛法的白法天尊亲自来作证说:这并不是学外道法而出现的成就,而是学佛法所现前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外道的学说中并没有真正的解脱之道。

  在座的道友可能很多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前在学校读书时,或自己读一些世间杂书时,心里的疑惑始终解决不了;但进入佛教之后,这些疑惑全都荡然无存。以前我在学物理、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时,心里始终觉得这些并不是究竟的知识,更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遇到佛法后,佛法里最简单的一个修行法门,比如前行法或净土法,任何一个法师讲我都很起信心,没有认为这个法师讲得不对,这个法说得不对。即使法师稍微说错了一点,也认为这是法师在示现,并不是他真的不懂,反而对人与法生起更大的信心。所以我衷心希望佛教的光辉能照耀于整个世界,也愿大家皆能生起这样的信心。

  当然这里也说,这样的无我法门唯一佛教才在提倡,而它是真正的甘露妙药,唯有它才能治愈世间一切不可救药的烦恼疾患。所以我们能饮用这样的甘露,的的确确是多生累劫的福报,否则今生想听闻如此甚深的般若空性,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真正通晓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皆是无我空性,那他绝对不会证入寂灭一边的涅槃,也不可能堕入外道所承认的顽空境界当中,更不会堕入世间情爱之网,他将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别的智慧境界中。这种境界极为不可思议,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就以五种胜义相来这样描述它:“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当然,现在我们要入于这样的圣者行境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学习,就不会像原来那样特别执著感情、地位、名声等,甚至很多执著都能得以摧灭。但大家首先要从道理上明白,一切万法皆无实有的相,这是第一步——抉择为空性;然后再进一步观察,所谓的空性也只不过是分别念的执著相而已,实际上它也不存在。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茫茫人海每天都辛辛苦苦为了自己执著的对境而奔波,这完全是受了妄想的支配,到头来只会徒劳无益。而且对这些没有通达般若空性的众生,你的慈悲心也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实在太愚昧、太可怜了。这个时候,你还会尽力用佛法来饶益他们,其实这就是通达般若空性的作用。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三:一、从建立侧面说明;二、从遮破侧面说明;三、摄义。

  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

  所谓建立,即建立万法皆空之理。按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的观点,虽然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建立的,但站在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建立胜义中万法皆空的观点。

  

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通过前面的观察,相信大家都清楚: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对境全都不成立实有,不但实有不存在,无实的空性也不成立。既然如此,那请问:抉择它的智慧波罗蜜多,也即一切世出世间功德源泉的般若,它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它属于谁的境界?它来自何处?

  首先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从与对境一体他体等方式观察之后,我们就能了知,在名言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如梦如幻;在胜义中它没有任何实质,也即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

  其次它是谁的境界:从名言来讲,可以说它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为凡夫人等并没有通达这样的般若,而佛陀和菩萨已经通达了;但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不要说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本身也不存在。《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菩萨是有声音、有色相的本体,那自然般若波罗蜜多的拥有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来源:虽然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可以说依靠善知识的窍诀和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使相续中的无明烦恼消失而显现智慧的阳光;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它却是不来不去的。所以可以这样建立:在胜义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拥有者和来源全都不成立。

  若能这样详详细细观察,相信大家皆能通达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当体即空,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若能如此,那对空性的意义再也不会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沉(即迷茫),也不会有任何畏惧;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也真正接近圆满菩提。

  在《经论对照》中,前面的偈颂说明加行道暖位和顶位,本颂说明加行道忍位。对一般凡夫来讲,在听到空性法门时,心中会产生恐慌、害怕,以至于不敢接近;但是,对要接近证悟的忍位菩萨来讲,他对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一点都不会害怕。原来有一个人给我说:讲空性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怕,是不是我得的境界很高?可能他的不怕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还有一个人这样给我讲:你不要讲得太深了,我接受不了,你讲浅一点我就能接受;一步一步地来,不要把最甚深的中观法要全堆在我的头上,不然我会晕死的。相信大家不会到达这种地步,我们也应尽力了解甚深的法要。

  有一次我问一个小沙弥:“你能听懂中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为什么听不懂?”他说:“中观啥都破了,那学完中观以后干什么?”他认为一切都破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其实,就像阳焰般根本不成实的万法,我们却执著它们为水或执著它们实有…

《般若摄颂释 第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