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而這種執著沒有就是所謂的破。如果認爲本來是存在的瓶等萬法,在學中觀後就變成沒有了,那無我智慧就成了摧毀有實法的鐵錘,這非常不合理。
其實,一切萬法的本體根本不會有絲毫變化,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說:從聖者的角度而言,一切萬法遠離一切戲論、超離一切生死、始終沒有;從愚者的角度來講,一切執著相和一切生死始終都是存在的。其實,這就像大人和小孩對玩具的態度完全不同一樣。對大人來講,他對玩具一點執著都沒有,但孩童絕對不是這樣:不管是他做的沙屋,還是其他玩具,都會特別執著,一旦摧壞心中就會産生無比的痛苦。雖然大人在孩童時代也執著過,也爲玩具流過很多眼淚,但現在回憶起來時,就會覺得當時的行爲很幼稚。同樣,雖然在凡夫時,對對境——色聲香味觸特別執著,但一旦獲得聖者果位,就會覺得當時的執著特別可笑:我在凡夫位的時候,對感情、財物、名聲、人際關系等既生貪心又生嗔心,其實這些全是假的,執著它幹什麼?
卯二、從遮破側面說明:
設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識蘊而行持,
思此蘊空而菩薩,持相非信無生理。
前面講空性應該建立,但大家對空性一定不要有相的執著,否則還沒有完全理解真正般若空性的意義。本頌則從遮破的側面宣說實有和單空的邊皆應破除,在藏地,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抉擇單空不究竟時,就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說明。
假設有人不了解一切萬法本來都是遠離一切戲論、超越一切相的空性本體,反而對色蘊有色蘊的執著、想蘊有想蘊的執著、受蘊有受蘊的執著,行蘊和識蘊也同樣有它們的執著,那他的行持就有執著相。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看見色法時都會分別好看或不好看,其實好看和不好看都是相,如果我們對它們進行取舍、破立,經常産生種種分別念,這就叫做想的執著。
若以勝義理證對五蘊進行剖析,從而斷除了對它們的實有執著,此時若認爲有一個空性存在,那這種菩薩也還在行持有緣的相,並沒有對釋迦牟尼佛在第二轉*輪中所講的無相、無我、無緣的空性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更沒有通達它的真理。比如,通過將柱子剖析成微塵等方法進行觀察,最後得出柱子不存在;這個時候若不再以甚深的智慧繼續分析,就會認爲這種不存在最究竟,其實它並非究竟之法。在物理學界,粗大的法可以分解成分子、原子、誇克、亞誇克,若進一步分析,最小的法也不存在;那這樣的空性是不是最究竟的空呢?其實這樣的空性也耽著在一個單空的層面,並不是最究竟的空性。
我聽過有些法師講《金剛經》和《楞嚴經》,通過觀察之後,他們得出了“一切萬法皆不存在”的結論。此時自己也很高興,認爲已經開悟了,還問大家懂得了沒有:就是不存在。其實這只是單空,根本不用那麼歡喜。因爲《二谛經》雲:真正的勝義谛並非身語意的行境,它超離一切言思。對于此,麥彭仁波切曾說:作爲凡夫,像柱子、我等不存在的單空皆可安住。所以,如果這就是真正遠離戲邊的空性,那誰都容易證悟,故佛陀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龍猛菩薩雲:“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講得很清楚,如果真正的空性是單空就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大慈大悲的大聖者——佛陀宣說萬法皆空的道理,就是爲了摧毀所有世間的見,如果認爲單空還實有存在,那誰都沒辦法調化了。佛陀還說這種見解非常可怕,甯可産生其他執著,也千萬不要産生這種單空的見解。所以在真正觀察時,也不能建立這樣一個空性見解。龍猛菩薩在其他論典中還說:“究竟本性中,無舍亦無立。”意思是,在究竟本性中,不可能舍棄任何東西,也不可能建立任何東西,因爲這些都是住于一邊的見解。其實,最究竟的中觀見解必須遠離四邊。《中觀四百論》雲:“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意思是說,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全部都要寂滅,因爲它們都是其他宗派有執著的見解。
所以,如果認爲色聲香味等法在名言和勝義中皆完好無損地存在,那也不對。若認爲萬法全都不存在,而且一直執著這種空性存在,這也不對。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爲對單空有所理解,就認爲自己可以進入證悟空性者的行列,甚至自己還開始寫“證道歌”,可能寫出來的全是單空的歌,所表達的心情也只是耽著空的歡喜心。當然,單空並不是永遠都不能學。爲了摧毀衆生相續中的實執,諸佛菩薩也給我們宣講了這種暫時遠離一邊的空性,所以學修這樣的單空也非常有必要。但傳承上師們在講單空不究竟時,也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說明。
卯叁、攝義:
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識不行無住行,
彼不緣行智慧堅,具無生智勝寂定。
以上分析了有境智慧和所知對境不可得,現在講它們的攝義。本頌是說,任何一個人若不把色執著爲色,受執著爲受,想行識也沒有執著爲它們的本體,那麼這就是無住之行,而且它就是最殊勝的行持。比如,如果有人對色法也沒有執著,對苦樂的感受也沒有執著,乃至對整個五蘊都沒有執著,那這就是毫不執著之行。這樣的行者也自然擁有極高的境界。爲什麼呢?因爲他沒有一切執著相。那他爲什麼能如此而行呢?其實這完全是一切無執著的智慧得以穩固的緣故。而獲得這種無生智慧的菩薩,將得到勇行叁摩地等許許多多叁摩地。
其實,這一頌也在提醒我們:安住在單空的境界並不究竟,必須再以智慧抉擇,進而安住在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皆不執著的境界中而行持。可能很多道友因爲以前沒有學習過甚深的中觀,或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所以現在聽起來好像找不到什麼感覺。的確,般若波羅蜜多非常甚深。于此而言,想也不是究竟的境界,非想也不是究竟的境界,它是除了想和非想以外的不可思議境界,即諸佛菩薩的智慧。一旦擁有這種智慧就不會退轉,而且還將得到勇行叁摩地在內的諸多叁摩地。
關于勇行叁摩地,菩薩依靠它能摧毀一切魔衆,修行過程中也不會有退失、煩惱和違緣。有些人說,釋迦牟尼佛在十地的時候獲得了勇行叁摩地。也有人說,佛陀在因地時曾依靠勇行叁摩地調化六萬嫔妃;本來當時佛陀沒有貪心,但他卻在每一個人面前都顯現自己的身相來度化她們。在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首楞嚴叁昧經》中,對勇行叁摩地(即首楞嚴叁昧)的作用、威力、功德、加持以及度化衆生的方式有詳細宣講,大家可以參閱。但這部經並不是《首楞嚴經》,《首楞嚴經》是唐朝時候翻譯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混爲一談。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執著色等相也不對,執著非色等相——空相也不對,只有遠離了相和非相才是智者的境界,所以有相和非相的執著就是淺慧者。《中觀根本慧論》雲:“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能見,滅見安隱法。”意思是說,智慧淺薄的人所見的諸法,要麼是有的相、要麼是無的相,其實這並不能見到摧滅一切見解的諸法實相。
大家還應清楚,只要不緣一切而行持的智慧得以堅固,勇行叁摩地等最勝寂靜等持就將開啓,在那個時候就能無有任何困難地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而我們想獲得這樣的境界,首先必須了解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當然這一點,學過《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和《中觀莊嚴論》等中觀論典的道友在理論上都能了解。)因爲在摧毀實執、破壞叁有的根本方面,中觀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以希望大家經常串習。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般若攝頌釋 第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