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要了脫生死。故大家天天都要念誦非常有加持的經典,還要看特別有意義、有價值的法寶,比如《大般若經》、《高僧傳》、《大唐西域記》等。據相關曆史資料記載,現在傳世的600卷《大般若經》,是在國王等的邀請下,玄奘法師等在玉華寺經過四年時間(公元660年~公元 663年)才翻譯完畢,好不容易啊!但我們現在看了沒有?不要說四年,可能四個月或四天的時間也沒花。
但以前的高僧大德並不是這樣,他們對般若很有信心,曆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因讀般若而開悟。像《續高僧傳》(3)中的慧布禅師,他就因讀《大品般若經》而將自己的煩惱全都消于法界,最終大徹大悟,後來還成爲國師。但現在很多寺院的高僧大德會不會讀啊?可能這種情況看都看不到。因爲通過很多上師的介紹來看,現在聞思修行的氣氛越來越淡薄。作爲後學者或佛陀的追隨者,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如果前輩大德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珍貴的法寶一直放在那兒,上面布滿灰塵,那就非常可惜!
如果有信心,在讀一部經或看一部論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深深認識自心的本來面目,或一切萬法的真相。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過來的。而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經》,現在也很容易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讀誦。可是很多人每天都忙著瑣事,而忘失了菩提心。《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的確,雖然表面上看來做了很多事情,但若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很有可能會增長執著,或增加自私自利的心。外面有些發心人就是這樣,他們經常宣揚自己:我今天做了什麼什麼事情。有一位法師開口就講自己的功德:我今天遇到了一位清華大學的人,他對我很恭敬;我昨天遇到了一位大老板,他對我也很恭敬;我前天遇到了一位美國人,他對我也非常恭敬。其實,對自己恭不恭敬並不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讓衆生得到利益。但對衆生真正有利益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所以大家務必讀誦修學。
《入中論自釋》引用《寶積經》的教證說:有一個宗教崇拜月亮,但他們不頂禮十五的圓月,只頂禮初月。就像這樣,我們對佛不一定要頂禮,而要頂禮佛的因——菩提心。那菩提心的因是什麼呢?就是般若。爲什麼我們要對《般若攝頌》這小小的經函頂禮呢?就是因爲它是成佛的因,無量衆生都要依靠它才能獲得解脫。前段時間,我給來學院開法會的道友藏文《般若攝頌》的經函,從他們的語言和表情來看,好像並不知道般若的功德。實在說,我們學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從心中有一種信仰或體悟。美國有一位學者也講,在給別人講課時,一部分是通過語言來溝通,一部分是以心靈來溝通。的確,我們也需要在心上得到受用。否則只是腦中記很多教證、理證,口中講得天花亂墜,也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如果講者、聽者從內心對般若生起不共的信心,這就是可喜的轉變。有了這樣的轉變,一生中自己的行爲就會有原則。哪怕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違緣,也不會舍棄。而依靠這種深入骨髓的信心,就能有所感悟。
寅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陽诠表;二、以異品喻龍王诠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陽诠表:
何時日輪光芒照,爾時衆生勤行事,
智爲慧生菩提心,依智衆具功德法。
這則比喻講,在這個世界上,何時光芒萬丈的太陽普照整個大地,此時所有衆生就開始勤勤懇懇地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一般來講,大地上的很多欲界衆生都是這樣的。拿人類來說,太陽出現以後,城市裏的人就開始出現上班的高峰期,農民也開始辛勤勞作,牧民也開始放牧。而旁生,螞蟻也從洞中出來了,鳥雀也離開了巢穴……
昨天晚上我窗戶上有一只小蝴蝶,另外還有一個小生命,因爲外面雨下得很大,所以它們一直趴在那兒。可能多管閑事吧,半夜叁更我還打開燈看它們,它們依然趴在那兒。早上起來時也如此,而太陽出現後就飛走了。當時很多小鳥雀也在院子裏叫:早起!早起!早起!我不禁想起:昨天下這麼大的雨,不知院中的花又凋落了多少?同時孟浩然的詩也浮現在眼前:“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以前讀中學時,班主任老師特別喜歡念孟浩然這首詩,他經常一邊看著窗外,一邊拿出表情來吟誦。“六一”兒童節那天,我看見他頭發全都白了,當時我也回想起他給我們辛辛苦苦講課的情景。雖然我漢語學得不好,因爲小學沒有打好基礎,但對老師卻深懷感恩之情!
與陽光出現,人們就開始行持各自的事業相同,任何一位智者爲了得到般若智慧或佛的果位,而努力發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總有一天就能獲得佛果的智慧。一旦擁有這種智慧,就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從而向一切衆生放射出打開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衆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安樂。由此也可看出,要幫助衆生就要有菩提心,一旦有了菩提心的芽,樹、枝、葉、花、果之類的功德法就會出現。
在世間,一個人要想做一件事情,也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利益衆生,那就要有菩提心。《入行論》雲:“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意思是說,佛陀經過多生累劫深深思維,了知菩提心最饒益衆生,無量衆生依靠它皆能順利抵達彼岸,即獲得最勝樂的佛果。這裏也講,一切殊勝安樂的來源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毀謗、舍棄大乘般若法,而應以恭敬心來受持。
若能以菩提心攝持,哪怕小小的功德,其利益也相當大。《寶積經》雲:“假使衆生充滿叁有,各各造作如來塔廟,其量高廣如須彌盧山,于殑伽沙劫,各以種種上妙供養。若菩薩以不舍一切智心(4),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獲福蘊複過于彼。”可能大家也清楚,在無數塔廟前,用世間種種上妙供品來作供養,這對我們來講並不現實。可是依靠菩提心,當然上等者是勝義菩提心,若沒有,也要以世俗菩提心攝持,若能如此,其功德就不可思議。
這些道理,我以前講《入行論》第一品時,也給大家作過廣泛介紹,恐怕有些人早就已經忘了。的確,很多人在世間法方面習氣非常重,一些流行歌和無關緊要的偈頌馬上都能記住;可是佛法方面的道理,怎麼樣記也記不住。因此我要提醒大家,在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方面,一定要再叁思維。而一旦生起菩提心,成佛就不是很遙遠,就像曙光出現後,太陽的出現就不再遙遠一樣。而現在大家修學般若空性,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前兆,一旦擁有菩提心,成佛和利益衆生就很容易。
擁有此機會時,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世間人賺了幾十萬,也認爲自己很有福報、運氣很好,一直興高釆烈。可是,很多人在遇到殊勝的般若法時,竟然沒有感覺,甚至還將之抛之腦後,這就非常可惜。我是這樣認爲的,即生中能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一定是千百萬劫積累資糧的善果,當然還有傳承上師的加持和恩德。這麼好的因緣具足時,雖然不敢說即生一定能擁有超凡的證悟,或規模宏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但對大乘空性法門生起堅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這應該能做到。所以我希望各位,雖然不敢說每個人都要擁有超越生死的把握,但一定要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因緣難得,務必珍惜!
卯二、以異品喻龍王诠表:
如無熱海無龍王,此贍洲河豈能流?
無河不生花及果,亦無大海衆寶色。
無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間豈能生?
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
如果無熱惱海中沒有龍王,那麼南贍部洲這些依靠龍王的威力所産生的百川怎麼可能流淌?如果這些河流沒有,也不會有河流所帶來的潮濕,由此世間各種花果也不可能産生。而在河流彙合的大海中,也不可能有各種各樣顯色和形色的珍寶。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龍王般的菩提心,那麼依菩提心而生的佛陀智慧在世間中怎麼能出生?如果沒有河流般的佛陀智慧,那依靠它而産生的講經說法、度化衆生等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功德也不可能有。如果這些如花般的功德沒有,那樹果般的叁菩提也不會有。由此,如海般的十力等佛陀之法就不會存在。
這裏講得很清楚,大悲空性藏的菩提心不可缺少。如果具足它,世間一切道果功德全都能具足。如果沒有它,一切道果功德都不可能存在。有一本書叫《菩提心義》,其中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若不知此根本,菩提心也不會有,由此成佛也無從安立。《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由此可知,沒有菩提心,也不會有佛。
當然這些道理非常深,可能個別道友對其中的甚深含義很難通達。若能長期聞思,還對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有虔誠的信心,並誠心祈禱,那自相續就一定能生起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境界:許多傳承上師的教言都是這樣講的。而上師們的竅訣根本不會欺惑我們,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若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那在選擇自己的道路時,就不會選擇盲目追求自我寂滅的自私自利的聲聞道,即使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也不會去希求。在《大唐西域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佛陀涅槃後四百年時,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與499位斷除煩惱障的阿羅漢發心結集叁藏,欲作《大毗婆沙論》。當時有一位學習大乘、精通叁藏、智慧無比的世友尊者,他也想參加。但諸阿羅漢對世友尊者說:你沒有得到阿羅漢果,沒有資格參加結集。世友尊者說:“我顧無學,其猶涕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于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 當時,諸阿羅漢根本不相信他的說法,還勸他速證阿羅漢果。于是世友尊者將線團抛向空中,此時空中很多天人接住線團請求說:“方證佛果,次補慈氏,叁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于此欲證小果?”當時,諸阿羅漢見到這樣的情景後,皆在尊者前忏悔,並推請他爲上座。在結集的過程中,在法義方面有疑惑的地方,也請尊者裁決。
方便的時候,大家皆應看《大唐西域記》,但它並非《西遊記》。現在很多人看一些故事的時候,就看裏面的打仗等不良情節,這不太好!其實,這些並沒什麼看的,因爲它只增長貪嗔癡心。要看的話,就看其中好的格言、教言,這對自己乃至他人的今生來世都有利益。所以,在希求知識和功德時,千萬不要看那些給我們帶來不好影響的東西。但智慧淺薄的人往往看得很表面,裏面甚深精彩的意思根本看不到,這就非常可惜!
的確,菩提心非常殊勝。因爲依此而獲得的果位,及利益衆生的事業都非常廣大。但首先,大家在遇到千真萬確的般若法門時,一定不要有懷疑;若不了解它的功德,輪回就很漫長。《大智度論》雲:“不眠夜長,疲倦路長,愚生死長,未知正法。”大家也清楚,雖然晚睡只有六七個小時的時間,但睡不著的時候,就長夜難熬,因爲這比平時過很多天都要難受。在疲倦的時候,因爲體力不支,就會覺得路途非常遙遠。如果是不懂佛理的愚笨者,那生死輪回就很漫長。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般若空性的意義,若懂得,就能獲得高僧大德在傳記中所講認識心性的快樂。
看了高僧大德的傳記後,我有種感覺——非常自卑。最近我在看印藏修大手印和大圓滿成就的大德們的《道歌集》,每一位大德在見到本性後都唱一首道歌,看起來他們獲得解脫非常容易;但我們不知爲什麼這麼難。雖然說認識心性本不困難,而一旦通達空性,對每天都執著的這些法,就不會再覺得有意義;可是現在只是口頭上說,實際上還沒有做到。其實,若我們能像以前的大德那樣,心一直專注在法義上,當下就能認識萬法的真相。到那個時候,在你的境界中,一切外面的不清淨都會蕩然無存,光明磊落的境界自然就會顯露出來。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也應常看一些有加持的道歌,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能開悟,從而獲得無上的安樂!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中觀根本慧論》雲:“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2)法尊法師所譯《釋量論》爲:“空見得解脫,余修即爲此。”
(3)即《唐高僧傳》。
(4)指菩提心。
《般若攝頌釋 第十四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