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五課

  

第十五課

  

思考題

  1.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闡述增福之因的隨喜?也談談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佛法,以及怎樣對待不同根機衆生的不同表現?

  2.隨喜與回向的善根是哪些?我們應怎樣將隨喜與回向結合起來修持?

  3.爲什麼要遮止有緣回向?世俗中應如何回向?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接下來繼續給大家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四個問題——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前面已經講了很多般若的功德,可能很多人都會想:既然這麼殊勝,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法使甚深般若的意義融入自相續呢?對修學者來講,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希望。下面就具體宣講般若法門融入相續的方法,大家也務必谛聽!

  辛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後得所爲;二、入定修法。

  壬一(後得所爲)分叁:一、增福之因——隨喜;二、不損福之因——回向;叁、日益增上之因——勝解。

  癸一(增福之因——隨喜)分二: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二、宣說隨喜與回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醜一、比喻:

  這裏的科判講,應通過後得與入定的修行使相續中生起般若智慧。關于後得所爲,《現觀莊嚴論略義》講了與之類似的叁種修道,即:隨喜修道、回向修道、勝解修道,可見菩薩修行不能離開這叁種方便方法。也就是說,爲了獲得或增上福德應修持隨喜,爲了使擁有的福德不毀壞應修持回向,爲了使福德日益增長應修持勝解,也即穩固對般若的信心。就像一個人首先要賺錢,因爲沒有錢不能生活,這相當于隨喜;害怕錢馬上花光或被小偷偷走,就應把它存起來,這相當于回向;若想錢年年月月都有增長,就要認真勞動,這相當于勝解。而《般若經》所講的意義和比喻,有時意義在前、比喻在後,有時比喻在前、意義在後,在《薩迦格言》和《水木格言》中,也有這樣的情況。

  

此世能明諸含識,爲照亮故放光芒,

  

日輪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這個世界上,可以發光的水晶、流星、燈盞等無情法,和螢火蟲、持燈者(如拿電筒的人)、控燈者(如控製車燈的司機,以及控製路燈的電工等)等所有含識(1),爲了照亮的緣故,使各自身體或物體放射出光芒,但這跟無與倫比的太陽光比較起來還差得遠,因爲它們所發的光有障蔽性。這一點大家也看得出來,它們放射的光照亮的境域非常渺小,比如:打開路燈只能照亮路邊小小的範圍,打開房間裏的燈也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間。而太陽所發的光,無論是光的亮度,還是普照的範圍,誰也沒辦法與之相比;即使把它們發射的光全部聚集起來,也趕不上太陽的光芒。

  在《大般若經》中,這方面的比喻和意義講得很詳細。佛陀當時說:舍利子!就像世間的螢火蟲根本沒有照亮整個南贍部洲的想法一樣,雖然聲聞緣覺等二乘行人也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多,但他們根本沒有利益一切衆生的想法。而大乘菩薩就像照亮整個南贍部洲的光芒萬丈的太陽一樣,他們之所以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多,就是爲了無邊無際的衆生,暫時獲得人天的安樂,最終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圓滿正覺的果位。可見,大乘行人和小乘行人,在發心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

  在座的道友中,個別人讀的、學的全是大乘經論,自己也聲稱是發大乘菩提心者。可是實際行動當中,真正觀察內心的時候,可能念念都想到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利益與解脫。除此之外,真正發自內心幫助一切衆生,無條件地讓他們暫時獲得人天的利益,究竟安置于斷證圓滿的果位,可能想都很少想到。這就不太好!

  現在我們一起聽課的藏漢道友共有一千多人,無疑每個人都在行持善法,而且很多人都學得非常不錯。就拿現在所學的般若、淨土及密宗法來講,大家的信心都很好,熱情也很高。雖然我沒有要求大家天天都來經堂聽課,但還是很關心,所以經常觀察:哪些道友對佛法很重視,每天都來聽課;哪些人一次都不來;哪些人時而來、時而不來,或心情好的時候來、心情不好的時候不來。不過總體上看非常好,因爲每天都有很多人來經堂聽課,神情也很專注。

  外面的菩提學會,大多數佛友也從來不間斷,工作再忙、生活壓力再重,或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一直堅持、不斷努力。但少部分人以種種借口或一點點事情就不參加共修,比如:這次頭痛、下次咳嗽、再下次家裏有事情、再下一次單位有事情……但爲了法本,可能主要是爲名聲,自己的名字始終保留在菩提學會中。雖然我並沒有親自逐個小組地調查,但學院有專門負責對外弘法的道友,他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在關心、了解大家的學習情況,所以很多情況比較了解。再加上現在是信息時代,所以很多消息在很快的時間中就能得到。

  不過,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根機、意樂及業力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全部像工廠裏生産出來的産品一樣,長短粗細全都一模一樣,一點都不差。就是因爲衆生在心情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各自的情況也就不一樣。不過前世的因緣不太好,今生就比較麻煩。有些人很想變成一個好佛教徒,可是經常受到煩惱的阻撓,自己根本沒辦法正常聞思修行下去。所以,任何一位上師或高僧大德的眷屬,都不可能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眷屬一樣——根本沒有不聽話而需要開除或批評的。因爲很多淨土經論都講他們非常清淨,只不過有時也不願聽聞佛號或妙法,而此時聲音自然而然就隱沒了。

  前些日子學院開金剛薩埵法會,學院修經堂的工人給我反映說:你們白天晚上都念經,聲音太吵了,晚上都睡不著覺;但不睡又不行,第二天還要修經堂,所以希望你們能把聲音關一下。我說:不能關!但你們千萬不要傷心,因爲這對你們很有幫助。他們說:也許是有幫助,但我還是不願意聽。這也情有可原,因爲極樂世界的菩薩有時也不願意聽法,那何況說我們這個世界未皈依叁寶的工人呢!

  所以大家對佛法一定要有興趣,還應勤奮學習,否則不可能實現自他衆生皆獲得佛果的大願。若天天都需要法師、堪布、組長等負責人來勸,或需要他們來提醒,那就太愚癡了!因爲《薩迦格言》講了(1):若天天督促,旁生也能了知;而沒有人勸,自己自覺行持善法,這就是智者的行爲。在實際行動中,我們還應長期發自內心地幫助衆生,自己有多少能力就使出來、有多少光芒就發出來。並不是今天上師講得很精彩,自己心裏也很激動,于是報名發心,但過幾天就無蹤無影了。以前有人在我面前發願說:我永遠都呆在你身邊,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不要說永遠,過兩叁個月就銷聲匿迹了,這就不太好。

  如果佛法真正融入自心,就會覺得爲自己的利益而做事或辯護,是很慚愧的事情,因爲它根本沒有意義;而利益衆生,或做衆生的事,就會覺得很光榮。一旦擁有這樣的心態,說明相續中真的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而依靠如日光般的菩提心,所有籠罩自相續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就能全部遣除,同時也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而發出利益衆生的無量光芒,讓無數衆生打開慧眼、照見心地。但是,要獲得這樣的利益,首先要下決心長期聞法,而且誓言一定要堅定,這樣之後很多人都能得到利益。當然這種利益很長久,並非世間多發一點工資或獎金的暫時利益所能比擬;而要得到永久的利益,就一定要依靠佛法。

  大家也清楚,上師如意寶十幾歲就開始傳法,一直到七十二歲圓寂。不僅上師一生最重視傳法,而且在培養弟子方面,也著重培養以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的人才,並沒有讓大家搞政治、商業等。當然,作爲出世修行者,也不會這樣。但也很難說,如果有必要、有價值,上師也會強調。這對在座的各位來講,心裏都應該有很深的體會,因爲我們都是大人,並不是十幾歲的孩童。十幾歲的孩子很有可能不明事理,所以判斷能力很差,所追求的目標也不正確。而我們已經積累了可貴的人生經驗,相信大家通過這麼多年反反複複地觀察、思維,一定了知佛法融入心相續是最有意義的事,因爲它完全超過積累財産、享受欲妙和美名遠揚。所以我總覺得聞思修行佛法比什麼都重要,當然這也是我勸大家每天都要聽課的原因。

  當然聽課也不容易,因爲打不打妄想都很累。尤其是大城市裏面的人,聽課要坐很長時間的車,還要花錢。當然我們這裏不用花錢,走來就可以,而城市裏的人並不是這樣,走路聽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有車也要加油,沒有車就要坐公交車,還要打電話,所以很多費用都要付。很多老居士跟我這樣算後,說:“您可不可以給我們寄點錢,不然聽課還是有點困難。”聽到這個消息後,我也想給有困難的人寄一點。後來有些負責人說:千萬不要開口,全國各個地方都要讓我們出路費,我們怎能付得了!後來我想了一想,也覺得有道理。于是跟這些老菩薩說:你們先自己墊著,以後再說。可能他們還一直在等。

  醜二、意義:

  

所有聲聞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資,

  

菩薩一念隨喜心,聲聞衆福不可比。

  所有發小乘心的聲聞衆,(現在,斯裏蘭卡、泰國、緬甸等地,有很多行持聲聞宗派的修行人。)盡管他們做了叁種福德:布施、持戒和修行,當然依此所生的福德資糧肯定很大。《俱舍論》講:此叁是福德業,也可稱爲業道(3)…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