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意是說,衆生依靠這樣的叁種福事,可以獲得悅意的果報或解脫。但與菩薩一念隨喜心相比,他們行持的福德也不及一分。這裏大家要清楚:菩薩隨喜的對境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凡夫所作的善根,隨喜的時間只是一念,但這樣所生的福德,聲聞衆行持叁福德所生的善根也不可能與之相比。
若將此處講的意義與前面的比喻對照起來,則可這樣理解:沒發菩提心的小乘行人所作的善事,相當于螢火蟲等所發出的光一樣,它所遍及的範圍極其渺小;而菩薩以菩提心攝持所作的隨喜相當于太陽光一樣,它所照射的範圍極其廣大。由此可見,大家在作任何善根時,一定要以菩提心攝持;如果不懂這一點,行持善法的功德就非常小。
大家也知道,小乘行人的發心,所緣的對境只是爲了自己獲得寂滅的果位,能緣的心只是關心滅除自己的煩惱。除此之外,根本不會想讓無量無邊的衆生滅除痛苦煩惱、獲得圓滿正等覺佛陀的果位。正因爲他們所緣的行相和能緣的心極其狹隘的緣故,其所作的善根就經常被自私自利的分別垢染所染。另外,他們也不具有大乘的善巧方便:開始的時候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攝持、最終普皆回向,以讓所積的功德不但不失壞反而越來越增上。
在世間,有些人做生意的頭腦特別好,在賺到錢後,他們把錢存在銀行,這樣還能獲得很多利息。我接觸過很多商人,他們確實很有智慧,即使與別人擁有同樣的錢,他們也能讓這個錢在短短的時間中就積累起很多財富。大乘就相當于這樣,通過隨喜、回向和勝解,在短暫的時間中,就能讓善根越來越增上,從而滅盡相續中的煩惱。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有些修行人于很短的時間就使自己的境界越來越增上。但有些人修了很長時間,不但沒有任何進步,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原來有一個人說:不知怎麼回事,一天比一天頭痛,一天比一天生貪心,一天比一天生嗔恨心,真的生不如死!可能他們就缺少這樣的方便。
通過這次《般若攝頌》的學習,大家一定要了解大乘的善巧方便,因爲在證悟空性智慧等方面,大乘與小乘還是有很大差別。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二乘得空,有分有量……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這是說,小乘行者證悟的空性猶如毛孔之空,而大乘行者證悟的空猶如十方之空。的確,在方便、智慧等方面,小乘與大乘根本沒辦法相比。當然,聲聞緣覺與佛菩薩在證悟空性有沒有差別方面,甯瑪派和格魯派有很多辯論,但在這裏沒有必要闡述。總而言之,我們不能以小乘爲究竟,而應以大乘的方便來攝持。
所以,在平時行持善法時,大家皆應觀察自己是否以菩提心攝持。雖然我在課堂上講了很多次,恐怕一百次也不止,但自己也很慚愧:每次講課時都說爲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但下課後想自己今天發菩提心沒有,有時也忘記。作爲凡夫人,今天的熱情和信心明天也不一定有,這是必然的規律。但我們在行持善法方面,也應強製性地控製自己。凡夫的心特別頑固、難以調伏,如果沒有這樣,讓它隨心所欲,就不可能做善事,每天都會懈怠、散亂,甚至産生貪嗔癡、無惡不作。如果短暫的人生以這種方式度過,那就很不值得。
另外,大家也不要與世間那些沒有教養,從來不學空性法門的人同流合汙,也不要整天都跟他們混在一起。因爲,哪怕處一天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一位居士,剛開始他的見解、悲心等都很不錯,後來言行舉止突然就不對了。我問他附近住的另外一位居士:爲什麼他最近的變化那麼大?他想來想去,“哦!那天晚上他跟某某人坐在一起,可能是這個原因。”後來我們從他口中說出的話及很多行爲來推,確實也是這樣的。的確,凡夫人要增上功德,或者說變好,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叁四個月依止上師肯定不夠;而要變壞,很快的時間就可以。真所謂學好叁年、學壞叁日!
關于叁福德中的布施,大乘論典中講:比如供養沙門飲食、財物,乃至對乞丐給一抟以上的食物,這都屬于布施。還有,我們以身體作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體爲衆生做事,這些屬于身布施。有些發心人員,雖然他們沒有把錢包中的錢拿來布施,但卻經常發放法本,或幫助衆生做很多事情,這也是身體方面的布施。還有語言方面的布施:雖然自己沒有傳法,但卻勸他人學習佛法,比如:你好好看書,學習佛法如何如何好!平時言談當中,經常給別人講這方面的道理,這也是語言方面的布施。有些人心很好,平時不管遇到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都勸別人好好學佛,且把佛法的功德講出來。當然在這個時候,有些人也馬上入于佛教。我認識一位老師,他口口聲聲都講:上師很好!佛法很好!佛陀很好!雖然他講的道理並不是很充分,但通過他的語言很多人都入于佛門。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見到人就說:這個人很壞、那個人很壞,甚至佛法也不殊勝。的確,人的業力有很大差別。然後是意布施:比如經常在心裏想,我要在財、法等方面幫助衆生,這是意識方面的布施。
以上是布施,至于持戒:作爲在家人,要斷除殺生、邪淫、妄語爲主的十種不善業,也不能放逸無度、飲酒等,這些都在持戒的範圍當中。關于修行,大乘論典中講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等修法。
當然作爲小乘行人,也有相似的叁種福德。但無論他們在多少年中積累這叁種福德,大乘行者短時間的隨喜功德也遠遠超過他們。因此,大家平時隨喜他人的功德就很有必要。很多道友經常說:隨喜!隨喜功德!聽到別人行持善法時,口中也這樣說,心中也産生這樣的分別念,這非常有意義!對每一位聞思者來講,一定要把這樣的事情或道理,當作很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不要像讀小學時,老師講完故事後就出去玩了,至于故事是否記得、理解都無所謂。應該每一個道理,都要讓它對自己的生生世世帶來很大的利益。
爲什麼我要耽誤這麼多人的時間,或者說爲什麼在自己一生中,要把講經說法當作最重要的事情,而不去天天造佛像、修經堂、放生等,其原因就是這樣做對自他的利益最大。有些人可能認爲這是個人的愛好,其實並非僅僅如此。所以大家對自己所聽聞到的大乘佛法的意義,應該盡量地行持,同時還要傳遞給別人,以讓無數衆生都得到利益。通過傳播《入行論》等佛法後,有些人說通過學習讓我得以新生。的確,有些人的生活特別痛苦、無聊,自己也覺得生活沒有實在的意義、找不到方向。在這個時候,特別是前世有一定善緣或福德的人,在遇到這樣的法門後,就會有重新獲得快樂生活的感覺。
子二、宣說隨喜與回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無邊刹,
離憂世間諸怙主,爲滅痛苦示寶法。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諸導師妙法盡,
期間如來諸福德,具波羅蜜佛陀法,
佛子聲聞學無學,有漏無漏之善法,
菩薩集已作隨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這叁個頌詞是講把隨喜的功德作回向,也就是說隨喜和回向兩者一起行持。
先前的迦葉佛、拘留孫佛等俱胝(4)那由他(5)數的佛陀,安住于千俱胝的無邊刹土中,當然他們所作的善根不可思議;現在住世或佛法還未隱沒的釋迦牟尼佛等佛陀——離開一切痛苦的諸多世間怙主,爲了無量衆生的痛苦得以息滅,開示了猶如珍寶般的八萬四千法門之類的種種法門。這無量佛陀,從最初在不同如來前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發下殊勝的菩提心,直至他們的妙法隱沒、窮盡,這期間所作的所有福德,也即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羅蜜,圓滿五道十地,獲得佛陀的十力等功德法。另外,從一地到十地之間的所有菩薩,即包括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在內的無量無邊佛子,他們所作的不可思議的善根。還有目犍連、舍利子等無學道的聲聞,及獲得一來果、不來果等有學道的聲聞,他們在行持小乘法時所積累的一切有漏和無漏的善根。雖然頌詞並沒有明顯講到傳承上師和一切凡夫所造的善根,但實際上它們都可以包括在上面所講的善根中,或者說也是隨喜的對境。總而言之,一切凡聖所作的無量無邊的善根,皆是隨喜的對境。
作爲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應以觀想將上述善根總集起來,隨後發自內心作隨喜;隨喜以後還應以菩提心攝持,也即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回向——願他們獲得大菩提。喬美仁波切也說:對別人所作的善根,沒有嫉妒的惡心而發自內心地歡喜,就是所謂的隨喜;如此也能獲得同等的功德。但光自己得到並不夠,還應讓無量無邊的衆生分享,也即爲了讓一切衆生獲得大菩提而作回向。當然,這樣回向所獲得的善根也不可思議。
其實,這裏所講隨喜的對境與我們天天念的《普賢行願品》所講隨喜的對境完全是一樣的。《普賢行願品》雲:“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也就是說,十方世間一切六道衆生的善根,二乘有學和無學的善根,以及如來和菩薩的善根,這些都是我們隨喜的對境。若我們能至誠隨喜,並將之回向給一切衆生,就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其實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否了知或是否行持就不知道了。
那天出去的路上,在我身邊發心的一位道友對我說:“堪布!您爲什麼不早一點跟我說,我什麼法本都沒有帶,今天一天都呆在那兒,多沒意思。”其實,如果自己能觀修大乘的隨喜和回向,也不一定非要帶法本。因爲你坐在那裏可以心裏面想:所有佛陀、菩薩及一切衆生所作的善根,比如放生、建塔、傳法等,我全部發自內心地隨喜;而它所帶來的無邊功德,我也不能一人享受,還應將它回向給一切衆生!若能如此行持,短短五分鍾就能積累巨大的福德,而沒有發過菩提心的人,一輩子也不能積累起那麼多…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