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意是说,众生依靠这样的三种福事,可以获得悦意的果报或解脱。但与菩萨一念随喜心相比,他们行持的福德也不及一分。这里大家要清楚:菩萨随喜的对境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凡夫所作的善根,随喜的时间只是一念,但这样所生的福德,声闻众行持三福德所生的善根也不可能与之相比。
若将此处讲的意义与前面的比喻对照起来,则可这样理解:没发菩提心的小乘行人所作的善事,相当于萤火虫等所发出的光一样,它所遍及的范围极其渺小;而菩萨以菩提心摄持所作的随喜相当于太阳光一样,它所照射的范围极其广大。由此可见,大家在作任何善根时,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如果不懂这一点,行持善法的功德就非常小。
大家也知道,小乘行人的发心,所缘的对境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寂灭的果位,能缘的心只是关心灭除自己的烦恼。除此之外,根本不会想让无量无边的众生灭除痛苦烦恼、获得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正因为他们所缘的行相和能缘的心极其狭隘的缘故,其所作的善根就经常被自私自利的分别垢染所染。另外,他们也不具有大乘的善巧方便:开始的时候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摄持、最终普皆回向,以让所积的功德不但不失坏反而越来越增上。
在世间,有些人做生意的头脑特别好,在赚到钱后,他们把钱存在银行,这样还能获得很多利息。我接触过很多商人,他们确实很有智慧,即使与别人拥有同样的钱,他们也能让这个钱在短短的时间中就积累起很多财富。大乘就相当于这样,通过随喜、回向和胜解,在短暂的时间中,就能让善根越来越增上,从而灭尽相续中的烦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些修行人于很短的时间就使自己的境界越来越增上。但有些人修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任何进步,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原来有一个人说:不知怎么回事,一天比一天头痛,一天比一天生贪心,一天比一天生嗔恨心,真的生不如死!可能他们就缺少这样的方便。
通过这次《般若摄颂》的学习,大家一定要了解大乘的善巧方便,因为在证悟空性智慧等方面,大乘与小乘还是有很大差别。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二乘得空,有分有量……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这是说,小乘行者证悟的空性犹如毛孔之空,而大乘行者证悟的空犹如十方之空。的确,在方便、智慧等方面,小乘与大乘根本没办法相比。当然,声闻缘觉与佛菩萨在证悟空性有没有差别方面,宁玛派和格鲁派有很多辩论,但在这里没有必要阐述。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小乘为究竟,而应以大乘的方便来摄持。
所以,在平时行持善法时,大家皆应观察自己是否以菩提心摄持。虽然我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次,恐怕一百次也不止,但自己也很惭愧:每次讲课时都说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但下课后想自己今天发菩提心没有,有时也忘记。作为凡夫人,今天的热情和信心明天也不一定有,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我们在行持善法方面,也应强制性地控制自己。凡夫的心特别顽固、难以调伏,如果没有这样,让它随心所欲,就不可能做善事,每天都会懈怠、散乱,甚至产生贪嗔痴、无恶不作。如果短暂的人生以这种方式度过,那就很不值得。
另外,大家也不要与世间那些没有教养,从来不学空性法门的人同流合污,也不要整天都跟他们混在一起。因为,哪怕处一天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位居士,刚开始他的见解、悲心等都很不错,后来言行举止突然就不对了。我问他附近住的另外一位居士:为什么他最近的变化那么大?他想来想去,“哦!那天晚上他跟某某人坐在一起,可能是这个原因。”后来我们从他口中说出的话及很多行为来推,确实也是这样的。的确,凡夫人要增上功德,或者说变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三四个月依止上师肯定不够;而要变坏,很快的时间就可以。真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日!
关于三福德中的布施,大乘论典中讲:比如供养沙门饮食、财物,乃至对乞丐给一抟以上的食物,这都属于布施。还有,我们以身体作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体为众生做事,这些属于身布施。有些发心人员,虽然他们没有把钱包中的钱拿来布施,但却经常发放法本,或帮助众生做很多事情,这也是身体方面的布施。还有语言方面的布施:虽然自己没有传法,但却劝他人学习佛法,比如:你好好看书,学习佛法如何如何好!平时言谈当中,经常给别人讲这方面的道理,这也是语言方面的布施。有些人心很好,平时不管遇到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都劝别人好好学佛,且把佛法的功德讲出来。当然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也马上入于佛教。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口口声声都讲:上师很好!佛法很好!佛陀很好!虽然他讲的道理并不是很充分,但通过他的语言很多人都入于佛门。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见到人就说: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坏,甚至佛法也不殊胜。的确,人的业力有很大差别。然后是意布施:比如经常在心里想,我要在财、法等方面帮助众生,这是意识方面的布施。
以上是布施,至于持戒:作为在家人,要断除杀生、邪淫、妄语为主的十种不善业,也不能放逸无度、饮酒等,这些都在持戒的范围当中。关于修行,大乘论典中讲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修法。
当然作为小乘行人,也有相似的三种福德。但无论他们在多少年中积累这三种福德,大乘行者短时间的随喜功德也远远超过他们。因此,大家平时随喜他人的功德就很有必要。很多道友经常说:随喜!随喜功德!听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口中也这样说,心中也产生这样的分别念,这非常有意义!对每一位闻思者来讲,一定要把这样的事情或道理,当作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不要像读小学时,老师讲完故事后就出去玩了,至于故事是否记得、理解都无所谓。应该每一个道理,都要让它对自己的生生世世带来很大的利益。
为什么我要耽误这么多人的时间,或者说为什么在自己一生中,要把讲经说法当作最重要的事情,而不去天天造佛像、修经堂、放生等,其原因就是这样做对自他的利益最大。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个人的爱好,其实并非仅仅如此。所以大家对自己所听闻到的大乘佛法的意义,应该尽量地行持,同时还要传递给别人,以让无数众生都得到利益。通过传播《入行论》等佛法后,有些人说通过学习让我得以新生。的确,有些人的生活特别痛苦、无聊,自己也觉得生活没有实在的意义、找不到方向。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前世有一定善缘或福德的人,在遇到这样的法门后,就会有重新获得快乐生活的感觉。
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
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
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
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
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这三个颂词是讲把随喜的功德作回向,也就是说随喜和回向两者一起行持。
先前的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俱胝(4)那由他(5)数的佛陀,安住于千俱胝的无边刹土中,当然他们所作的善根不可思议;现在住世或佛法还未隐没的释迦牟尼佛等佛陀——离开一切痛苦的诸多世间怙主,为了无量众生的痛苦得以息灭,开示了犹如珍宝般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类的种种法门。这无量佛陀,从最初在不同如来前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下殊胜的菩提心,直至他们的妙法隐没、穷尽,这期间所作的所有福德,也即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圆满五道十地,获得佛陀的十力等功德法。另外,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菩萨,即包括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在内的无量无边佛子,他们所作的不可思议的善根。还有目犍连、舍利子等无学道的声闻,及获得一来果、不来果等有学道的声闻,他们在行持小乘法时所积累的一切有漏和无漏的善根。虽然颂词并没有明显讲到传承上师和一切凡夫所造的善根,但实际上它们都可以包括在上面所讲的善根中,或者说也是随喜的对境。总而言之,一切凡圣所作的无量无边的善根,皆是随喜的对境。
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应以观想将上述善根总集起来,随后发自内心作随喜;随喜以后还应以菩提心摄持,也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愿他们获得大菩提。乔美仁波切也说:对别人所作的善根,没有嫉妒的恶心而发自内心地欢喜,就是所谓的随喜;如此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但光自己得到并不够,还应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分享,也即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而作回向。当然,这样回向所获得的善根也不可思议。
其实,这里所讲随喜的对境与我们天天念的《普贤行愿品》所讲随喜的对境完全是一样的。《普贤行愿品》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也就是说,十方世间一切六道众生的善根,二乘有学和无学的善根,以及如来和菩萨的善根,这些都是我们随喜的对境。若我们能至诚随喜,并将之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其实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否了知或是否行持就不知道了。
那天出去的路上,在我身边发心的一位道友对我说:“堪布!您为什么不早一点跟我说,我什么法本都没有带,今天一天都呆在那儿,多没意思。”其实,如果自己能观修大乘的随喜和回向,也不一定非要带法本。因为你坐在那里可以心里面想:所有佛陀、菩萨及一切众生所作的善根,比如放生、建塔、传法等,我全部发自内心地随喜;而它所带来的无边功德,我也不能一人享受,还应将它回向给一切众生!若能如此行持,短短五分钟就能积累巨大的福德,而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人,一辈子也不能积累起那么多…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