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六课

  

第十六课

  

思考题

  1.为什么胜义中要行持无缘回向?既然如此,在世俗中我们应如何回向?是否可以不回向?

  2.为什么执相的回向不是真回向,而无相的回向才是真回向?在世俗中,我们应如何随学佛陀而作回向?

  3.“如是回向”之功德是什么?导盲者之喻与未点睛之喻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般若?在古今对比中,你有何感想?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中的回向。它分为胜义回向和世俗回向,胜义回向分为所遮有缘之回向和所行无缘之回向,今天讲所行无缘之回向,也就是说在胜义境界中我们要行持的是无缘回向。

  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前面已经讲了,在胜义中有缘的回向应该遮止、遣除,即只要有三轮的执著就不合理。而这里讲,与之相反的无缘回向极为合理。大家都清楚,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和回向的对境三者,在世俗中皆是刹那灭尽的本性。也就是说,用世俗理来观察的时候,它们的本体毫无实质、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全部都是刹那泯灭的本性。同样,回向之处的菩提,即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菩提的究竟目标,也非与前面的回向同时产生,它也会灭尽或者不复存在。而胜义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三者,既不成立刹那、也不成立微尘,是本来无生、了不可得的自性。如果我们完全通达这些全部是空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现观庄严论》云:“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同样的道理,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菩提妙果,这样的三轮也完全是空性。所以在胜义中,以一个法来回向,以达到另一法的目标,就完全不合理。如果我们通达这样的道理,并以之作摄持,这样的回向就是最殊胜的回向。

  《中般若经》云:“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所以,虽然在胜义中万法皆远离戏论,也即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本体,但在世俗中,善根、众生、佛果皆应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摄持而作回向。当然,这也是很多大德所行持的真实回向。

  但有些人这样想:既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那我就不回向,因为回向和不回向完全一样。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发菩提心中,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专门辩论,大家可以参阅。其实这种想法完全不对,虽然胜义中万法皆远离戏论,但世俗中我们将自己所作的善根,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作回向也非常有必要。如果认为这根本不需要,而没有作回向,那就成了断见派,这种见解非常可怕!

  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好好闻思,才导致在修行时所作所为都不如法。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佛陀的甚深密意,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臆造,就不合理。在世间法方面,有智慧的人所抉择的事情非常合理;佛法也是同样,有智慧的法师和修行人所作的善法,不但有非常大的功德,而且这样的境界讲述给别人后,对他人也会带来无穷的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闻思。

  寅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本颂对以上两个科判的内容作归摄,并以比喻来说明。

  学院中有一位修经堂的老板,他平时说话不多。有一次我给他们开会,大概开了一个小时左右,当时我也狠狠地批评了他。然后我说:你来说。但他只讲了“三个必须”就讲完了,即:“从今天开始你们必须给我做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必须给我按时完成,从今天开始你们必须给我按质按量地完成。”我们回向也一样,正因为世俗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三者皆现而无实,所以也必须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作回向。当然这在前面也讲过。

  这里是说,在胜义中,如果对上面所讲的三法有执著相,这样的回向就不是真正的回向。现在世间很多人对善根特别执著,比如念了一亿遍观音心咒,他不但永远记住,还认为是常恒、实有的。藏地有些老乡,表面上看来特别精进,一直念诵、行持善法,可是他们始终认为善根和佛果是实有的。当然,这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学过中观或般若的道理,所以才不懂以如梦如幻或空性的境界来摄持。

  严格地讲,这只能称为世间法,不能称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多。月称论师云:“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由此可见,是世间的波罗蜜多还是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其主要差别在于是否能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若能摄持,那所作的回向或善根,就变成了乃至菩提果也不毁灭的善根。颂词也说:一旦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三轮的执著全都没有,这样的回向就是为菩提而作的真实回向。

  《金刚经》云:“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所以,大家在作布施、回向等时,若自己的境界跟得上,就应以无缘、无执的境界来摄持。

  在《大智度论》中,也讲了因戒律而分的三种境界,即:“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意思是说,烦恼、业力深重的下等人,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所以会破戒律、无恶不作;而中等人,他会守持清净的戒律,但仍会执著戒;上等人则没有这样的执著。佛在《宝积经》中也说:“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所以从严格来讲,不管是持戒还是回向等,有执著就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颂词说,若在美味佳肴中杂有毒药,那美食已被毒所侵害,吃后就会对人带来危害。同样的道理,从究竟胜义的角度来讲,若布施、回向等善法被实有的执著所染污,那就跟杂毒的食物一样。这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大乘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在行持善法时,即使白法也不能缘。

  在上师如意宝于尼泊尔唱的有关金刚橛的道歌,和无垢光尊者的《实相宝藏论》中都这样讲过:不管是金子或毛制成的绳索,都可以捆绑人;同样的道理,善法也可以束缚我们,恶法也可以束缚我们。所以在究竟的观点上,善和恶皆不超离轮回的范畴。《六祖坛经》亦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的“明上座”,是对慧明这个人的尊称。意思是说,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按照密法来讲,那种了然、清然的境界,就是我们的本性。那在这样的本性中有没有善恶,有没有极乐世界和无间地狱呢?没有。但众生还没有趣入这样的境界时,在迷乱显现面前就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但无论如何,护持这样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当然,不学佛的人应首先学习佛教的基础知识,这非常重要。现代人有许许多多痛苦,但这些根本没办法用世间的金钱、财富、地位来解决,而一旦在心灵深处浇灌佛法的甘露,它们就会顿然消失,从而获得快乐。而学佛以后,也不能经常处于基础的境界。以前我去泰国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自己老在心中想:哎哟!他们为什么不学大乘佛法的般若空性和密法的最高境界?实在可惜!当然,供僧、顶礼等善法也非常难得,因为这也能种下善根。但真正要了脱生死,这还不足够。就像读书,对从未读过书的人来说,先应该读幼儿园或小学,但始终呆在小学的层面上也不行,还应更上一层楼。所以在座的法师、居士,如果自己只愿行持有缘的善法,一听到般若空性就捂着耳朵,或不愿希求,那就不合理。

  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在行持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外,经常安住于般若空性或大圆满密法的觉性中,那无可言说的很多境界就会纷至沓来。这时你就会觉得外面的花园并没什么好看,即使原来觉得特别好看的电视连续剧,诸如《西游记》等,也会毫无兴趣。所以,心的奥秘一旦开发,对虚幻不实的境界就会兴趣索然。故大家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很有必要。

  尤其是得过很多灌顶、学过很多大乘妙法的道友,我希望不要仅仅行持一点有缘的善法,诸如念“嗡玛呢巴美吽”,或“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样也非常好,但还应尽量安住于般若空性的境界中,因为诸佛菩萨皆依般若妙理获得了超越世间的诸多境界。

  六祖在要离开世间时也说:“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确实,境界高的人的弟子,在威仪、传统、行持等方面皆与众不同。接着六祖还苦口婆心地说:“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在说完这个偈颂后,六祖端坐至三更,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便安然示现圆寂。这个偈颂的意思是说:不要执著善,也不要造恶,就是见闻引起的执著也要放下,而安住于无著之心的本来面目。

  其实这样的境界,只要有信心、有窍诀,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因为包括禅宗和密宗的行者在内的诸多高僧大德,都获得了这样的境界。而它…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