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思考题
1.怎样才能使自己所修之道清净,这样行持有何必要?结合般若法理及相关禅宗公案,说明双运、降伏等密法的合理性,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2.对于无比殊胜的般若,生信有何功德?不信有何过患?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行持?为什么?
3.解释“当知色净果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一颂。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得清净道般若之理。
寅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分二: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
卯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
有为无为黑白法,慧破尘许不得时,
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
此颂主要讲道般若的境界。
轮涅所摄的万法:山河大地、柱子、瓶子、轿车、房屋等有为法,虚空、真如等无为法;或信心、菩提心、大悲心等白法,邪见、嗔心、杀盗淫妄等黑法。通过中观智慧来观察、分析后,就能知道它们根本得不到。的确,若我们能用《中论》所讲的有无生因(1),《中观庄严论》的离一多因(2),《入中论》的金刚屑因(3)等中观理论来观察、分析,最后一定能了知一切万法连微尘许也得不到。当然,所谓的得不到,并不是说它们的本体藏在某处,我们不能发现,而是说从轮回到涅槃之间的万法,其本体根本就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也说:“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意思是说,在胜义中一切万法了不可得,远离或寂灭一切戏论,没有人、也没有处所,佛陀也未说过一句法。
而什么时候这种境界在相续中现前,在世间就入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列当中。因为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的虚空本性,所以就会像无有本性的虚空一样,丝毫不住任何一法;或者说,就像虚空不存在一样,对一切境界都无有执著相。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宁在世间求,非求于胜义,以世间少有,于胜义都无。”其意是说,在世间中人们所希求的解脱尚有少许假名,或者说如梦幻般地存在,所以可以追求;而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故不容追求。
为什么世间人特别耽著,就是因为没有懂得胜义的原因。有些人在电话里说:“我现在特别痛苦,家庭不和、工作不顺、一切都违缘重重,心情也很困扰,所以我根本不想活了。”其实这充分说明,他们还没看淡世间,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若这样,那在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肯定会很痛苦。如果对般若空性稍微有所了解,那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无所谓。可能因为自己在理论上学过一些,也了知般若的部分内容,所以在看到别人对世间特别耽著时,就会感到很可笑。有时也觉得这些众生非常可怜,因为根本不知他们何时才能从执著的欲望中摆脱出来。可见不懂般若法门,在世间也会很迷茫!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达,一切万法在胜义中绝对不可能有,而什么时候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称为入于般若的行列。宗喀巴大师也说:什么时候现的执著和空的执著都没有,就通达了如来的密意。正是因为一切万法在本性中不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达到这种境界。
有些人很幼稚地说:轮回法不存在可以,但菩提心、佛果之类的善法却不能不存在,如果这些都不存在,那会不会成为断见者?其实不会。因为在胜义中,我们天天耽著的烧香、拜佛等也是执著。只不过这种执著在没有到达一定境界时还不能放弃,而到一定境界时自然就会放下。可见,胜义中根本没有善恶的概念。
正因为胜义中没有善恶的概念,密宗的降伏、双运等高深境界就非常合理,也即这样的窍诀依靠理论完全成立。其实,禅宗的“南泉斩猫”也属这样的情况。这则公案是这样的: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南泉见后提起猫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但谁也没有回答,于是南泉用刀将猫砍成两段。赵州回来后,南泉又以前面的话问赵州,赵州将鞋子脱下来放在头上就出去了。南泉说:若刚才你在,便救得猫儿。虽然南泉斩了猫,但历史上并没有谁说他杀生——犯杀罪。相反,这种表面上看来杀害众生的行为,却有非常大的功德。只不过在禅宗的理论中,行持如此方便的必要性并没有明显宣讲而已。
“丹霞烧佛”的公案也属这类情况。当时丹霞禅师住在洛阳慧林寺中,因为冬天很冷,于是禅师将佛殿上木雕的佛像取下来烤火。院主呵斥他时,禅师从容不迫地说:我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舍利?禅师说: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院主遂于言下悟自本性。相比之下,禅宗对行持此类窍诀的重要性,只是以很隐蔽的方式宣说,而在藏传密法的续部中,对此就宣讲得特别广泛。
如果在本体上杀生等罪业真实存在,那不管是禅师还是大圆满瑜伽士,恶业的果报必定会成熟在他们身上。正是因为在证悟般若空性上有差别,所以有些人虽然造“罪业”,但不好的果报并不会成熟在他的阿赖耶上;而有些人则会感受恶业的苦果。的确,通达般若空性就不会被业束缚,因为他恒时处于空性的境界当中。而谁证悟这样的空性境界,谁就真正拥有超度的能力。以前莲花生大士骑着骏马从贡唐前往罗刹洲,当时国王牟赤赞普及大臣等人,亲眼看见他飞往罗刹国。到了罗刹国后,他将饮血罗刹王的神识超度,自己入于他的身体。到目前为止,他一直以饮血罗刹王的身体调伏罗刹,且以无量化身来到这个世界各个地方度化众生。如果在本体上真正有灵魂存在,这种行为就不可能成立;正因为在本体上不存在,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当然,在修行境界还没达到这种程度时,行为上还是要小心谨慎,也即应按别解脱戒的要求来行持。而要获得那样的境界,也应依次第循序渐进地修行。
在这里大家还应了知,这样殊胜的般若一般人很难接受。大家都清楚,梁武帝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崇信佛教,人们称之为“佛心天子”。当时他造了许多寺院,还供养僧众、造佛像等,做了很多善事。达摩祖师来中国后,他问达摩祖师:我做了这么多善事,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当时皇帝有点不高兴,于是继续试探:圣谛第一义(即胜义谛)是什么?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就是没有圣者的意思。)他心想:怎么这样呢?又问:那面对我的这个人是谁?达摩祖师说:“不识。”武帝心想:面对我的人本来就是自己,他怎么自己都不认识呢?梁武帝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于是将达摩祖师遣出国境,当时达摩祖师就去了魏国。后来志公禅师得知后,想请回来也没成功。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达摩祖师唯传佛之心印,故唯以最高境界示人。确实,从胜义谛来讲,就像刚才所讲的那样,不管是有为法和无为法,还是黑法与白法,全都一无所得。其实这样的禅宗法门,就是最深的般若法门,也是最高的密宗法门。但以前没有学过的人,一听到“并无功德”或“廓然无圣”,就接受不了。当然,在听到远离一切戏论、一无所得的中观见时,若非多生累劫行持善法,或前世修学过此法门的人,就会觉得矛盾,或出现其他不能接受的现象。而在即生中,若能长期闻思修行,也能对此法门生起信心。因此,在修道的过程中,各位首先要了解佛的密意,这一点很重要。
但现代社会却有这样的情况:以前有一个人到一座寺院里面去,他问:“你们在学什么?”寺院里的人说:“我们学《中论》。”“《中论》有什么可学的?别学、别学,修行就可以。”当然,如果他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就另当别论;如果不是,这种愚昧无知的说法就非常可怕。为什么呢?因为第二大佛陀——龙猛菩萨解释佛陀二转*轮的根本论典就是《中论》,所以可以说它就是二转*轮的精华。对于这样甚深的教义,你嗤之以鼻、一概排斥,这难道还不可怕吗?相信有智之士都能了知,这种语言根本没有任何可信之处。如果没有闻思,所谓的“修行就可以”又从何谈起?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在修学佛法时若没有相应的基础,就是特别荒唐、可笑的事情。这一点,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每一位学友都要谨慎、重视。
卯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
设思我行如来智,解众那由他多苦,
计众生想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此处讲远离了无缘或空性的境界,并不是真正的道。比如有人悲心特别强烈,他一直想:我要行持佛陀的智慧,因为在真正得到佛陀的智慧后,就能遣除世间中众生所感受的那由他众多身心不安的痛苦。有如此想的缘故,他并未远离妄想分别,所以这种执著自他众生想的有缘菩萨,并非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当然,这是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的,因为在胜义中这样的想根本就不存在。
若从世俗来讲,发菩提心、度众生就不能缺少。《法华经》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意思是说,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一切如来通过无量的方便方法,如身方便、语方便、神通方便等来度化众生,令无量无边的众生趣入佛陀的妙果,也即获得佛陀的无漏智慧。当然这也是如来的唯一目的,我们讲《现观庄严论总义》时也讲过:大乘道的究竟目标并不是获得佛果,而是度化众生。
但从胜义的境界来讲,“想度众生”和“想得佛果”的执著也要遣除,因为众生和佛果在实际中都没有。《维摩诘所说经》也说:“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