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課
思考題
1.怎樣才能使自己所修之道清淨,這樣行持有何必要?結合般若法理及相關禅宗公案,說明雙運、降伏等密法的合理性,也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2.對于無比殊勝的般若,生信有何功德?不信有何過患?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行持?爲什麼?
3.解釋“當知色淨果清淨……如虛空界不分割”一頌。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
寅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分二:一、以虛空之喻說明無緣而入于般若之列;二、若離無緣則道不清淨之理。
卯一、以虛空之喻說明無緣而入于般若之列:
有爲無爲黑白法,慧破塵許不得時,
世間入于般若列,猶如虛空毫不住。
此頌主要講道般若的境界。
輪涅所攝的萬法:山河大地、柱子、瓶子、轎車、房屋等有爲法,虛空、真如等無爲法;或信心、菩提心、大悲心等白法,邪見、嗔心、殺盜淫妄等黑法。通過中觀智慧來觀察、分析後,就能知道它們根本得不到。的確,若我們能用《中論》所講的有無生因(1),《中觀莊嚴論》的離一多因(2),《入中論》的金剛屑因(3)等中觀理論來觀察、分析,最後一定能了知一切萬法連微塵許也得不到。當然,所謂的得不到,並不是說它們的本體藏在某處,我們不能發現,而是說從輪回到涅槃之間的萬法,其本體根本就不存在。龍猛菩薩在《中論》中也說:“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意思是說,在勝義中一切萬法了不可得,遠離或寂滅一切戲論,沒有人、也沒有處所,佛陀也未說過一句法。
而什麼時候這種境界在相續中現前,在世間就入于般若波羅蜜多的行列當中。因爲已經證悟了一切萬法的虛空本性,所以就會像無有本性的虛空一樣,絲毫不住任何一法;或者說,就像虛空不存在一樣,對一切境界都無有執著相。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也說:“甯在世間求,非求于勝義,以世間少有,于勝義都無。”其意是說,在世間中人們所希求的解脫尚有少許假名,或者說如夢幻般地存在,所以可以追求;而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故不容追求。
爲什麼世間人特別耽著,就是因爲沒有懂得勝義的原因。有些人在電話裏說:“我現在特別痛苦,家庭不和、工作不順、一切都違緣重重,心情也很困擾,所以我根本不想活了。”其實這充分說明,他們還沒看淡世間,認爲一切都是實有的。若這樣,那在自己的目標達不到時,肯定會很痛苦。如果對般若空性稍微有所了解,那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無所謂。可能因爲自己在理論上學過一些,也了知般若的部分內容,所以在看到別人對世間特別耽著時,就會感到很可笑。有時也覺得這些衆生非常可憐,因爲根本不知他們何時才能從執著的欲望中擺脫出來。可見不懂般若法門,在世間也會很迷茫!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達,一切萬法在勝義中絕對不可能有,而什麼時候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稱爲入于般若的行列。宗喀巴大師也說:什麼時候現的執著和空的執著都沒有,就通達了如來的密意。正是因爲一切萬法在本性中不存在,所以我們一定要達到這種境界。
有些人很幼稚地說:輪回法不存在可以,但菩提心、佛果之類的善法卻不能不存在,如果這些都不存在,那會不會成爲斷見者?其實不會。因爲在勝義中,我們天天耽著的燒香、拜佛等也是執著。只不過這種執著在沒有到達一定境界時還不能放棄,而到一定境界時自然就會放下。可見,勝義中根本沒有善惡的概念。
正因爲勝義中沒有善惡的概念,密宗的降伏、雙運等高深境界就非常合理,也即這樣的竅訣依靠理論完全成立。其實,禅宗的“南泉斬貓”也屬這樣的情況。這則公案是這樣的: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南泉見後提起貓說:“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但誰也沒有回答,于是南泉用刀將貓砍成兩段。趙州回來後,南泉又以前面的話問趙州,趙州將鞋子脫下來放在頭上就出去了。南泉說:若剛才你在,便救得貓兒。雖然南泉斬了貓,但曆史上並沒有誰說他殺生——犯殺罪。相反,這種表面上看來殺害衆生的行爲,卻有非常大的功德。只不過在禅宗的理論中,行持如此方便的必要性並沒有明顯宣講而已。
“丹霞燒佛”的公案也屬這類情況。當時丹霞禅師住在洛陽慧林寺中,因爲冬天很冷,于是禅師將佛殿上木雕的佛像取下來烤火。院主呵斥他時,禅師從容不迫地說:我燒取舍利。院主說:木佛哪有舍利?禅師說:既無舍利,再取兩尊燒。院主遂于言下悟自本性。相比之下,禅宗對行持此類竅訣的重要性,只是以很隱蔽的方式宣說,而在藏傳密法的續部中,對此就宣講得特別廣泛。
如果在本體上殺生等罪業真實存在,那不管是禅師還是大圓滿瑜伽士,惡業的果報必定會成熟在他們身上。正是因爲在證悟般若空性上有差別,所以有些人雖然造“罪業”,但不好的果報並不會成熟在他的阿賴耶上;而有些人則會感受惡業的苦果。的確,通達般若空性就不會被業束縛,因爲他恒時處于空性的境界當中。而誰證悟這樣的空性境界,誰就真正擁有超度的能力。以前蓮花生大士騎著駿馬從貢唐前往羅刹洲,當時國王牟赤贊普及大臣等人,親眼看見他飛往羅刹國。到了羅刹國後,他將飲血羅刹王的神識超度,自己入于他的身體。到目前爲止,他一直以飲血羅刹王的身體調伏羅刹,且以無量化身來到這個世界各個地方度化衆生。如果在本體上真正有靈魂存在,這種行爲就不可能成立;正因爲在本體上不存在,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爲。當然,在修行境界還沒達到這種程度時,行爲上還是要小心謹慎,也即應按別解脫戒的要求來行持。而要獲得那樣的境界,也應依次第循序漸進地修行。
在這裏大家還應了知,這樣殊勝的般若一般人很難接受。大家都清楚,梁武帝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崇信佛教,人們稱之爲“佛心天子”。當時他造了許多寺院,還供養僧衆、造佛像等,做了很多善事。達摩祖師來中國後,他問達摩祖師:我做了這麼多善事,有何功德?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當時皇帝有點不高興,于是繼續試探:聖谛第一義(即勝義谛)是什麼?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就是沒有聖者的意思。)他心想:怎麼這樣呢?又問:那面對我的這個人是誰?達摩祖師說:“不識。”武帝心想:面對我的人本來就是自己,他怎麼自己都不認識呢?梁武帝認爲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于是將達摩祖師遣出國境,當時達摩祖師就去了魏國。後來志公禅師得知後,想請回來也沒成功。
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因爲達摩祖師唯傳佛之心印,故唯以最高境界示人。確實,從勝義谛來講,就像剛才所講的那樣,不管是有爲法和無爲法,還是黑法與白法,全都一無所得。其實這樣的禅宗法門,就是最深的般若法門,也是最高的密宗法門。但以前沒有學過的人,一聽到“並無功德”或“廓然無聖”,就接受不了。當然,在聽到遠離一切戲論、一無所得的中觀見時,若非多生累劫行持善法,或前世修學過此法門的人,就會覺得矛盾,或出現其他不能接受的現象。而在即生中,若能長期聞思修行,也能對此法門生起信心。因此,在修道的過程中,各位首先要了解佛的密意,這一點很重要。
但現代社會卻有這樣的情況:以前有一個人到一座寺院裏面去,他問:“你們在學什麼?”寺院裏的人說:“我們學《中論》。”“《中論》有什麼可學的?別學、別學,修行就可以。”當然,如果他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就另當別論;如果不是,這種愚昧無知的說法就非常可怕。爲什麼呢?因爲第二大佛陀——龍猛菩薩解釋佛陀二轉*輪的根本論典就是《中論》,所以可以說它就是二轉*輪的精華。對于這樣甚深的教義,你嗤之以鼻、一概排斥,這難道還不可怕嗎?相信有智之士都能了知,這種語言根本沒有任何可信之處。如果沒有聞思,所謂的“修行就可以”又從何談起?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在修學佛法時若沒有相應的基礎,就是特別荒唐、可笑的事情。這一點,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每一位學友都要謹慎、重視。
卯二、若離無緣則道不清淨之理:
設思我行如來智,解衆那由他多苦,
計衆生想之菩薩,此非行持勝般若。
此處講遠離了無緣或空性的境界,並不是真正的道。比如有人悲心特別強烈,他一直想:我要行持佛陀的智慧,因爲在真正得到佛陀的智慧後,就能遣除世間中衆生所感受的那由他衆多身心不安的痛苦。有如此想的緣故,他並未遠離妄想分別,所以這種執著自他衆生想的有緣菩薩,並非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當然,這是從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的,因爲在勝義中這樣的想根本就不存在。
若從世俗來講,發菩提心、度衆生就不能缺少。《法華經》雲:“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意思是說,從世俗的角度來講,一切如來通過無量的方便方法,如身方便、語方便、神通方便等來度化衆生,令無量無邊的衆生趣入佛陀的妙果,也即獲得佛陀的無漏智慧。當然這也是如來的唯一目的,我們講《現觀莊嚴論總義》時也講過:大乘道的究竟目標並不是獲得佛果,而是度化衆生。
但從勝義的境界來講,“想度衆生”和“想得佛果”的執著也要遣除,因爲衆生和佛果在實際中都沒有。《維摩诘所說經》也說:“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
《般若攝頌釋 第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