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除此之外根本沒辦法。因爲他們已經發瘋了,對真理完全排斥,雖然旁邊的正常人非常希望能幫助他們,但也無可奈何。一般來講,在聽受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中,通過超群智慧抉擇後才舍棄般若法門的,絕不可能有。因爲從古至今,世間上還沒有超過般若智慧的學問。如果誰能以更高的智慧來排斥般若,那我們完全可以跟他面對面地辯論。但很多人都不是因爲智慧太尖銳,而是太愚癡的原因才舍棄般若,這就非常可憐!
有些論典中說(4):“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可見,有信心沒有智慧,就會增長無明;因爲光有信心沒有智慧,很容易成爲迷信,所以會增長無明。而有些人雖然有一點小聰明,但卻沒有信心,那就會産生邪見。後面還說:“信解圓通,方爲行本。”所以,既有智慧又有信心,行持善法就會非常圓滿。
這裏講,有些人雖然以前承事過無量佛陀,但因未對般若生起信心,也未發願獲得,即生中很有可能會舍棄般若法,若舍棄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即生中遇到般若法門後,一定要發起信願之心。但要說明的是:如果佛法的智慧沒有融入心靈深處,僅有表面上的信心也不夠。因爲這種信心很容易被外境淡化,甚至蕩然無存,最後還會産生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佛法的智慧真正融入自心,或已深入骨髓,那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也絕對不會舍棄佛法。所以,僅僅在表面上學習而沒深入,或天天都坐在聽法的行列中,但卻有時打瞌睡,有時産生各種各樣的分別念,甚至以特別痛苦的表情來聽法,即使露出一絲微笑也不真實,那就很危險。
子叁、教誡以清淨心勤行般若;
故欲證佛最勝智,于此佛母當起信,
猶如商人至寶洲,蕩財返回非應理。
前面講了,如果對般若生起信心,則功德很大;如果對般若産生邪見或不起信心,則過失很大。在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之後,若想證得佛陀最殊勝的般若智慧,就應對般若産生信心。爲什麼呢?因爲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後,在很快的時間中必將獲得聖果。所以在獲得人身之際,一定要對這樣的深法産生信心。《金剛經》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所謂“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或本體。意思是說,在聽聞般若法門後,對它産生清淨的信心,就能生起實相,也即現前證悟。
既然對般若空性法門生起信心,就會獲得聖果,那我們值遇般若法門後,既沒有生起信心,又沒有去行持,就非常可惜。就像商人到了珍寶洲後,本來應該帶回來許許多多如意寶,但有些愚笨的商人不但沒有帶回珍寶,反而還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全部用完,那就非常遺憾。所以,在值遇這麼好的般若法門後,如果根本不聞思修行,只看一些武打、色情之類的小說,或看其他沒有任何價值、只增長貪嗔癡的書籍,就太愚癡了!其實,這就像本有美味佳肴的食品而不享用,反而去享用不淨糞一樣。
的確,衆生的根機不相同。有些人對般若空性的意義非常有興趣,得到法本也歡喜若狂、喜不自勝,那他們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有些人的歡喜心和信心始終提不起來,那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寶藏。《大智度論》雲:“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意思是說,信心或興趣就像手一樣,依靠它就能在佛法的寶藏中有所收獲。如果沒有手,雖然你已到了有各種金銀財寶的寶山中,也沒辦法拿回一件珍寶。所以,若我們對般若法門和上師叁寶沒有信心,雖然他們有很多功德,或有很多能讓人受益匪淺的、非常有意義的知識,但因自己沒有信仰,也不可能得到。《心地觀經》亦雲:“入佛法海,信爲根本。”可見,要入佛法大海,而沒有像船只一樣的信心,也不可能。我遇到過很多博士,雖然他們智慧很不錯,但因對佛法沒有信心,所以也沒辦法領悟佛法的真谛。
的確,有時候我覺得,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活得沒有意義。因爲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而面對生老病死時,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任何知識都無濟于事。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若想從叁界輪回中獲得解脫,如良醫般的善知識和妙藥般的正法就必不可少。就像病人想獲得痊愈,就必須依靠醫生和醫生所配的藥一樣。遺憾的是,很多盲目者都不知這個道理。
壬二(入定修法)分四:一、清淨智之本體;二、彼之作用;叁、入定智之行境;四、宣說入定智之行相。
癸一、清淨智之本體:
當知色淨果清淨,果色清淨遍知淨,
遍知果淨色清淨,如虛空界不分割。
雖然這個頌詞麥彭仁波切在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過,但若沒有《般若攝頌釋》,可能就很難解釋,而有了它理解起來就很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參閱。
這裏先應了知:因爲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其自性爲原本清淨、正等正覺、自性光明的本體,所以于這樣的境界中修行,就是入定清淨智的本體。
所謂“色清淨”,這是從對境方面來講的,也就是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其本體全部是空性或清淨的,即沒有取舍、染淨、自他、有實無實等二法的自性。所謂“果清淨”,則指執著或緣取它們的心識的本體全部是清淨的。當然,以上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講的,所以能取所取、因和果所攝的一切法全都清淨。從離垢清淨的角度來講,所得到的佛果或道的一切顯現也全部是清淨的。反過來說,因爲佛果是依靠菩薩而得到的,所以遍知、果、色皆爲清淨,或者說基道果全都清淨。雖然如此,但衆生因無明愚癡障礙,並未通達這樣的本體,這就叫不清淨的有情。通過修行,因在對境、有境方面的證悟有所差別,所以從聲聞四果到菩薩之間的有情,又可分爲上品清淨、中品清淨和下品清淨。而最極清淨就是佛陀。
可見,雖然在實相中一切都是清淨的,但在現相上也有一點也不清淨、稍微清淨和完全清淨這樣一個過程。而當果色清淨達到極點,就是遍知清淨。雖然在現相中,究竟的遍知清淨與暫時的果清淨與色清淨有差異,但在實相中,它們就像虛空不可分割一樣,其本體完全是一味一體的。當然,這裏是以虛空的比喻來說明衆生心的本體。《梵天王所問經》亦雲:“實無有涅槃,如來說涅槃,如虛空自結,如虛空自解。”所以,《現觀莊嚴論》、《二觀察續》等經續論典才異口同聲地說:“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于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
雖然從凡夫到佛之間的本體全都清淨,但若沒有對般若或密法進行長期廣聞博學,那要得到這樣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大家一定要對般若和密法生起信心,還要長期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修行,到一定的時候,不依靠語言文字,自己完全能明白很多甚深的境界。我昨天也講了,對于所見所聞以外的深奧境界,每個人都應希求。
雖然佛法中有很多精彩節目,但凡夫人只喜歡外面的電影電視、唱歌跳舞等,他們認爲這些最精彩。其實,這跟真心的妙用比較起來,相差就太遠太遠。一旦我們的心豁然開朗,或者說大徹大悟,此時很多世間的迷惑、煩惱、痛苦,就會像烏雲自然消失于虛空中一樣蕩然無存,從而獲得語言無法描述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和大悲的境界。作爲修行人,在獲得這樣的境界後,就會對傳承上師和佛法生起不共的信心。所以我很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心地上下功夫,只要下功夫,都能不同程度地獲得超勝的境界。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中論》雲:“有法不應生,無亦不能生。”
(2)《中觀莊嚴論》雲:“自他所說法,此等真實中,離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
(3)《入中論》雲:“彼非彼生豈從他,亦非共生甯無因。”
(4)《叁聖圓融觀門》雲:“謂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
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極智。”
《般若攝頌釋 第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