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八課

  

第十八課

  

思考題

  1.爲什麼依靠般若,菩薩能不住寂滅的邊?菩薩在輪回中示現生老病死有何必要?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行持?

  2.爲什麼證悟般若智慧的菩薩能不住叁有的邊?這對我們有何啓示?以聞思對般若生起穩固的定解有何必要?對此問題你如何看待?

  3.什麼是“不行而行”?如此而行有何功德?最究竟的佛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對待甚深的般若與密法?

  4.請以離羅睺之太陽的比喻說明不行而行的功德?也談一談你所認爲的高僧大德的境界,並詳細陳述理由。

  5.爲什麼“無緣”即行持殊勝的般若?現前這樣的境界有何必要?爲什麼要堅定弘法利生的誓願?我們應如何借此次傳講般若的機會而修感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第叁品。

  

第叁品

  癸二(彼之作用)分二:一、不住寂滅邊之作用;二、不住叁有邊之作用。

  子一、不住寂滅邊之作用: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叁界非解脫,

  

雖除煩惱示投生,無老病死示死殁。

  這裏講,行持或安住般若有兩個大的作用:第一個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住于寂滅的邊,第二個不會像世間凡夫那樣墮入輪回的邊。也即雖然在輪回中示現種種身形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但不會被輪回的過患所染。

  首先講不住寂滅的邊。對般若有所領悟的勇士菩薩依靠自己的境界,其所作所爲都能安住于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中;盡管他們已經超離了叁界輪回中的一切煩惱和障礙,但並不會希求自身的寂滅而入于滅盡定中;雖然他們已經全部遣除了不由自主轉生叁界的一切煩惱,但依往昔發願的力量和善巧方便的智慧,還會示現投生在輪回中;盡管他們從根本上已經斷除了老病死,但對衆生有極大悲心的緣故,仍然會在輪回中示現生病、衰老和死亡,而利益或度化無邊無際的衆生。可見,只要真正證悟般若空性,就會對叁界可憐衆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憫心,還會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幫助他們,這是一種自然規律。

  的確,在世間中,誰真的通達了空性,或誰真的對般若法門或不二法門有所感悟,他就不會放棄幫助或利益衆生的事業,而會欣然接受、勇于承擔。世間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雖然他們已經領悟了空性的意義,但只要對衆生有利,自己的身體、壽命等就根本不會在乎,日日夜夜都會努力行持度化衆生的事業,當然這就是大菩薩的行爲。

  大家也應清楚,聖者不會有生老病死的真實痛苦。彌勒菩薩雲:“死病老諸苦,聖者皆永滅,以惑業力生,彼者無彼生(1)。”意思是說,聖者們老病死的痛苦早都已經滅盡了,而且依靠業力和煩惱投生的痛苦也沒有。爲什麼呢?因爲在他們的境界中,一切都是二轉*輪所講的平等空性,或叁轉*輪與密宗所講的清淨自相;所以即使在衆生前示現生病,其病也成爲諸佛菩薩的聖尊相。

  以前有這樣一個故事:馬祖道一禅師示現生病,而且病得很嚴重。他身邊的人特別擔心,問:您病得怎麼樣?當時他說:“日面佛,月面佛。”其實,日面佛指白天的一切全部是佛的顯現,月面佛指晚上的一切全部是佛的顯現。也就是說,日日夜夜、白天晚上,除了佛的景象以外沒有別的。

  作爲聖者,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有生老病死,但這完全是爲了度化衆生。因爲,若不這樣示現,沒有無常觀而具有生老病死苦的衆生就沒辦法度脫,所以諸佛菩薩示現生病、圓寂等很有必要。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圓寂後,介紹他們曆史的資料都講:爲了示現無常而顯現涅槃。確實也是這樣。如果一位上師永遠都不圓寂,他的弟子就會覺得上師和佛法是常恒的,自然也不會以迫切的心情來希求佛法。如果知道法很難得,上師、諸佛菩薩都會示現圓寂,就會産生強烈的希求心。

  對真正的上師和菩薩來講(並非指名相上的上師與菩薩),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會生病、衰老等,但按《寶性論》等大乘經論的教義來解釋,這些根本就不存在。以前有些邪見比較重的人說:今天這個上師住院,明天那個上師住院,怎麼他們比普通人還可憐,天天都生病!雖然從常人的眼光來看也可以這麼講,但對真正的上師善知識來說,他們確實是爲衆生而示現的。當然,若是假上師或假善知識,生病後也會感受真正的痛苦。

  從曆史或傳記來看,即使是印度偉大的二勝六莊嚴,他們也顯得跟一般的世間人一樣,要面對生老病死。只不過他們的面對方法跟世間人完全不相同,因爲他們視這些爲遊戲,所以也就不會有世人的痛苦。而世人,比如今天生病了,就會特別痛苦。若到醫院檢查得出報告:得了什麼傳染病,如何如何嚴重,臉色馬上就會改變。其原因,就是因爲他們對生老病死有實執的相,或者說認爲它們真實存在。而聖者們,因爲早已超越生老病死苦的緣故,這些只是假相或假裝,實際上都是度化衆生的方便。

  既然他們已經獲得了這麼高的境界,那就不會像小乘聲聞那樣入于滅盡定。其實,在《般若攝頌》中處處都看得到:希求自我解脫並不是大乘最終的目標。所以大家一定要觀心,看自己到底是怎麼發心的?如果沒有目標,只是爲了吃飯、穿衣,或者學佛只是爲了身體健康,那我們就暫且不談。如果真正想獲得解脫,就要看是爲自己獲得解脫,還是爲衆生獲得解脫,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若爲自己,那還沒有進入大乘的行列。雖然剛開始修心時,會覺得自私自利的心很重,利他心很難生起來,但也要長期串習。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爲一種習慣,到那時就不會覺得困難。可見,我們這個心需要很長時間修煉才能步入正軌,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

  子二、不住叁有邊之作用:

  

衆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風輪生死中,

  

知迷衆如獸入網,智者如禽遊虛空。

  這裏講不住叁有的邊,也即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智者不會住于叁有當中。但凡夫人因爲不具備證悟萬法無自性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整天都被業力和煩惱轉來轉去,非常可憐。本來自己很想好好修行,但煩惱一出現就沒有了自在。有些因爲煩惱特別深重,一會兒産生貪心,一會兒生起嗔恨心,雖然自己想做一個好人,也實在無能爲力。可見,被煩惱左右的凡夫衆生非常可憐!

  頌詞說:這些衆生身陷在名色等五蘊的淤泥中難以自拔,漂泊在能推動日月運行的圓形風輪數數旋轉般的生死輪回中,而不能獲得解脫與自在。相關大乘經論也講,依靠業和煩惱能讓衆生像旋火輪旋轉般不斷流轉在輪回中,當然這就是十二緣起的順式流轉。所以大家皆應了知這些衆生特別迷茫,就像野獸入于網罟一樣,一直束縛在網中,沒辦法獲得解脫;而對般若空性有所證悟的智者,就像飛禽周遊虛空一樣,自由自在、無有阻礙。

  這裏以對比的方式闡述:首先衆生很可憐,因爲他們被煩惱和業障束縛,沒辦法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極爲痛苦。而菩薩完全不相同,就像《華嚴經》中所講的一樣:“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雖然在顯現上,菩薩也在輪回中以人、動物、地獄衆生和餓鬼等形象來度化衆生,但他們並沒有生老病死的自相痛苦。《經莊嚴論》雲:“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可見,菩薩在輪回中就像處于花園裏一樣,根本沒有任何痛苦。

  《壇經》雲:“自性若悟,衆生是佛。”意思是說,如果證悟萬法本性,雖然表面上看來是衆生,但也可以叫做佛。所以衆生和佛之間的差別,唯在對萬法本質的迷與悟上,而其根源則在于是否通達般若。在生活中這很容易看出來,比如兩兄弟:一個對般若空性修得很好,所以他遇到生老病死或家庭等方面的痛苦時,就能很坦然地面對;而另一個,因爲沒有學過般若,所以會把這些事情看作真正實有,自然就苦不堪言、萬分痛苦。又如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妹妹,雖然他們對母親的死亡都有執著,但米拉日巴尊者把它看作幻化,心裏沒有任何恐懼和痛苦,而他的妹妹卻萬分痛苦、無比傷心。

  在座的道友,有些般若空性已經融入自心,或者說內心已經獲得開悟,那他們對世間的真相、萬法的本質就會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依賴他人;但有些在這方面根本沒有聞思,即使聞思也很表面,那面對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很困難。所以,在學習這樣殊勝的法門時,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真實的利益。因爲,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成就和度化衆生,但它們都需要自己對般若有所體悟,否則天天都依靠別人來護持也不現實。

  在聞思的時候,有些人在很短的時間中,比如兩叁年或五六年,就把佛經中非常甚深的教義完全感受到,這樣就不容易退失。如果學得很膚淺,過幾年就會蕩然無存。《大智度論》中說:在冬天的時候,即使將一盆開水倒在冰上,但因天氣特別寒冷,在很快的時間中它就會變成冰。同樣,如果我們學得不是很深入,外面的世界又那麼複雜,久而久之就會被同化。

  的確,我們不可能一直住在學院裏面或上師身邊,或長久安住在其他聞思修行的道場,遲早都會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能力很有限,而外面的環境又有種種誘惑,那自相續必將受到染汙,逐漸自己就會變成一個很失敗的修行人,最後言行舉止跟世間人比較起來也無任何超勝。若到了這種地步,那世間人也會把你看作一般的人,最終度化衆生的願望也不能實現。

  如果自己真實有一些境界,雖然像大菩薩那樣大徹大悟很困難,但最起碼也要對般…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