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思考题
1.为什么依靠般若,菩萨能不住寂灭的边?菩萨在轮回中示现生老病死有何必要?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行持?
2.为什么证悟般若智慧的菩萨能不住三有的边?这对我们有何启示?以闻思对般若生起稳固的定解有何必要?对此问题你如何看待?
3.什么是“不行而行”?如此而行有何功德?最究竟的佛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甚深的般若与密法?
4.请以离罗睺之太阳的比喻说明不行而行的功德?也谈一谈你所认为的高僧大德的境界,并详细陈述理由。
5.为什么“无缘”即行持殊胜的般若?现前这样的境界有何必要?为什么要坚定弘法利生的誓愿?我们应如何借此次传讲般若的机会而修感恩?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般若摄颂》第三品。
第三品
癸二(彼之作用)分二: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
子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
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
这里讲,行持或安住般若有两个大的作用:第一个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住于寂灭的边,第二个不会像世间凡夫那样堕入轮回的边。也即虽然在轮回中示现种种身形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
首先讲不住寂灭的边。对般若有所领悟的勇士菩萨依靠自己的境界,其所作所为都能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尽管他们已经超离了三界轮回中的一切烦恼和障碍,但并不会希求自身的寂灭而入于灭尽定中;虽然他们已经全部遣除了不由自主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但依往昔发愿的力量和善巧方便的智慧,还会示现投生在轮回中;尽管他们从根本上已经断除了老病死,但对众生有极大悲心的缘故,仍然会在轮回中示现生病、衰老和死亡,而利益或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可见,只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就会对三界可怜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悯心,还会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们,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的确,在世间中,谁真的通达了空性,或谁真的对般若法门或不二法门有所感悟,他就不会放弃帮助或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会欣然接受、勇于承担。世间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虽然他们已经领悟了空性的意义,但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的身体、寿命等就根本不会在乎,日日夜夜都会努力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当然这就是大菩萨的行为。
大家也应清楚,圣者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真实痛苦。弥勒菩萨云:“死病老诸苦,圣者皆永灭,以惑业力生,彼者无彼生(1)。”意思是说,圣者们老病死的痛苦早都已经灭尽了,而且依靠业力和烦恼投生的痛苦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一切都是二转*轮所讲的平等空性,或三转*轮与密宗所讲的清净自相;所以即使在众生前示现生病,其病也成为诸佛菩萨的圣尊相。
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马祖道一禅师示现生病,而且病得很严重。他身边的人特别担心,问:您病得怎么样?当时他说:“日面佛,月面佛。”其实,日面佛指白天的一切全部是佛的显现,月面佛指晚上的一切全部是佛的显现。也就是说,日日夜夜、白天晚上,除了佛的景象以外没有别的。
作为圣者,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也有生老病死,但这完全是为了度化众生。因为,若不这样示现,没有无常观而具有生老病死苦的众生就没办法度脱,所以诸佛菩萨示现生病、圆寂等很有必要。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介绍他们历史的资料都讲:为了示现无常而显现涅槃。确实也是这样。如果一位上师永远都不圆寂,他的弟子就会觉得上师和佛法是常恒的,自然也不会以迫切的心情来希求佛法。如果知道法很难得,上师、诸佛菩萨都会示现圆寂,就会产生强烈的希求心。
对真正的上师和菩萨来讲(并非指名相上的上师与菩萨),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也会生病、衰老等,但按《宝性论》等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解释,这些根本就不存在。以前有些邪见比较重的人说:今天这个上师住院,明天那个上师住院,怎么他们比普通人还可怜,天天都生病!虽然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这么讲,但对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来说,他们确实是为众生而示现的。当然,若是假上师或假善知识,生病后也会感受真正的痛苦。
从历史或传记来看,即使是印度伟大的二胜六庄严,他们也显得跟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只不过他们的面对方法跟世间人完全不相同,因为他们视这些为游戏,所以也就不会有世人的痛苦。而世人,比如今天生病了,就会特别痛苦。若到医院检查得出报告:得了什么传染病,如何如何严重,脸色马上就会改变。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生老病死有实执的相,或者说认为它们真实存在。而圣者们,因为早已超越生老病死苦的缘故,这些只是假相或假装,实际上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
既然他们已经获得了这么高的境界,那就不会像小乘声闻那样入于灭尽定。其实,在《般若摄颂》中处处都看得到:希求自我解脱并不是大乘最终的目标。所以大家一定要观心,看自己到底是怎么发心的?如果没有目标,只是为了吃饭、穿衣,或者学佛只是为了身体健康,那我们就暂且不谈。如果真正想获得解脱,就要看是为自己获得解脱,还是为众生获得解脱,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若为自己,那还没有进入大乘的行列。虽然刚开始修心时,会觉得自私自利的心很重,利他心很难生起来,但也要长期串习。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到那时就不会觉得困难。可见,我们这个心需要很长时间修炼才能步入正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子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
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
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
这里讲不住三有的边,也即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智者不会住于三有当中。但凡夫人因为不具备证悟万法无自性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整天都被业力和烦恼转来转去,非常可怜。本来自己很想好好修行,但烦恼一出现就没有了自在。有些因为烦恼特别深重,一会儿产生贪心,一会儿生起嗔恨心,虽然自己想做一个好人,也实在无能为力。可见,被烦恼左右的凡夫众生非常可怜!
颂词说:这些众生身陷在名色等五蕴的淤泥中难以自拔,漂泊在能推动日月运行的圆形风轮数数旋转般的生死轮回中,而不能获得解脱与自在。相关大乘经论也讲,依靠业和烦恼能让众生像旋火轮旋转般不断流转在轮回中,当然这就是十二缘起的顺式流转。所以大家皆应了知这些众生特别迷茫,就像野兽入于网罟一样,一直束缚在网中,没办法获得解脱;而对般若空性有所证悟的智者,就像飞禽周游虚空一样,自由自在、无有阻碍。
这里以对比的方式阐述:首先众生很可怜,因为他们被烦恼和业障束缚,没办法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极为痛苦。而菩萨完全不相同,就像《华严经》中所讲的一样:“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在显现上,菩萨也在轮回中以人、动物、地狱众生和饿鬼等形象来度化众生,但他们并没有生老病死的自相痛苦。《经庄严论》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可见,菩萨在轮回中就像处于花园里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痛苦。
《坛经》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意思是说,如果证悟万法本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众生,但也可以叫做佛。所以众生和佛之间的差别,唯在对万法本质的迷与悟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是否通达般若。在生活中这很容易看出来,比如两兄弟:一个对般若空性修得很好,所以他遇到生老病死或家庭等方面的痛苦时,就能很坦然地面对;而另一个,因为没有学过般若,所以会把这些事情看作真正实有,自然就苦不堪言、万分痛苦。又如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妹妹,虽然他们对母亲的死亡都有执著,但米拉日巴尊者把它看作幻化,心里没有任何恐惧和痛苦,而他的妹妹却万分痛苦、无比伤心。
在座的道友,有些般若空性已经融入自心,或者说内心已经获得开悟,那他们对世间的真相、万法的本质就会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依赖他人;但有些在这方面根本没有闻思,即使闻思也很表面,那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很困难。所以,在学习这样殊胜的法门时,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真实的利益。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成就和度化众生,但它们都需要自己对般若有所体悟,否则天天都依靠别人来护持也不现实。
在闻思的时候,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中,比如两三年或五六年,就把佛经中非常甚深的教义完全感受到,这样就不容易退失。如果学得很肤浅,过几年就会荡然无存。《大智度论》中说:在冬天的时候,即使将一盆开水倒在冰上,但因天气特别寒冷,在很快的时间中它就会变成冰。同样,如果我们学得不是很深入,外面的世界又那么复杂,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
的确,我们不可能一直住在学院里面或上师身边,或长久安住在其他闻思修行的道场,迟早都会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能力很有限,而外面的环境又有种种诱惑,那自相续必将受到染污,逐渐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很失败的修行人,最后言行举止跟世间人比较起来也无任何超胜。若到了这种地步,那世间人也会把你看作一般的人,最终度化众生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如果自己真实有一些境界,虽然像大菩萨那样大彻大悟很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般…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