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八课▪P3

  ..续本文上一页议的加持力来作方便加持。对于圣者来讲,这非常有必要,也极为合理。

  这里也讲了,断除贪执的明智菩萨在到了一定境界时,能将世间的执著、烦恼全部毁坏;但这完全依靠般若智慧。而要获得这种智慧,首先必须闻思。对修行者来讲,闻思而得的智慧很重要,因为没有它,修行就非常困难。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为了佛法长期存留世间,大家先应接受它,然后还要通达它。所以我很希望,真正出现一些闻思修行的道场。所谓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有些地方光是念经、拜佛,虽然有很大的功德,但这只能叫功德场,并不是道场。为什么呢?因为“道”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来。也就是说五道当中,不管是资粮道、加行道,还是见道、修道、无学道,在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来。如果五道生起的基本佛理都不懂,那怎么能生起来呢?而弘扬佛法每个人都有责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建立闻思修行的道场。什么样的道场都可以,居士的道场也可以,出家人的道场也可以;但没有闻思修行就不叫道场。也许这样的话有片面或过激之过,但我觉得道场确实需要对道有闻思,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发奋努力。如果大家都有想利益众生的这颗心,那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放射出光芒。

  以前我知道的一所藏文大学,因为有很多老师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所以大多数学生都私下发誓: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护、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当时整个学校的气氛或学风非常好,所以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誓愿。经过十几年的考验,这所学校出来的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我们经常都说:这所学校出来的人,对传统文化或佛教肯定会竭力支持,而且他们相续中一定具有悲心、善心,很多方面都很可靠。

  虽然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但也不可能长期呆在佛学院,因为迟早都要到不同的社会场合当中去。到那时,如果心里真有这样一种力量:不是为自己而生活,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那即使弘法利生的范围不广,也会不同程度地起到作用。如果我们都为了自己端饭碗,或为了自己获得解脱,或为了解除自己的烦恼痛苦,以这样一个目标来学习佛法的话,那出去后根本没有心思弘法利生。即使表面上也信誓旦旦地在做,但没有几天誓愿就会破灭。就像新土罐,遇到水自然就会毁坏。

  每当我想起伟大的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的丰功伟绩时,就会忍不住地流泪。昨前天有一位专门研究五台山历史的美国博士,为了写论文,他想了解当年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的一些情况。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上师如意宝的甚深誓愿——当时去五台山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把佛法广泛弘扬到汉地为主的世界各个地方。当时我25岁,人还没有成熟,再加上《五台山山志》中有很多现见文殊菩萨的史实,所以我跟法王去五台山的目的,只是强烈渴望见到文殊菩萨,并未想到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当时我依止上师已两年多,虽然上师每堂课都在提,但自己内心并未深深认可。现在依靠其他因缘,上师的一言一行或一举一动在脑海中浮现时,就觉得大菩萨的密意深不可测。也许过了几十年后才明白一点,“哦,原来老人家的密意是这样的!”当时上师说:“从明年开始,我们要摄受很多汉族四众弟子。”当时很多老修行人都觉得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不共的缘起。

  总之,大家一定要认识般若的道理。在认识的过程中,首先要了知佛语真实不欺,然后还应不断学习、实践。《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确实,在这个世间上,佛语是唯一正确无误的;所以大家皆应认认真真地修学。

  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为无缘:

  

诸法自性净普净,菩萨慧观般若时,

  

不缘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胜般若。

  染污和清净所摄的一切法,从自本体的角度来讲,烦恼或染污全部得以清净,从所缘法的角度来讲一切普皆清净,也就是说自心清净、自心所缘的对境山河大地等也清净。菩萨通过长期观察万法,通达一切万法无有任何体相的清净道理,且安住于这样的般若境界时,一切能缘所缘皆不存在。也就是说,不缘能修般若者或能修之心,也不缘所观的一切法。其实,这种能境、所境,清净、不清净的法皆不存在的境界,就是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中般若经》云:“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这是讲,真实的皈依不缘一切法。《中论》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也就是说,有无、自性他性都不可见,这就是真实的无缘见解。《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意思是说,一切有实法和无实法全都不住于心前,其他的相也没有,这样的无缘就是最殊胜的寂灭。

  其实,这样的无缘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但一定要下功夫。实在说,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这样的境界我们都应该生起来,而不应停留在口头上。刚才也讲了,要安住真正空性的境界,一定要依靠闻思和祈祷才能得到。

  另外,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大家平时都要做。所以每一个人皆应好好观察,看自己在这方面到底想过没有?比如说,这一个月以来是否这样想过:哎哟,佛法那么殊胜!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能趋入寂灭的境界。如果没有这样想,只想吃三顿饭,或者只想睡觉、休息,即使行持善法也是为了完成任务,那就不太好。作为大乘行者,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想。不能认为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不是我的行境,这是大菩萨和大上师们的行境,不能这样自己蔑视自己。按大乘佛教的教理来讲,这是自轻凌懒惰,根本不合理。因此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要想:哪怕是在一个小时或几个月中帮助一个众生,这也是我为利益众生应做的贡献。当然,这样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关键是要去做。的确,心非常关键!如果只是口头说得漂亮:“我不是为了自己吃饭,我不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而心里却一直这样认为的话,就落于小乘,乃至小乘也不算。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般若空性的见解,否则对外面的法贪执得越来越强烈就很可怜。虽然自己学得不是很好,但长期以来对般若空性法门很有信心,所以跟刚开始来学院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比如说亲人死了,现在的心态跟以前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只要我们对般若法门有信心,逐渐逐渐自己的执著或贪执就会减少,对众生的悲心也会增上,对佛法的广大行境也会认识得越来越深刻,这是必然的规律。虽然自己不一定能马上发现,但进步肯定是有的,就像读小学时智慧上不可能有大的飞跃一样;但只要不断精进下功夫,总有一天会有质的改变。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传讲般若法门付出辛劳的上师和道友生起感恩之心。尤其是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来到藏地的译师和班智达,他们非常不容易。而我们现在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这样殊胜的佛法,确实有很殊胜的因缘。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祈祷诸佛菩萨,并感恩所有赐予学习因缘的人。包括印刷、打字、法本送到门口,很多方面发心人员都付出了心血。的确,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不可能像极乐世界一样,一切都自然而然形成。所以作为人,对社会乃至个人,时时处处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对你不公平或受到不好的待遇,也要想到这是自己前世的业力,而所有好的事情都要感谢大家。若有这样的心态,我觉得这个世界也很美好,自己也会过得很快乐!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究竟一乘宝性论》云:“老病死诸苦,圣人永灭尽,依业烦恼生,诸菩萨无彼。”

  (2)见《大圆满前行·发菩提心》之“安忍”。

  (3)或者是:“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4)《佛学大辞典》云:“又作罗护,星名。以能障蔽日月而使蚀,故印度传说谓之阿修罗王。

  大日经疏四曰:“罗睺是交会蚀神。”

  希麟音义六曰:“罗睺或云罗护,此云暗障,能障日月之光明,即暗曜也。””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八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