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八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議的加持力來作方便加持。對于聖者來講,這非常有必要,也極爲合理。

  這裏也講了,斷除貪執的明智菩薩在到了一定境界時,能將世間的執著、煩惱全部毀壞;但這完全依靠般若智慧。而要獲得這種智慧,首先必須聞思。對修行者來講,聞思而得的智慧很重要,因爲沒有它,修行就非常困難。因此,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爲了佛法長期存留世間,大家先應接受它,然後還要通達它。所以我很希望,真正出現一些聞思修行的道場。所謂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有些地方光是念經、拜佛,雖然有很大的功德,但這只能叫功德場,並不是道場。爲什麼呢?因爲“道”必須在相續中生起來。也就是說五道當中,不管是資糧道、加行道,還是見道、修道、無學道,在相續中一定要生起來。如果五道生起的基本佛理都不懂,那怎麼能生起來呢?而弘揚佛法每個人都有責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建立聞思修行的道場。什麼樣的道場都可以,居士的道場也可以,出家人的道場也可以;但沒有聞思修行就不叫道場。也許這樣的話有片面或過激之過,但我覺得道場確實需要對道有聞思,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能發奮努力。如果大家都有想利益衆生的這顆心,那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放射出光芒。

  以前我知道的一所藏文大學,因爲有很多老師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所以大多數學生都私下發誓:甯可舍棄生命,也要保護、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爲當時整個學校的氣氛或學風非常好,所以大多數人的心裏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誓願。經過十幾年的考驗,這所學校出來的人在社會各個領域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我們經常都說:這所學校出來的人,對傳統文化或佛教肯定會竭力支持,而且他們相續中一定具有悲心、善心,很多方面都很可靠。

  雖然我們現在有這麼多人集聚在一起,但也不可能長期呆在佛學院,因爲遲早都要到不同的社會場合當中去。到那時,如果心裏真有這樣一種力量:不是爲自己而生活,就是爲了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那即使弘法利生的範圍不廣,也會不同程度地起到作用。如果我們都爲了自己端飯碗,或爲了自己獲得解脫,或爲了解除自己的煩惱痛苦,以這樣一個目標來學習佛法的話,那出去後根本沒有心思弘法利生。即使表面上也信誓旦旦地在做,但沒有幾天誓願就會破滅。就像新土罐,遇到水自然就會毀壞。

  每當我想起偉大的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一生的豐功偉績時,就會忍不住地流淚。昨前天有一位專門研究五臺山曆史的美國博士,爲了寫論文,他想了解當年法王如意寶去五臺山的一些情況。在溝通的過程中,我想起了上師如意寶的甚深誓願——當時去五臺山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把佛法廣泛弘揚到漢地爲主的世界各個地方。當時我25歲,人還沒有成熟,再加上《五臺山山志》中有很多現見文殊菩薩的史實,所以我跟法王去五臺山的目的,只是強烈渴望見到文殊菩薩,並未想到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當時我依止上師已兩年多,雖然上師每堂課都在提,但自己內心並未深深認可。現在依靠其他因緣,上師的一言一行或一舉一動在腦海中浮現時,就覺得大菩薩的密意深不可測。也許過了幾十年後才明白一點,“哦,原來老人家的密意是這樣的!”當時上師說:“從明年開始,我們要攝受很多漢族四衆弟子。”當時很多老修行人都覺得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後來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不共的緣起。

  總之,大家一定要認識般若的道理。在認識的過程中,首先要了知佛語真實不欺,然後還應不斷學習、實踐。《大明度經》雲:“佛語不欺,當作是學,當作是求。”確實,在這個世間上,佛語是唯一正確無誤的;所以大家皆應認認真真地修學。

  癸四、宣說入定智之行相爲無緣:

  

諸法自性淨普淨,菩薩慧觀般若時,

  

不緣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勝般若。

  染汙和清淨所攝的一切法,從自本體的角度來講,煩惱或染汙全部得以清淨,從所緣法的角度來講一切普皆清淨,也就是說自心清淨、自心所緣的對境山河大地等也清淨。菩薩通過長期觀察萬法,通達一切萬法無有任何體相的清淨道理,且安住于這樣的般若境界時,一切能緣所緣皆不存在。也就是說,不緣能修般若者或能修之心,也不緣所觀的一切法。其實,這種能境、所境,清淨、不清淨的法皆不存在的境界,就是在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中般若經》雲:“何者若既不緣佛,亦不思法與僧,則此爲真實皈依。”這是講,真實的皈依不緣一切法。《中論》雲:“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也就是說,有無、自性他性都不可見,這就是真實的無緣見解。《智慧品》雲:“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意思是說,一切有實法和無實法全都不住于心前,其他的相也沒有,這樣的無緣就是最殊勝的寂滅。

  其實,這樣的無緣境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但一定要下功夫。實在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這樣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生起來,而不應停留在口頭上。剛才也講了,要安住真正空性的境界,一定要依靠聞思和祈禱才能得到。

  另外,對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大家平時都要做。所以每一個人皆應好好觀察,看自己在這方面到底想過沒有?比如說,這一個月以來是否這樣想過:哎喲,佛法那麼殊勝!我一定要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不能趨入寂滅的境界。如果沒有這樣想,只想吃叁頓飯,或者只想睡覺、休息,即使行持善法也是爲了完成任務,那就不太好。作爲大乘行者,在這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想。不能認爲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不是我的行境,這是大菩薩和大上師們的行境,不能這樣自己蔑視自己。按大乘佛教的教理來講,這是自輕淩懶惰,根本不合理。因此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要想:哪怕是在一個小時或幾個月中幫助一個衆生,這也是我爲利益衆生應做的貢獻。當然,這樣的能力每個人都有,關鍵是要去做。的確,心非常關鍵!如果只是口頭說得漂亮:“我不是爲了自己吃飯,我不是爲了自己獲得解脫。”而心裏卻一直這樣認爲的話,就落于小乘,乃至小乘也不算。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般若空性的見解,否則對外面的法貪執得越來越強烈就很可憐。雖然自己學得不是很好,但長期以來對般若空性法門很有信心,所以跟剛開始來學院比較起來,我覺得還是很有收獲,比如說親人死了,現在的心態跟以前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只要我們對般若法門有信心,逐漸逐漸自己的執著或貪執就會減少,對衆生的悲心也會增上,對佛法的廣大行境也會認識得越來越深刻,這是必然的規律。雖然自己不一定能馬上發現,但進步肯定是有的,就像讀小學時智慧上不可能有大的飛躍一樣;但只要不斷精進下功夫,總有一天會有質的改變。

  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傳講般若法門付出辛勞的上師和道友生起感恩之心。尤其是曆經千辛萬苦,從印度來到藏地的譯師和班智達,他們非常不容易。而我們現在輕而易舉就獲得了這樣殊勝的佛法,確實有很殊勝的因緣。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自內心地祈禱諸佛菩薩,並感恩所有賜予學習因緣的人。包括印刷、打字、法本送到門口,很多方面發心人員都付出了心血。的確,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爲不可能像極樂世界一樣,一切都自然而然形成。所以作爲人,對社會乃至個人,時時處處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對你不公平或受到不好的待遇,也要想到這是自己前世的業力,而所有好的事情都要感謝大家。若有這樣的心態,我覺得這個世界也很美好,自己也會過得很快樂!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究竟一乘寶性論》雲:“老病死諸苦,聖人永滅盡,依業煩惱生,諸菩薩無彼。”

  (2)見《大圓滿前行·發菩提心》之“安忍”。

  (3)或者是:“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4)《佛學大辭典》雲:“又作羅護,星名。以能障蔽日月而使蝕,故印度傳說謂之阿修羅王。

  大日經疏四曰:“羅睺是交會蝕神。”

  希麟音義六曰:“羅睺或雲羅護,此雲暗障,能障日月之光明,即暗曜也。””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八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