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空性生起不被他轉、不被他奪的定解,就像《中觀莊嚴論釋》所講那樣。如果生起這樣的定解,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自相續就會燃燒起智慧的火焰,從而將叁有的種子焚毀無余。可見,聞思非常重要!因爲有了它(指定解),就會像飛禽在空中翺翔一樣,沒有任何阻礙。《叁摩地王經》亦雲:“不取諸物爲我有,遠離一切諸執著,猶如犀牛獨去來,似風暢遊虛空界。”所以我非常希望,每個人在聞思的時候,都能得到般若空性的見解。雖然得地聖者那樣的見解很難生起來,但像《定解寶燈論》所講那樣的空性見解,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但這也需要下功夫,還需要信心。如果有了這樣的智慧,世間的財色名利等種種誘惑,就不可能搶奪你的境界。
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僅僅依靠戒律也很困難。因爲,若對般若空性沒有生起定解,只是一直按戒律裏的要求:這個不准、那個不准,就很難滅除執著相。而且,若沒有相應的智慧,很多人可能會認爲出家人跟軍人一樣,因爲都要認認真真守很多規矩。雖然按佛教別解脫戒來約束自己也很有功德,但自心沒有見解也不可能獲得解脫,就像阿底峽尊者面前的兩位比丘一樣(2)。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道友都能獲得這種大乘佛法的見解。以前也講過,要獲得這樣的見解,一要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也就是說自己要經常祈禱諸佛菩薩;二要精勤聞思。有了這樣的恭敬心和精進心,每個人都可以獲得。
癸叁(入定智之行境)分二:一、宣說不行之行境;二、以比喻說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子一、宣說不行之行境:
行清淨者不行色,不行識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斷諸貪,行解脫貪諸佛智。
這裏讓我們真正安住于諸佛菩薩的入定境界,在這樣的智慧境界前,以五蘊爲主的一切萬法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單空也化爲烏有。
所謂“行清淨者”,就是安住于智慧波羅蜜多的菩薩,他不會以耽著的方式行持色法的本體及無常等差別法。可是我們完全不相同,比如眼睛看見色法,“這好看、這不好看,或者這是粗的、這是細的”;耳邊聽到聲音也是,“這是動聽的,這是不動聽的”……有許許多多執著相。但安住于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他不但不行于色法,而且對識法、想法、受法、行法的本體和差別法也不會執著。如是一無所行而行,則能斷除對一切萬法的貪執,而這也是在行持解脫所有貪執的諸佛智慧的境界,也可以說諸佛智慧的行境就是這樣得到的。可是我們現在很難得到,因爲對五蘊爲主的一切萬法都有執著。雖然如此,但它們並不是我,也非存在之法。
記得《那先比丘經》裏面,彌蘭國王問那先比丘:眼睛是不是你?他說:不是。鼻子是不是你?不是。耳朵是不是你?不是……既然都不是,那到底誰是那先?那先比丘反問國王:窗戶是不是房子?他說不是。門是不是房子?不是。柱子與房梁是不是房子?不是……如果這些都不是房子,那房子到底在哪兒?房子到底是什麼?通過這樣的話,彌蘭王恍然大悟。也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在真正的智慧行境中,行和不行都不存在,也即遠離言語、表示、分別。禅宗有“維摩一默,如雷灌頂”的說法。意思是說,維摩诘當時什麼都不說,其實是如雷灌頂,或者說是最大的灌頂。因爲,當時維摩一言不發的境界,按文殊菩薩的教言是(3):“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意思是說,安住在最高境界時,于一切法言說也沒有,表示也沒有,思維、問答的行境也全部超離。而這就是五蘊的真相,或者說佛陀的智慧。
其實真佛就是這樣,並不是現在有些人認爲的:佛要麼在外面自相存在,要麼在自心有一尊佛像安住。按照很高續部的密法觀點來講,佛陀唯指心的本性。其實這種最了義的觀點在禅宗也有,以前趙州禅師說:“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意思是說,金子、木頭、泥土做的佛,在相應的環節中都不能度過,其中泥土做的佛在水中不能度過,金子做的佛在火爐裏不能度過,木頭做的佛在火中不能度過;故應唯一護持心的本來面目,因爲此乃最究竟的佛陀。因此,從《般若經》的角度來講,他人所謂密宗所講那樣的“心中的童子瓶佛”也不能承認。現在有人認爲:不用拜外面的佛,佛就在心中。從他們的語氣來看,好像有一個小小的金佛像安住在自己的心髒裏,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佛在自心的意思,在續部中有不同闡述方法,但以簡單的語句也沒辦法描述,故大家按這裏所講的內容了解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要真正行持佛陀的智慧行境,就必須通達空性。但對一般凡夫人來講,因爲空性遠離分別思維,所以只能成爲發願的對境,故大家皆應發願——願我早日獲得這樣的境界。其實,就像小學生發願將來變成博士後導師一樣,雖然暫時還得不到,但也不能否認。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因爲自己沒有得到,就什麼都不承認,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愚癡的行爲。確實,不管是佛法還是世法,現在我們眼睛看不見的、手摸不著的許多事物和道理都不得不承認。
現在社會上有神秘主義之說,我也看過很多歐洲和西方的神秘主義者創作的、非常出名的神秘主義學說,感覺他們還是用了很多大乘佛教的素材。雖然他們用了,但因沒辦法通達意義,所以最後只好用“神秘”二字來覆蓋萬法的真相。但佛教並不需要這樣,因爲佛教對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不同層次的解釋。的確,世間上任何宗教和學說都趕不上佛教。當然,這並不是因爲我是佛教徒,所以要贊歎佛教。我們可以面對面地,對很多學說和道理進行對比,比如神秘主義者對鬼神等神秘問題沒辦法解釋,但在佛教中這些問題卻非常簡單。
所以在學習般若空性時,大家首先要對不可言說的佛陀智慧有深刻的認識,還應生起恭敬心和信心;因爲般若法門對每一個人來講都很難得。也許有人認爲自己的工作、地位很難得,般若法門並不難得。雖然般若法本並不是很難得,但要真正以信敬之心聞思修行其甚深意義也不那麼容易。
另外,現在很多人都有非常保密的密法法本,但真正懂得密法意義的人卻少之又少。有些法師說:藏地的密法並沒有傳開,只是法本已經傳開了。的確,有清淨傳承且能行持甚深意義的人實在太少。不過將法本看得很重,對它有一種恭敬心,這也很好。但裏面的甚深意義沒有懂得卻很可惜。很多人都說:我可不可以看這個密法,可不可以看那個密法?其實光看也不行,因爲你沒有傳承、沒有灌頂、沒有修加行,還有很多條件都不具備。如果基本的條件都沒有,那再怎麼翻也沒太大的意義。如果特別想翻,翻一下也可以,因爲這並不是地雷,不會看一下就馬上爆炸。有些人經常問:我現在可不可以看密法?我也常說:“你現在好好修加行,等一段時間再說。”但隔一兩個星期又來問。如果自己實在忍不住,也很有恭敬心和信心,看一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般若、密法等甚深道理,很多人都停留于口頭上,真正通達的人並不多。而有了這樣的境界,還要經常護持。
子二、以比喻說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明智菩薩如是行,斷貪趨向無貪執,
如離羅睺日昭住,失火焚燒草木林。
按前面所講,入定時安住于五蘊皆空的境界;如是而行的明智菩薩,他對一切萬法的貪執全部斷除,越來越趨向無有貪執的最高、最微妙的境界,或者說因爲沒有貪執的緣故,將很快獲得最究竟的解脫。其實,這種智慧或境界就像離開了羅睺(4)的太陽一樣。此時太陽發出的光極其強烈,它能驅除所有黑暗,或者引起草木林園失火而將之焚燒無余。同樣的道理,以這樣的智慧火就能將所有障礙、執著的密林全部焚燒。
可見,在入于般若境界的菩薩前,世間不清淨的執著和實有的相都沒有。但爲了隨順衆生,在表面上他們也可能會貪吃、貪睡,或者說其行境跟凡夫人一樣。無垢光尊者以前也說過:作爲大成就者的上師跟世間人也會相同,爲什麼呢?因爲要隨順大家;跟世間人也會不相同,爲什麼呢?已經超離了世間。確實,高僧大德的境界我們無法想象,因爲他們不但沒有執著,而且還能任運自成。
以前華智仁波切任何供養都不接受,後來文殊菩薩化現的蔣揚欽哲旺波給他寫信說:不接受別人的信財不是辦法,你爲什麼不把它接受下來做善事呢?應該做善事,這多好啊!從此之後,華智仁波切就開始接受別人的供養。他將所得來的財物分成兩份,一份布施給可憐的乞丐、病人等,一份用來刻觀音心咒。他所刻觀音心咒的石牆特別長,以前我去過,在石渠。當時遇到一位石渠的領導,他說爲了保護這個世界遺産,他們在很遠的地方圍了一堵鐵絲做成的圍牆,以後還准備在保護方面下功夫。記得華智仁波切在幾年中就把這個觀音心咒的石堆全部刻完了,然後他請蔣揚欽哲旺波開光,當時尊者也答應了。(選擇開光日子的時候,華智仁波切說上師離這裏有十天路程,很有可能來不成,所以應讓信衆心裏有所准備。)聽到這個消息後,附近的人特別高興,成千上萬的人都集聚在那裏。
後來真正要開光時,空中開始降下傾盆大雨,把整個石堆全部以沐浴的方式來洗淨,然後紛紛降下花雨、米粒,還出現彩虹等種種瑞相,非常吉祥!整個這一天的場面,讓無數人對叁寶和蔣揚欽哲旺波尊者生起了極大的信心。當時華智仁波切非常清楚,雖然尊者沒有親自來參加,但他從很遠的地方撒花、撒米等而作了開光;所以當時華智仁波切和所有信衆,都向蔣揚欽哲旺波尊者所住的地方頂禮。據說,當時獲得米粒和花雨的衆生,有的能轉生天界,有的在即生中能獲得成就。以前上師如意寶住世時,也有這樣的示現:雖然人並沒有在要開光或作佛事的地方,但可通過他的禅定、智慧和不可思…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