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七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心,除此之外根本没办法。因为他们已经发疯了,对真理完全排斥,虽然旁边的正常人非常希望能帮助他们,但也无可奈何。一般来讲,在听受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中,通过超群智慧抉择后才舍弃般若法门的,绝不可能有。因为从古至今,世间上还没有超过般若智慧的学问。如果谁能以更高的智慧来排斥般若,那我们完全可以跟他面对面地辩论。但很多人都不是因为智慧太尖锐,而是太愚痴的原因才舍弃般若,这就非常可怜!

  有些论典中说(4):“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可见,有信心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无明;因为光有信心没有智慧,很容易成为迷信,所以会增长无明。而有些人虽然有一点小聪明,但却没有信心,那就会产生邪见。后面还说:“信解圆通,方为行本。”所以,既有智慧又有信心,行持善法就会非常圆满。

  这里讲,有些人虽然以前承事过无量佛陀,但因未对般若生起信心,也未发愿获得,即生中很有可能会舍弃般若法,若舍弃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即生中遇到般若法门后,一定要发起信愿之心。但要说明的是:如果佛法的智慧没有融入心灵深处,仅有表面上的信心也不够。因为这种信心很容易被外境淡化,甚至荡然无存,最后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如果佛法的智慧真正融入自心,或已深入骨髓,那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也绝对不会舍弃佛法。所以,仅仅在表面上学习而没深入,或天天都坐在听法的行列中,但却有时打瞌睡,有时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甚至以特别痛苦的表情来听法,即使露出一丝微笑也不真实,那就很危险。

  子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

  

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前面讲了,如果对般若生起信心,则功德很大;如果对般若产生邪见或不起信心,则过失很大。在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之后,若想证得佛陀最殊胜的般若智慧,就应对般若产生信心。为什么呢?因为对般若法门生起信心后,在很快的时间中必将获得圣果。所以在获得人身之际,一定要对这样的深法产生信心。《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所谓“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真相或本体。意思是说,在听闻般若法门后,对它产生清净的信心,就能生起实相,也即现前证悟。

  既然对般若空性法门生起信心,就会获得圣果,那我们值遇般若法门后,既没有生起信心,又没有去行持,就非常可惜。就像商人到了珍宝洲后,本来应该带回来许许多多如意宝,但有些愚笨的商人不但没有带回珍宝,反而还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全部用完,那就非常遗憾。所以,在值遇这么好的般若法门后,如果根本不闻思修行,只看一些武打、色情之类的小说,或看其他没有任何价值、只增长贪嗔痴的书籍,就太愚痴了!其实,这就像本有美味佳肴的食品而不享用,反而去享用不净粪一样。

  的确,众生的根机不相同。有些人对般若空性的意义非常有兴趣,得到法本也欢喜若狂、喜不自胜,那他们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有些人的欢喜心和信心始终提不起来,那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宝藏。《大智度论》云:“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意思是说,信心或兴趣就像手一样,依靠它就能在佛法的宝藏中有所收获。如果没有手,虽然你已到了有各种金银财宝的宝山中,也没办法拿回一件珍宝。所以,若我们对般若法门和上师三宝没有信心,虽然他们有很多功德,或有很多能让人受益匪浅的、非常有意义的知识,但因自己没有信仰,也不可能得到。《心地观经》亦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可见,要入佛法大海,而没有像船只一样的信心,也不可能。我遇到过很多博士,虽然他们智慧很不错,但因对佛法没有信心,所以也没办法领悟佛法的真谛。

  的确,有时候我觉得,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活得没有意义。因为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而面对生老病死时,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任何知识都无济于事。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若想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如良医般的善知识和妙药般的正法就必不可少。就像病人想获得痊愈,就必须依靠医生和医生所配的药一样。遗憾的是,很多盲目者都不知这个道理。

  壬二(入定修法)分四:一、清净智之本体;二、彼之作用;三、入定智之行境;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

  癸一、清净智之本体:

  

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

  

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虽然这个颂词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但若没有《般若摄颂释》,可能就很难解释,而有了它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参阅。

  这里先应了知:因为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其自性为原本清净、正等正觉、自性光明的本体,所以于这样的境界中修行,就是入定清净智的本体。

  所谓“色清净”,这是从对境方面来讲的,也就是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其本体全部是空性或清净的,即没有取舍、染净、自他、有实无实等二法的自性。所谓“果清净”,则指执著或缘取它们的心识的本体全部是清净的。当然,以上是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能取所取、因和果所摄的一切法全都清净。从离垢清净的角度来讲,所得到的佛果或道的一切显现也全部是清净的。反过来说,因为佛果是依靠菩萨而得到的,所以遍知、果、色皆为清净,或者说基道果全都清净。虽然如此,但众生因无明愚痴障碍,并未通达这样的本体,这就叫不清净的有情。通过修行,因在对境、有境方面的证悟有所差别,所以从声闻四果到菩萨之间的有情,又可分为上品清净、中品清净和下品清净。而最极清净就是佛陀。

  可见,虽然在实相中一切都是清净的,但在现相上也有一点也不清净、稍微清净和完全清净这样一个过程。而当果色清净达到极点,就是遍知清净。虽然在现相中,究竟的遍知清净与暂时的果清净与色清净有差异,但在实相中,它们就像虚空不可分割一样,其本体完全是一味一体的。当然,这里是以虚空的比喻来说明众生心的本体。《梵天王所问经》亦云:“实无有涅槃,如来说涅槃,如虚空自结,如虚空自解。”所以,《现观庄严论》、《二观察续》等经续论典才异口同声地说:“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虽然从凡夫到佛之间的本体全都清净,但若没有对般若或密法进行长期广闻博学,那要得到这样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家一定要对般若和密法生起信心,还要长期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不依靠语言文字,自己完全能明白很多甚深的境界。我昨天也讲了,对于所见所闻以外的深奥境界,每个人都应希求。

  虽然佛法中有很多精彩节目,但凡夫人只喜欢外面的电影电视、唱歌跳舞等,他们认为这些最精彩。其实,这跟真心的妙用比较起来,相差就太远太远。一旦我们的心豁然开朗,或者说大彻大悟,此时很多世间的迷惑、烦恼、痛苦,就会像乌云自然消失于虚空中一样荡然无存,从而获得语言无法描述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和大悲的境界。作为修行人,在获得这样的境界后,就会对传承上师和佛法生起不共的信心。所以我很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心地上下功夫,只要下功夫,都能不同程度地获得超胜的境界。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中论》云:“有法不应生,无亦不能生。”

  (2)《中观庄严论》云:“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3)《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4)《三圣圆融观门》云:“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

  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极智。”

  

《般若摄颂释 第十七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