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六課

  

第十六課

  

思考題

  1.爲什麼勝義中要行持無緣回向?既然如此,在世俗中我們應如何回向?是否可以不回向?

  2.爲什麼執相的回向不是真回向,而無相的回向才是真回向?在世俗中,我們應如何隨學佛陀而作回向?

  3.“如是回向”之功德是什麼?導盲者之喻與未點睛之喻所表達的意義是什麼?既然如此,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般若?在古今對比中,你有何感想?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中的回向。它分爲勝義回向和世俗回向,勝義回向分爲所遮有緣之回向和所行無緣之回向,今天講所行無緣之回向,也就是說在勝義境界中我們要行持的是無緣回向。

  卯二、所行無緣之回向:

  

如是此法即滅盡,回向之處彼亦盡,

  

知不以法回向法,徹知此理乃回向。

  前面已經講了,在勝義中有緣的回向應該遮止、遣除,即只要有叁輪的執著就不合理。而這裏講,與之相反的無緣回向極爲合理。大家都清楚,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和回向的對境叁者,在世俗中皆是刹那滅盡的本性。也就是說,用世俗理來觀察的時候,它們的本體毫無實質、根本不能成立,因爲全部都是刹那泯滅的本性。同樣,回向之處的菩提,即願一切衆生獲得圓滿菩提的究竟目標,也非與前面的回向同時産生,它也會滅盡或者不複存在。而勝義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叁者,既不成立刹那、也不成立微塵,是本來無生、了不可得的自性。如果我們完全通達這些全部是空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現觀莊嚴論》雲:“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知叁世平等,故名般若度。”同樣的道理,我將善根回向給衆生,願他們獲得菩提妙果,這樣的叁輪也完全是空性。所以在勝義中,以一個法來回向,以達到另一法的目標,就完全不合理。如果我們通達這樣的道理,並以之作攝持,這樣的回向就是最殊勝的回向。

  《中般若經》雲:“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所以,雖然在勝義中萬法皆遠離戲論,也即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本體,但在世俗中,善根、衆生、佛果皆應以如夢如幻的方式攝持而作回向。當然,這也是很多大德所行持的真實回向。

  但有些人這樣想:既然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那我就不回向,因爲回向和不回向完全一樣。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八品發菩提心中,對這方面的問題有專門辯論,大家可以參閱。其實這種想法完全不對,雖然勝義中萬法皆遠離戲論,但世俗中我們將自己所作的善根,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作回向也非常有必要。如果認爲這根本不需要,而沒有作回向,那就成了斷見派,這種見解非常可怕!

  很多人就是因爲沒有好好聞思,才導致在修行時所作所爲都不如法。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佛陀的甚深密意,只是憑自己的分別念來臆造,就不合理。在世間法方面,有智慧的人所抉擇的事情非常合理;佛法也是同樣,有智慧的法師和修行人所作的善法,不但有非常大的功德,而且這樣的境界講述給別人後,對他人也會帶來無窮的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聞思。

  寅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執相彼非真回向,無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雜毒上等食,佛說緣白法亦爾。

  本頌對以上兩個科判的內容作歸攝,並以比喻來說明。

  學院中有一位修經堂的老板,他平時說話不多。有一次我給他們開會,大概開了一個小時左右,當時我也狠狠地批評了他。然後我說:你來說。但他只講了“叁個必須”就講完了,即:“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給我做好,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給我按時完成,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給我按質按量地完成。”我們回向也一樣,正因爲世俗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叁者皆現而無實,所以也必須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作回向。當然這在前面也講過。

  這裏是說,在勝義中,如果對上面所講的叁法有執著相,這樣的回向就不是真正的回向。現在世間很多人對善根特別執著,比如念了一億遍觀音心咒,他不但永遠記住,還認爲是常恒、實有的。藏地有些老鄉,表面上看來特別精進,一直念誦、行持善法,可是他們始終認爲善根和佛果是實有的。當然,這主要因爲他們沒有學過中觀或般若的道理,所以才不懂以如夢如幻或空性的境界來攝持。

  嚴格地講,這只能稱爲世間法,不能稱爲出世間的波羅蜜多。月稱論師雲:“若彼叁輪有可得,名世間波羅蜜多,叁著皆空乃出世。”由此可見,是世間的波羅蜜多還是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其主要差別在于是否能以叁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若能攝持,那所作的回向或善根,就變成了乃至菩提果也不毀滅的善根。頌詞也說:一旦無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或叁輪的執著全都沒有,這樣的回向就是爲菩提而作的真實回向。

  《金剛經》雲:“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所以,大家在作布施、回向等時,若自己的境界跟得上,就應以無緣、無執的境界來攝持。

  在《大智度論》中,也講了因戒律而分的叁種境界,即:“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意思是說,煩惱、業力深重的下等人,因爲沒有正知正念,所以會破戒律、無惡不作;而中等人,他會守持清淨的戒律,但仍會執著戒;上等人則沒有這樣的執著。佛在《寶積經》中也說:“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謂爲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所以從嚴格來講,不管是持戒還是回向等,有執著就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頌詞說,若在美味佳肴中雜有毒藥,那美食已被毒所侵害,吃後就會對人帶來危害。同樣的道理,從究竟勝義的角度來講,若布施、回向等善法被實有的執著所染汙,那就跟雜毒的食物一樣。這樣的道理,佛陀在有關大乘經典中講得非常清楚,所以在行持善法時,即使白法也不能緣。

  在上師如意寶于尼泊爾唱的有關金剛橛的道歌,和無垢光尊者的《實相寶藏論》中都這樣講過:不管是金子或毛製成的繩索,都可以捆綁人;同樣的道理,善法也可以束縛我們,惡法也可以束縛我們。所以在究竟的觀點上,善和惡皆不超離輪回的範疇。《六祖壇經》亦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裏的“明上座”,是對慧明這個人的尊稱。意思是說,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按照密法來講,那種了然、清然的境界,就是我們的本性。那在這樣的本性中有沒有善惡,有沒有極樂世界和無間地獄呢?沒有。但衆生還沒有趣入這樣的境界時,在迷亂顯現面前就上有天堂、下有地獄。但無論如何,護持這樣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當然,不學佛的人應首先學習佛教的基礎知識,這非常重要。現代人有許許多多痛苦,但這些根本沒辦法用世間的金錢、財富、地位來解決,而一旦在心靈深處澆灌佛法的甘露,它們就會頓然消失,從而獲得快樂。而學佛以後,也不能經常處于基礎的境界。以前我去泰國時這種感覺特別明顯,自己老在心中想:哎喲!他們爲什麼不學大乘佛法的般若空性和密法的最高境界?實在可惜!當然,供僧、頂禮等善法也非常難得,因爲這也能種下善根。但真正要了脫生死,這還不足夠。就像讀書,對從未讀過書的人來說,先應該讀幼兒園或小學,但始終呆在小學的層面上也不行,還應更上一層樓。所以在座的法師、居士,如果自己只願行持有緣的善法,一聽到般若空性就捂著耳朵,或不願希求,那就不合理。

  作爲佛教徒,如果我們在行持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等善法外,經常安住于般若空性或大圓滿密法的覺性中,那無可言說的很多境界就會紛至沓來。這時你就會覺得外面的花園並沒什麼好看,即使原來覺得特別好看的電視連續劇,諸如《西遊記》等,也會毫無興趣。所以,心的奧秘一旦開發,對虛幻不實的境界就會興趣索然。故大家一定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這很有必要。

  尤其是得過很多灌頂、學過很多大乘妙法的道友,我希望不要僅僅行持一點有緣的善法,諸如念“嗡瑪呢巴美吽”,或“南無阿彌陀佛”。當然這樣也非常好,但還應盡量安住于般若空性的境界中,因爲諸佛菩薩皆依般若妙理獲得了超越世間的諸多境界。

  六祖在要離開世間時也說:“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確實,境界高的人的弟子,在威儀、傳統、行持等方面皆與衆不同。接著六祖還苦口婆心地說:“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複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在說完這個偈頌後,六祖端坐至叁更,忽然對門人說:我走了,便安然示現圓寂。這個偈頌的意思是說:不要執著善,也不要造惡,就是見聞引起的執著也要放下,而安住于無著之心的本來面目。

  其實這樣的境界,只要有信心、有竅訣,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因爲包括禅宗和密宗的行者在內的諸多高僧大德,都獲得了這樣的境界。而它…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