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六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可能渡越輪回而到達解脫的彼岸。

  比如一位畫師,他畫了很長時間的佛像或動物像,其他部分全都栩栩如生地畫完了,但還沒有畫眼睛,也即沒有點睛,那也不可能得到報酬。大家經常說畫龍點睛,意思是說龍身畫完了後,還需要畫眼睛,若沒有點睛,其他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又比如畫師爲別人畫釋迦牟尼佛的像,雖然除了眼睛之外其他部分全都畫完了,但看起來也不莊嚴,所以主人也不會給他報酬或工錢。爲什麼呢?因爲最關鍵的一環還沒有畫完。所以其他部分全部完成了也不起作用。

  同樣的道理,在行持善法時,其他任何一個階段全部都圓滿了,但唯一沒有以智慧波羅蜜多來攝持,那這樣的善法也不能成爲真正解脫的因。當然,不想獲得解脫就沒有什麼說的,暫時行持有緣善法也可以,只要種下善根就行,而這也有很大的功德。但若希求得到解脫,就一定要以般若空性來攝持。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講了很多般若重要性的道理,其中一偈是這樣說的:“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既然一切聖者解脫或涅槃的道,皆從般若空性得來,那沒有般若空性,也就不可能有出世間的種種境界。

  以前我很想將《大智度論》譯成藏文,因爲藏地沒有,但要花很長時間,所以一直未能滿願。的確,裏面很多教言很殊勝,方便時大家應好好看看。鸠摩羅什大師當時翻譯這部大論花了叁年時間,譯完後就請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寫序,他說:我們這裏的法師互相推讓一直不願意,但是這麼大的巨著,我現在已經翻譯出來,你最好能寫一個序。慧遠大師也很謙虛,他說:《大智度論》這麼深奧,像我這樣的人承擔不起,而且我身體也不好,法務也很繁忙。看慧遠大師的傳記,當時他很不願意寫。其實他們兩位經常寫信,互相鼓勵,都很謙虛。從他們的傳記來看,這兩位對佛教作出巨大貢獻的高僧大德,互相寫信時就像兩位小沙彌寫信那樣。

  但現在很多人寫信並不是這樣,有些居士給我寫信說:我已經見到了什麼……有些甚至對我批評,說:你這樣講不對、那樣講不對。但我覺得他們並不知道佛法是什麼,只是自己隨便亂說而已。今天我收到一封信,他說他對因明的貢獻是什麼,他對因明的觀點是什麼……但我感覺他根本沒有搞明白,還是糊裏糊塗。

  相比古大德,現代人在經論上下的功夫太少了。唐代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吉藏法師,他一生致力于弘揚叁論:《百論》、《十二門論》、《中論》,爲叁論宗的開宗祖師。在漢傳佛教中,他在中觀或般若方面很有特色。據史料記載,到他七十五歲圓寂爲止,他一生抄寫《法華經》兩千部,講叁論一百多遍,講《法華經》叁百多遍,講《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維摩诘經》等數十遍,還著有很多傳世之作。大家想一想,在這樣短暫的一生中,大師爲佛法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當然,這也與從小的教育有關系,否則也不可能將全部時間都用在佛法上。

  以前漢地很多高僧都是從小出家,一直在寺院裏面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後才爲佛法做貢獻。但現在,很多人都先上小學、中學、大學,什麼樣的染汙都染在了阿賴耶上,到了二十多歲乃至四五十歲時,因遇到一些挫折才到寺院裏剃個光頭,那想爲佛法做大的貢獻也不太可能。當然,我並不敢誹謗出家人,只是想說明從小的串習對一生有重大影響。

  的確,從小的教育非常關鍵。若從小就接受無神論的教育,那長大後想轉過來也很困難。我沒上學時信心非常穩固,但後來在初中學地理也差點生邪見,因爲佛說的世界和教科書所講的世界並不相同,但後來我還是轉過來了。可見,若從小就接受純潔的佛教教育,長大後在見解上就不會受染汙,乃至還會一心一意爲弘揚佛法做貢獻。

  就是因爲缺乏佛教教育,現在很多人對聞思不感興趣,自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比如在上師面前聽一堂課,古人會覺得非常榮幸、非常開心,但現代人就好像在中學老師前聽一堂物理課一樣。那天有一個人說:雖然你給我講了一堂《般若攝頌》的課,但我還不滿足,你可不可以給我傳個法?我說:《般若攝頌》不是法是什麼?可見他根本不懂。不管學任何法,如果我們對它有一種難得、珍貴的信心,從中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比如一位上師,他可能有過失的一面,也會有功德的一面。若我們長期觀他的功德,從他身上就會得到很多利益。如果不觀功德,只觀過失,就會染上邪見,從他身上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對法也是這樣,如果你相信《般若攝頌》是叁世諸佛的智慧醍醐,見聞到它皆能獲得解脫,在這種虔誠恭敬心的基礎上再經常拜讀,那這個法本肯定能讓你的相續有大的轉變。如果把它當作世間的報紙或垃圾書籍那樣來對待,也不可能對你帶來任何利益。所以大家應經常觀察、分析自己的觀念和習慣,還要以恭敬心來依止這樣的叁寶所依。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另譯爲:《文殊根本續》雲:“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六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