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能渡越轮回而到达解脱的彼岸。
比如一位画师,他画了很长时间的佛像或动物像,其他部分全都栩栩如生地画完了,但还没有画眼睛,也即没有点睛,那也不可能得到报酬。大家经常说画龙点睛,意思是说龙身画完了后,还需要画眼睛,若没有点睛,其他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又比如画师为别人画释迦牟尼佛的像,虽然除了眼睛之外其他部分全都画完了,但看起来也不庄严,所以主人也不会给他报酬或工钱。为什么呢?因为最关键的一环还没有画完。所以其他部分全部完成了也不起作用。
同样的道理,在行持善法时,其他任何一个阶段全部都圆满了,但唯一没有以智慧波罗蜜多来摄持,那这样的善法也不能成为真正解脱的因。当然,不想获得解脱就没有什么说的,暂时行持有缘善法也可以,只要种下善根就行,而这也有很大的功德。但若希求得到解脱,就一定要以般若空性来摄持。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了很多般若重要性的道理,其中一偈是这样说的:“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既然一切圣者解脱或涅槃的道,皆从般若空性得来,那没有般若空性,也就不可能有出世间的种种境界。
以前我很想将《大智度论》译成藏文,因为藏地没有,但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一直未能满愿。的确,里面很多教言很殊胜,方便时大家应好好看看。鸠摩罗什大师当时翻译这部大论花了三年时间,译完后就请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写序,他说:我们这里的法师互相推让一直不愿意,但是这么大的巨著,我现在已经翻译出来,你最好能写一个序。慧远大师也很谦虚,他说:《大智度论》这么深奥,像我这样的人承担不起,而且我身体也不好,法务也很繁忙。看慧远大师的传记,当时他很不愿意写。其实他们两位经常写信,互相鼓励,都很谦虚。从他们的传记来看,这两位对佛教作出巨大贡献的高僧大德,互相写信时就像两位小沙弥写信那样。
但现在很多人写信并不是这样,有些居士给我写信说:我已经见到了什么……有些甚至对我批评,说:你这样讲不对、那样讲不对。但我觉得他们并不知道佛法是什么,只是自己随便乱说而已。今天我收到一封信,他说他对因明的贡献是什么,他对因明的观点是什么……但我感觉他根本没有搞明白,还是糊里糊涂。
相比古大德,现代人在经论上下的功夫太少了。唐代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吉藏法师,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三论:《百论》、《十二门论》、《中论》,为三论宗的开宗祖师。在汉传佛教中,他在中观或般若方面很有特色。据史料记载,到他七十五岁圆寂为止,他一生抄写《法华经》两千部,讲三论一百多遍,讲《法华经》三百多遍,讲《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诘经》等数十遍,还著有很多传世之作。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大师为佛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当然,这也与从小的教育有关系,否则也不可能将全部时间都用在佛法上。
以前汉地很多高僧都是从小出家,一直在寺院里面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才为佛法做贡献。但现在,很多人都先上小学、中学、大学,什么样的染污都染在了阿赖耶上,到了二十多岁乃至四五十岁时,因遇到一些挫折才到寺院里剃个光头,那想为佛法做大的贡献也不太可能。当然,我并不敢诽谤出家人,只是想说明从小的串习对一生有重大影响。
的确,从小的教育非常关键。若从小就接受无神论的教育,那长大后想转过来也很困难。我没上学时信心非常稳固,但后来在初中学地理也差点生邪见,因为佛说的世界和教科书所讲的世界并不相同,但后来我还是转过来了。可见,若从小就接受纯洁的佛教教育,长大后在见解上就不会受染污,乃至还会一心一意为弘扬佛法做贡献。
就是因为缺乏佛教教育,现在很多人对闻思不感兴趣,自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比如在上师面前听一堂课,古人会觉得非常荣幸、非常开心,但现代人就好像在中学老师前听一堂物理课一样。那天有一个人说:虽然你给我讲了一堂《般若摄颂》的课,但我还不满足,你可不可以给我传个法?我说:《般若摄颂》不是法是什么?可见他根本不懂。不管学任何法,如果我们对它有一种难得、珍贵的信心,从中就能获得很大的利益。比如一位上师,他可能有过失的一面,也会有功德的一面。若我们长期观他的功德,从他身上就会得到很多利益。如果不观功德,只观过失,就会染上邪见,从他身上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对法也是这样,如果你相信《般若摄颂》是三世诸佛的智慧醍醐,见闻到它皆能获得解脱,在这种虔诚恭敬心的基础上再经常拜读,那这个法本肯定能让你的相续有大的转变。如果把它当作世间的报纸或垃圾书籍那样来对待,也不可能对你带来任何利益。所以大家应经常观察、分析自己的观念和习惯,还要以恭敬心来依止这样的三宝所依。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另译为:《文殊根本续》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六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