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种姓、长相并无关系,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自卑。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很自卑,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人肯定不行,上师对我也特别冷淡,道友对我态度也不好。尤其是女众,经常要看哪个上师对她冷淡,哪个上师对她热情,在冷热中一直找不到中道。其实不管是任何人,上师对你怎么样、道友对你怎么样,这都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有信心,还要经常观心的本来面目。
现在大家都遇到了极近的殊胜传承,若能将传承的加持融入自心,就可以认识本性。而认识本性后,对种种外境,诸如言论、分别等,就会像在老人面前孩童的玩耍品一样,可以说无取无舍。因此大家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这样相续中除了分别念以外的无实、无缘、无生、无灭的境界就能产生。自古以来,无数成就者就是因为获得了这样的境界才超越了轮回。虽然现在不可能像果法期那样,几百位成就者腾空而去,但这样的传承和修行境界一直没有间断。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还应长期安住般若空性来寻找心的本来面目。
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这里所讲的科判是说,在世俗中我们应随学佛陀而回向。在大乘佛教中,回向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方法,它就像开车时方向盘不可缺少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作任何一件善法,能获得什么样的功德,这完全取决于回向。所以大家皆应随学佛陀而回向。
前面我们已经作了分析:有一种回向是真回向,如理如实行持有很大的功德;有一种回向不是真回向,如果你去这样执著就不得功德。在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要修学或者行持有意义、有功德的回向。
这里讲:故我们应当如是修学回向,即依照佛陀所洞悉或通达的回向这一善法的行相而作回向。其行相为:在世俗中作任何回向,它的果都会无欺出现;而胜义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皆不可得。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这样想:通达二谛无二、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佛陀怎么样随喜和回向,我也这般随喜并如此普皆回向。
即使因为能力有限,或自己是凡夫人,对世俗和胜义的回向都不能如理如实地行持,心中也要观想:释迦牟尼佛如何随喜、回向善根,我也如是随喜、回向。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观得出来。所以,在讲完课念《普贤行愿品》时,大家皆应想:以前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怎么样随喜、回向,我也如此随喜、回向。若能这样做,那也是很圆满的回向。《普贤行愿品》亦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像这样,三世诸佛以及文殊、普贤为主的八大菩萨怎么样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我觉得这一点并不难,所以大家平时在作任何善法后,皆应如是回向。
当然,极个别人因为学了很多大乘佛法,自己有一定境界,那就应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作如梦如幻的回向;而有中观或大圆满见解的人,也应以见解摄持而作如梦如幻的回向。但大多数的人恐怕很难做到这样,那每一次作回向时就要想:所有圣者和上师如何对众生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若能以这样的心态摄持而作回向,也能获得诸佛菩萨所回向的善根。
其实这样的修行非常重要,但它并不难,关键看自己是否具有正知正念。若能经常反观,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对上等人来讲,他不但能观察自己,还能始终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也即成为终生的修行;对中等人来讲,他会经常行持;而下等人想都不会想;再下等人连回向文也不会念,就无所谓的。当然,这也体现修行人的层次有迥然不同的差别。
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功德;二、以比喻广说。
丑一、真实功德:
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
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这里讲真实回向的功德非常大!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哪怕作任何一个善根,比如念一句观音心咒、放一条生命、甚至一天当中看书等,即使再微不足道,也要好好回向。若能为菩提回向,那作为因的回向就没有掺杂毒物,依此必定能获得佛果,这是依照佛陀宣讲的大乘佛法而作的宣说。而能如是回向的勇士,也远远超过世间所有有执著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回向能摄持一切善法,使善法永远也不毁坏,并且自己想实现的愿望皆能实现。《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1)所以大家在作完善根后,一定要好好发愿回向。
藏地很多老乡都是这样,转神山、拜见上师等时,他们都会好好发愿回向。今天我家中来了一位藏族老乡,他拿出一元钱说:愿我家中所有的人暂时获得快乐、究竟获得佛果,请您赐予加持并帮助回向;然后又拿出一元钱说:我年轻时造了很多恶业,内心也产生了很多烦恼,我今天发愿将它们全部清净,您一定要加持让我的业障得以清净……在朝山时,他们也把罪业说出来,以求忏悔。记得读中学时我去转神山,有一个老头子喝了一点酒,话都说不清楚。他说:我杀了牦牛,牦牛杀了我。当时我们一直笑他。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说:愿我杀牦牛的罪业得以清净。就像这样,他们在朝山、拜佛、拜寺等时,自己所作的善根也会说出来,还发愿回向让它们成熟什么样的果报;自己所作的罪业也会说出来,以让它们全部得以清净。
但是,所有善根皆应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入行论》云:“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意思是说,以所有善根回向众生,愿他们遣除一切痛苦。如果回向时其他观修很困难,就要这样想:愿我今天所作的善根,遣除无量无边众生的痛苦,让他们获得快乐,这也是完全正确的回向。所以,即使其他观想不会也不要紧,但一定要这样回向。
丑二(以比喻广说)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
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
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如果没有向导,即使双目失明的千万亿天盲集聚在一起想前往大城市,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连基本的道路、方向都不可能了知。虽然现在很多大城市都有盲人道,但没有向导的盲人,也不可能到达预想的目标。同样的道理,即使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样样具足,若没有以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波罗蜜多摄持,那无目般的五度因为没有如向导般的智慧带领,也不可能趣至究竟解脱的佛地。
《入中论》亦云:“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意思是说,如同有眼目者能引导无数盲人到达目的地一样,如是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布施、持戒等无眼功德也可趣入真正的佛果。《大智度论》亦云:“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的确,其他五度就像盲人一样不知取舍,若不知空性,即使作了很多善法,也不可能成为解脱的因。可见,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般若不可缺少。通过这次《般若摄颂》的学习,大家也应明白闻思修行般若的重要性。
听说有些法师这样讲:只要作福德就可以,不要学复杂的空性法。当然造福德很好,这个我们并不排斥,但也不能制止闻思修行般若,因为谁制止,谁就障碍佛道,这非常可怕。有些人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佛教教育,所以自相续也不可能感受到不可思议的般若境界,自然引导众生就会产生种种过失。当然,有密意就另当别论,我们也赞同;若没有密意,那就不太好。在世间,本来很好做的生意失去机会,自己也会觉得特别可惜。那在短暂的一生中,以种种因缘与极难值遇的大乘佛法擦肩而过,就更可惜。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在1986年的一天早上,在法王如意宝的境界中,出现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和布玛莫札大师亲自来迎请,当时上师正在为大家灌顶。刚要灌顶时,上师评价很好的一位道孚喇嘛,在上师面前请求说:有一位在家人想参加灌顶,不知上师是否能开许?当时上师没有同意。后来上师对他说:如果你觉得有密意,就可以让他进来。后来他说:没有密意、没有密意,不要听、不要听。所以,大家也应观察他人的说法是否有密意。
《佛子行》云:“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的确,没有般若,其他五度也不可能成为解脱之因,只能获得暂时的快乐;所以要获得圆满佛果,般若波罗蜜多就不可缺少。在知道般若的重要性后,大家都要对般若生起信心,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尽量行持,至少每天也要念一遍《心经》。很多人都说我是大忙人,没有念诵的时间,其实无论你再怎样忙,念《心经》的时间都应该有。
卯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
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前面我们通过比喻了知了般若波罗蜜多非常重要,这里也以比喻让大家进一步了知般若的重要性。
任何一件善法,比如布施、持戒、安忍等,什么时候以智慧度摄持,此时它就获得了明目而成为解脱之因,也得到了此波罗蜜多的名称。我们经常说六度,其实“度”就是波罗蜜多,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若没有以智慧度摄持,其余五度都不算真正的度,也不…
《般若摄颂释 第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