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種姓、長相並無關系,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自卑。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很自卑,他們認爲:像我這樣的人肯定不行,上師對我也特別冷淡,道友對我態度也不好。尤其是女衆,經常要看哪個上師對她冷淡,哪個上師對她熱情,在冷熱中一直找不到中道。其實不管是任何人,上師對你怎麼樣、道友對你怎麼樣,這都不重要。關鍵是自己要有信心,還要經常觀心的本來面目。
現在大家都遇到了極近的殊勝傳承,若能將傳承的加持融入自心,就可以認識本性。而認識本性後,對種種外境,諸如言論、分別等,就會像在老人面前孩童的玩耍品一樣,可以說無取無舍。因此大家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叁寶,這樣相續中除了分別念以外的無實、無緣、無生、無滅的境界就能産生。自古以來,無數成就者就是因爲獲得了這樣的境界才超越了輪回。雖然現在不可能像果法期那樣,幾百位成就者騰空而去,但這樣的傳承和修行境界一直沒有間斷。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還應長期安住般若空性來尋找心的本來面目。
醜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回向:
故當如是學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隨喜如此普回向。
這裏所講的科判是說,在世俗中我們應隨學佛陀而回向。在大乘佛教中,回向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方法,它就像開車時方向盤不可缺少一樣。也就是說,我們作任何一件善法,能獲得什麼樣的功德,這完全取決于回向。所以大家皆應隨學佛陀而回向。
前面我們已經作了分析:有一種回向是真回向,如理如實行持有很大的功德;有一種回向不是真回向,如果你去這樣執著就不得功德。在知道了這樣的情況後,我們就要修學或者行持有意義、有功德的回向。
這裏講:故我們應當如是修學回向,即依照佛陀所洞悉或通達的回向這一善法的行相而作回向。其行相爲:在世俗中作任何回向,它的果都會無欺出現;而勝義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皆不可得。總而言之,我們應該這樣想:通達二谛無二、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佛陀怎麼樣隨喜和回向,我也這般隨喜並如此普皆回向。
即使因爲能力有限,或自己是凡夫人,對世俗和勝義的回向都不能如理如實地行持,心中也要觀想:釋迦牟尼佛如何隨喜、回向善根,我也如是隨喜、回向。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能觀得出來。所以,在講完課念《普賢行願品》時,大家皆應想:以前的諸佛菩薩、高僧大德怎麼樣隨喜、回向,我也如此隨喜、回向。若能這樣做,那也是很圓滿的回向。《普賢行願品》亦雲:“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就像這樣,叁世諸佛以及文殊、普賢爲主的八大菩薩怎麼樣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我覺得這一點並不難,所以大家平時在作任何善法後,皆應如是回向。
當然,極個別人因爲學了很多大乘佛法,自己有一定境界,那就應安住于叁輪體空的境界中作如夢如幻的回向;而有中觀或大圓滿見解的人,也應以見解攝持而作如夢如幻的回向。但大多數的人恐怕很難做到這樣,那每一次作回向時就要想:所有聖者和上師如何對衆生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若能以這樣的心態攝持而作回向,也能獲得諸佛菩薩所回向的善根。
其實這樣的修行非常重要,但它並不難,關鍵看自己是否具有正知正念。若能經常反觀,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對上等人來講,他不但能觀察自己,還能始終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也即成爲終生的修行;對中等人來講,他會經常行持;而下等人想都不會想;再下等人連回向文也不會念,就無所謂的。當然,這也體現修行人的層次有迥然不同的差別。
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實功德;二、以比喻廣說。
醜一、真實功德:
福德回向大菩提,無毒成佛依佛說,
如是回向之勇士,勝世有緣諸菩薩。
這裏講真實回向的功德非常大!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哪怕作任何一個善根,比如念一句觀音心咒、放一條生命、甚至一天當中看書等,即使再微不足道,也要好好回向。若能爲菩提回向,那作爲因的回向就沒有摻雜毒物,依此必定能獲得佛果,這是依照佛陀宣講的大乘佛法而作的宣說。而能如是回向的勇士,也遠遠超過世間所有有執著的菩薩。爲什麼呢?因爲這樣回向能攝持一切善法,使善法永遠也不毀壞,並且自己想實現的願望皆能實現。《文殊刹土功德莊嚴經》雲:“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人發何願,如是而實現。”(1)所以大家在作完善根後,一定要好好發願回向。
藏地很多老鄉都是這樣,轉神山、拜見上師等時,他們都會好好發願回向。今天我家中來了一位藏族老鄉,他拿出一元錢說:願我家中所有的人暫時獲得快樂、究竟獲得佛果,請您賜予加持並幫助回向;然後又拿出一元錢說:我年輕時造了很多惡業,內心也産生了很多煩惱,我今天發願將它們全部清淨,您一定要加持讓我的業障得以清淨……在朝山時,他們也把罪業說出來,以求忏悔。記得讀中學時我去轉神山,有一個老頭子喝了一點酒,話都說不清楚。他說:我殺了牦牛,牦牛殺了我。當時我們一直笑他。實際上他的意思是說:願我殺牦牛的罪業得以清淨。就像這樣,他們在朝山、拜佛、拜寺等時,自己所作的善根也會說出來,還發願回向讓它們成熟什麼樣的果報;自己所作的罪業也會說出來,以讓它們全部得以清淨。
但是,所有善根皆應爲了利益衆生而回向。《入行論》雲:“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意思是說,以所有善根回向衆生,願他們遣除一切痛苦。如果回向時其他觀修很困難,就要這樣想:願我今天所作的善根,遣除無量無邊衆生的痛苦,讓他們獲得快樂,這也是完全正確的回向。所以,即使其他觀想不會也不要緊,但一定要這樣回向。
醜二(以比喻廣說)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導盲者之比喻說明將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點睛之喻說明雖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卯一、以導盲者之比喻說明將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
無導天盲千萬億,不曉道豈入城市?
無慧無目此五度,無導不能證菩提。
如果沒有向導,即使雙目失明的千萬億天盲集聚在一起想前往大城市,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連基本的道路、方向都不可能了知。雖然現在很多大城市都有盲人道,但沒有向導的盲人,也不可能到達預想的目標。同樣的道理,即使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樣樣具足,若沒有以通達一切萬法爲空性的智慧波羅蜜多攝持,那無目般的五度因爲沒有如向導般的智慧帶領,也不可能趣至究竟解脫的佛地。
《入中論》亦雲:“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意思是說,如同有眼目者能引導無數盲人到達目的地一樣,如是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布施、持戒等無眼功德也可趣入真正的佛果。《大智度論》亦雲:“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的確,其他五度就像盲人一樣不知取舍,若不知空性,即使作了很多善法,也不可能成爲解脫的因。可見,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般若不可缺少。通過這次《般若攝頌》的學習,大家也應明白聞思修行般若的重要性。
聽說有些法師這樣講:只要作福德就可以,不要學複雜的空性法。當然造福德很好,這個我們並不排斥,但也不能製止聞思修行般若,因爲誰製止,誰就障礙佛道,這非常可怕。有些人因爲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佛教教育,所以自相續也不可能感受到不可思議的般若境界,自然引導衆生就會産生種種過失。當然,有密意就另當別論,我們也贊同;若沒有密意,那就不太好。在世間,本來很好做的生意失去機會,自己也會覺得特別可惜。那在短暫的一生中,以種種因緣與極難值遇的大乘佛法擦肩而過,就更可惜。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機會。
在1986年的一天早上,在法王如意寶的境界中,出現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和布瑪莫劄大師親自來迎請,當時上師正在爲大家灌頂。剛要灌頂時,上師評價很好的一位道孚喇嘛,在上師面前請求說:有一位在家人想參加灌頂,不知上師是否能開許?當時上師沒有同意。後來上師對他說:如果你覺得有密意,就可以讓他進來。後來他說:沒有密意、沒有密意,不要聽、不要聽。所以,大家也應觀察他人的說法是否有密意。
《佛子行》雲:“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以方便叁輪空,修持智慧佛子行。”的確,沒有般若,其他五度也不可能成爲解脫之因,只能獲得暫時的快樂;所以要獲得圓滿佛果,般若波羅蜜多就不可缺少。在知道般若的重要性後,大家都要對般若生起信心,還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盡量行持,至少每天也要念一遍《心經》。很多人都說我是大忙人,沒有念誦的時間,其實無論你再怎樣忙,念《心經》的時間都應該有。
卯二、以未點睛之喻說明雖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何時以慧盡攝持,爾時得目獲此名,
如畫竣工無眼目,未點睛前不得資。
前面我們通過比喻了知了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重要,這裏也以比喻讓大家進一步了知般若的重要性。
任何一件善法,比如布施、持戒、安忍等,什麼時候以智慧度攝持,此時它就獲得了明目而成爲解脫之因,也得到了此波羅蜜多的名稱。我們經常說六度,其實“度”就是波羅蜜多,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若沒有以智慧度攝持,其余五度都不算真正的度,也不…
《般若攝頌釋 第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