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五课▪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善根。即使被关在监狱中,经书、佛像全都没有,作为大乘行者也可天天观修随喜,并以之回向。但很多凡夫众生并不是这样,因为自己修行不太好的原因,经常以嫉妒心恨这个人,看那个也不顺眼,很想打架、吵架。那即使天天都背着《入菩萨行论》和《般若摄颂》等,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行持善法时,大家一定要以心长期这样观想,这非常重要。

  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实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实回向)分二: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缘之回向;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这些回向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则不懂教理就容易走向极端。至于“所遮有缘之回向”,这是从胜义来讲的,并不是讲世俗当中,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世俗中作回向时,一定要缘善根、缘众生、缘菩提,应这样回向。但有些不懂空性的人却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什么众生、佛陀?《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实他们根本不知,若没有以如法回向摄持,所有善根都将毁坏;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场合。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假设能回向的心生起实执之想,这是从有缘的心来讲的,是第一个执著;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这是第二个执著;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也有想,这是第三个执著。当然在世俗中,回向者的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佛果,这三者必不可少。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如此,就排除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回向。如果一点胜义境界也没有,世俗中合理的回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胜义中一切想都要舍弃的缘故,有三轮执著相的回向就应断除。所以,对能回向、所回向(指众生)及回向的目标有缘取的回向,并不是最究竟的回向。

  《现观庄严论》云:“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可见,从世俗来讲回向非常殊胜,因为通过回向能将一般的善根变成殊胜的善根;但从胜义来讲,如果有耽著,或者说有执著之想,就被颠倒的分别束缚住了,这就不合理。

  所以,如果是证得胜义的菩萨,或者拥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缘、所缘的执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样,以前永嘉禅师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意思是说,住相布施就像向虚空射箭一样,一旦势力穷尽,箭自然而然就会坠落下来,这样就会招致来生不如意。同样的道理,有缘的回向也会招来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缘的修法来断除轮回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禅师还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意思是说,怎能比得上三轮体空的无相法门,直接以顿超的方式入于如来的境界呢?

  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也引用了射箭的比喻,意思是说回向相当于射箭,具体则为:就像射箭的人把箭射得远还是近,完全看他自己一样;同样,回向的善根所得到的果报是长远还是短暂,也完全取决于自己。比如,我今天念了一百遍观音心咒,若回向时愿自己身体健康,那就像箭射得很近一样,也即通过善法的缘起力只能得到健康;如果我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那就像箭射得很远一样,在未获得佛果之前,其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

  可见,我们所作的善根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回向。就像商人,他的钱是随随便便浪费了呢,还是存在银行获取利息,或者通过经营获得高额利润,这完全看他的智慧和福报。等一会我们回向时,虽然一千多人每人都会念《普贤行愿品》,但有些人可能什么都不想,只是摇头晃脑地念一念而已;有些人可能会为自己获得快乐而回向;有些可能会“快一点下课,我好回去睡觉”;有些人则会想:“一切功德都回向给所有众生,特别是那些可怜的众生。哪怕让一个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刹那消除,这也值得。因为佛陀在因地为了一个众生得到一点点的快乐,也付出极大的精力。”可见每个人回向的力度并不相同,但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在每次回向时,大家皆应反观自己能不能好好回向,这非常重要!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所谓含识,指一切六趣众生。《华严经》云:“普转妙*轮,利益诸含识。”

  而本颂所讲的含识,则指持撑灯火者,或自身能发光的萤火虫之类的生命。

  (2)《萨迦格言》:“即使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他人未说亦未催,自觉领会方智者。”

  (3)《俱舍论》云:“三福称为福德业,彼事如同业道也。”

  (4)即俱致。《佛学大辞典》云:“(杂语)Koti,又作俱胝,拘致。数名。译曰亿。

  玄应音义五曰:“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言亿。而甚不同,故存本耳。”

  慧琳音义一曰:“俱胝音知,天竺国数法名也。案华严经阿僧祇品云:十万为一洛叉,

  此国以数一亿,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三等数法之中,此即中数之名也。”

  华严疏钞十三上曰:“唐三藏译为百亿俱胝。测公深密记第六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

  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用此三者,以俱胝数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至百千。

  唐三藏译定千万也,故至百数。””

  (5)《佛学大辞典》云:“(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

  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

  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

  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般若摄颂释 第十五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