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五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善根。即使被關在監獄中,經書、佛像全都沒有,作爲大乘行者也可天天觀修隨喜,並以之回向。但很多凡夫衆生並不是這樣,因爲自己修行不太好的原因,經常以嫉妒心恨這個人,看那個也不順眼,很想打架、吵架。那即使天天都背著《入菩薩行論》和《般若攝頌》等,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在行持善法時,大家一定要以心長期這樣觀想,這非常重要。

  癸二(不損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實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實回向)分二:一、以勝義無緣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回向。

  醜一(以勝義無緣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說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寅一(分說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緣之回向;二、所行無緣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緣之回向:

  這些回向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則不懂教理就容易走向極端。至于“所遮有緣之回向”,這是從勝義來講的,並不是講世俗當中,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世俗中作回向時,一定要緣善根、緣衆生、緣菩提,應這樣回向。但有些不懂空性的人卻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什麼衆生、佛陀?《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實他們根本不知,若沒有以如法回向攝持,所有善根都將毀壞;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場合。

  

回向設若心起想,覺想回向衆生想,

  

想故住見心著叁,有緣非入普回向。

  從勝義的角度來講,假設能回向的心生起實執之想,這是從有緣的心來講的,是第一個執著;對所回向之處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這是第二個執著;對所回向的對境——衆生也有想,這是第叁個執著。當然在世俗中,回向者的我將善根回向給衆生,願他們獲得佛果,這叁者必不可少。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因爲勝義如此,就排除世俗中如夢如幻的回向。如果一點勝義境界也沒有,世俗中合理的回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勝義中一切想都要舍棄的緣故,有叁輪執著相的回向就應斷除。所以,對能回向、所回向(指衆生)及回向的目標有緣取的回向,並不是最究竟的回向。

  《現觀莊嚴論》雲:“殊勝遍回向,其作用最勝;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可見,從世俗來講回向非常殊勝,因爲通過回向能將一般的善根變成殊勝的善根;但從勝義來講,如果有耽著,或者說有執著之想,就被顛倒的分別束縛住了,這就不合理。

  所以,如果是證得勝義的菩薩,或者擁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緣、所緣的執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樣,以前永嘉禅師說:“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意思是說,住相布施就像向虛空射箭一樣,一旦勢力窮盡,箭自然而然就會墜落下來,這樣就會招致來生不如意。同樣的道理,有緣的回向也會招來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緣的修法來斷除輪回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禅師還說:“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意思是說,怎能比得上叁輪體空的無相法門,直接以頓超的方式入于如來的境界呢?

  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中,也引用了射箭的比喻,意思是說回向相當于射箭,具體則爲:就像射箭的人把箭射得遠還是近,完全看他自己一樣;同樣,回向的善根所得到的果報是長遠還是短暫,也完全取決于自己。比如,我今天念了一百遍觀音心咒,若回向時願自己身體健康,那就像箭射得很近一樣,也即通過善法的緣起力只能得到健康;如果我願一切衆生獲得無上佛果,那就像箭射得很遠一樣,在未獲得佛果之前,其善根永遠也不會窮盡。

  可見,我們所作的善根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關鍵在于回向。就像商人,他的錢是隨隨便便浪費了呢,還是存在銀行獲取利息,或者通過經營獲得高額利潤,這完全看他的智慧和福報。等一會我們回向時,雖然一千多人每人都會念《普賢行願品》,但有些人可能什麼都不想,只是搖頭晃腦地念一念而已;有些人可能會爲自己獲得快樂而回向;有些可能會“快一點下課,我好回去睡覺”;有些人則會想:“一切功德都回向給所有衆生,特別是那些可憐的衆生。哪怕讓一個衆生相續中的煩惱刹那消除,這也值得。因爲佛陀在因地爲了一個衆生得到一點點的快樂,也付出極大的精力。”可見每個人回向的力度並不相同,但這完全取決于自己。所以在每次回向時,大家皆應反觀自己能不能好好回向,這非常重要!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所謂含識,指一切六趣衆生。《華嚴經》雲:“普轉妙*輪,利益諸含識。”

  而本頌所講的含識,則指持撐燈火者,或自身能發光的螢火蟲之類的生命。

  (2)《薩迦格言》:“即使囑咐又催促,雖是旁生亦能知,他人未說亦未催,自覺領會方智者。”

  (3)《俱舍論》雲:“叁福稱爲福德業,彼事如同業道也。”

  (4)即俱致。《佛學大辭典》雲:“(雜語)Koti,又作俱胝,拘致。數名。譯曰億。

  玄應音義五曰:“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萬,或言億。而甚不同,故存本耳。”

  慧琳音義一曰:“俱胝音知,天竺國數法名也。案華嚴經阿僧祇品雲:十萬爲一洛叉,

  此國以數一億,一百洛叉爲一俱胝,俱胝叁等數法之中,此即中數之名也。”

  華嚴疏鈔十叁上曰:“唐叁藏譯爲百億俱胝。測公深密記第六雲:俱胝相傳釋有叁種: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叁者千萬。用此叁者,以俱胝數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至百千。

  唐叁藏譯定千萬也,故至百數。””

  (5)《佛學大辭典》雲:“(雜語)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術,那述。

  數目名,當于此方之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叁等。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

  本行經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數千萬。”

  玄應音義叁曰:“那術,經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當中國十萬也。”

  光贊經雲:“億,那述劫是也。””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五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