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思考题
1.为什么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有这么大的福德?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般若法门?
2.请以苗芽的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也谈谈你对闻思修的看法。
3.以太阳和龙王的比喻阐述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般若摄颂》。前面讲,将《般若摄颂》缮写后赠送给能通达且能为他人传讲的最上有情,其功德远远超胜让无数世界的众生获得阿罗汉果位,下面讲它的原因。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实原因;二、以比喻说明。
丑一、真实原因:
因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
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有些人问:为什么前面所讲的福德超胜一切?可能我们有些人也会想:为什么为人宣讲般若,或将法本书写后赠送给他人有那么大的功德?因为欲界众生怀疑心特别强,再加上自己对空性法门或圣者教诲的意义并不是很精通,以如上种种原因就会对圣法产生疑惑、不信,而对产生五毒烦恼等的非法处则会深信不疑,不过这就是凡夫愚者的悲哀。
颂词这样回答:“说第一”(《中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1)),菩萨因能宣说缘起性空故而得名,当然也可指在座的能宣讲空性法门的人。因为说法第一的那些菩萨,能修学此般若,还能将这样的大乘法宣讲给其他人,故功德极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空性法理能摧毁轮回的根本,当有缘众生听到菩萨宣说此法后,根据根机不同,则能获得相应的利益。智慧浅薄的下根者通过这样的空性法就能认识五蕴虚幻不实,就像《阿含经》中所讲那样:“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从而证得人无我空性,而获得声闻的果位。中根者则因现见顺逆十二缘起的道理,从而获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独觉的果位。上等根机者则因现证万法等性,从而获得大解脱的佛或菩萨的果位。
可见,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释量论》云:“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2)意思是说,见到空性之后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而其余修行只能起辅助作用,或者说只是现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获得解脱的人士,皆应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并认真闻思修行。而世人太过愚痴,他们认为万法实有故死死耽著,而一讲空性则接受不了,这样将永远沉溺轮回而不能获得解脱。如今我们因缘极为殊胜,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及讲修此法的善知识和善道友,自己也生起了难得的信心,故大家一定要珍惜!
其实,值遇这样的法门,也远远超过获得小乘的解脱。所以,即使我们对此大乘佛法生起邪见或疑惑,也要精勤修学。以前,获得小乘罗汉果位的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之间有这样一段值人深省的公案:迦叶尊者常以神通观察,只要给这些有缘众生传授佛法,他们马上就能获得小乘阿罗汉果位。但文殊菩萨经常提前给他们传授大乘佛法空性法门,因为这些人是小乘根机,接受不了大乘空性法理,结果生邪见甚至毁谤而堕入恶趣。后来迦叶尊者实在有点接受不了,就到佛陀那里去“告状”:我明明知道传法后他们能获得解脱,但文殊菩萨每次都抢在我前面给他们传授大乘空性法门,结果这些众生全都堕落了,您说文殊做得对不对?佛陀说:文殊菩萨做得对,因为宣讲大乘空性法门的利益很大。迦叶尊者不解地问:他们都堕落了,怎么还对呢?佛陀告诉他:虽然宣讲大乘空性法门后,他们会因生邪见等而堕入恶趣,但他们相续中已经种下空性法门的种子,所以很快的时间中就能从恶趣解脱出来,而且极短的时间就会遇到大乘佛法而获得佛果。而你给他们传讲小乘法,虽然暂时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但会很长时间入于希求自我解脱的灭尽定中,后来还要依靠佛的劝请才能从中出定并进入大乘。若依文殊菩萨的教化方式,在入定时他们早已获得了佛果,并任运展开了度化众生的事业。当时佛陀讲了这样的教言。
表面上看来,我们让人学显宗、密宗等大乘佛法,已经毁坏了众生的根机,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大乘佛法,就不会有生邪见、毁谤等极其过分的行为,由此导致的可怕后果也不会存在。但实际上,就像《入行论》里面所讲那样,谁与之结缘也会获得殊胜的解脱。的确,即使我们对般若法门生不起真实的正见,也应与之结缘,这有很大功德。大多数众生因为迷惑太深的原因,一讲到空性法门就没兴趣。六祖在《坛经》中也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确实,愚昧而执迷不悟的可怜世人,不可能对殊胜的般若法有兴趣。
现在一座大城市有百万乃至千万人口,可是学习佛法的只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绝大多数都不学佛。而学习佛法的人中,对般若法门有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去年我了解了一下,学净土和前行的人还算比较多,但学般若法门的,一个城市建立一个组也很困难。有些城市学前行和净土的有两三千人,但学般若法门的只有二十来人,百分之一都不到。可见,世人与般若空性的缘分确实少之又少。而我们即生中能遇到这样的般若法,就一定要生起信心;若实在生不起信心,就要这样观想:佛陀的金刚语不会欺骗我们,既然佛陀说一切法中般若最殊胜,那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生起信心。
不说其他经论,就是《般若摄颂》,处处皆可看到佛陀宣说般若殊胜性的金刚语。为什么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句中,唯一顶礼四圣者的来源——般若佛母呢?这是因为,不仅三世诸佛以般若而现正等觉,而且一切圣者皆依般若而生。若我们对这些金刚语能在心中反复串习,那对般若法门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欢喜心。依靠这种欢喜心,就会引发希求心;有了希求心,才会悦意接受。若最终般若法义与自己的分别念融为一体,那就获得了开悟。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除了极个别前世有缘者以外,不可能一遇到般若法门,马上就大彻大悟。
丑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说;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世间当中,松树、柏树、榆树等任何树,首先要有种子,然后由种生芽,若没有苗芽,那各种各样的树也不可能有。若无树,那树枝、树叶、树花、树果也绝对不会有。同样,如果没有佛母般若所宣说的像苗芽一样的胜义和世俗菩提心,那像树木般的佛陀果位也不会出现。如果佛陀没有,也不会有枝叶花果般的帝释、梵天以及声闻、菩萨等佛说法的果。由此可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
其实,殊胜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它在《般若经》中讲得最详细。有些上师说念阿弥陀佛就是菩提心,或做善事就是菩提心,虽然从广义上讲,这也可以属于菩提心,但真正的胜义、世俗菩提心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实在说,没有般若法门,菩提心就不可能有;没有菩提心,世间的诸佛菩萨也不会存在。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意思是说,声闻和缘觉由佛而生,佛由菩萨生,而菩萨的因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也即这三种因缘聚合时佛子才能出生。由此可知,没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一切圣者皆不可能安立。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意思是说,无上菩提之主因有三种:一是如山王般坚固的菩提心,二是遍及十方的大悲心,三是不依二边的无二智慧。可见,没有这三者,就不可能获得佛果。因此大家皆应清楚,一切圣者的来源就是世俗和胜义菩提心,而它们也依般若出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看书、听课,因为不学习,思想就会停滞。的确,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听受圣者的教言都不会障碍你的修道。有些人这样讲:我是实修者,所以不用闻思,因为听课等会扰乱我的禅修,或者说让我的心产生分别念。不过我觉得:即使你每天都闭关实修,也应抽时间看一些般若等殊胜的显密教法,还要看一看宣讲佛陀教义的上师开示,而它们绝对不会对你的修行带来障碍,因为缘起如是之故。
的确,学习非常重要!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大家皆应好好学习。至于所学的内容,如果自己有各方面的因缘,或者说有兴趣,古今中外的学说都要学。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古代的重要学说,就不可能知道古人的传统、素质、德行及文化教育,所以也应了解古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若不知道,那我们就不可能继承或延续古人的智慧。现代人就是因为没有古人的传统,很多都不像人,天天都像发疯了一样。而现代的思想学说也要懂,如果不懂,除非你在山中什么事情都不做,天天都闭关实修,这就另当别论。若不是这样,而是想随顺世间弘法利生,那现代人的思想、希求、爱好以及生活方式就应该懂,所以国内、国外的很多知识都要学。真的,若不是时间太紧,很多知识我都想去了解,因为知识于人有太多利益。
当然,这是从总体上讲的。最根本的我们还是要修学了脱生死的空性法门和其他诸佛菩萨的教言,也就是说主要精力和时间应放在这上面,而且每天都要不断下功夫。如果天天都是研究物理学,天天都钻研古文化和历史,那也没有必要。以前我遇到一位考古学家,他在一个山谷呆了二十年,我觉得这是浪费人生,根本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应像无垢光尊者所讲那样:…
《般若摄颂释 第十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