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
思考題
1.爲什麼書此般若經函贈最上有情有這麼大的福德?既然如此,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般若法門?
2.請以苗芽的比喻說明菩提心的重要性。也談談你對聞思修的看法。
3.以太陽和龍王的比喻闡述菩提心的功德與利益。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般若攝頌》。前面講,將《般若攝頌》繕寫後贈送給能通達且能爲他人傳講的最上有情,其功德遠遠超勝讓無數世界的衆生獲得阿羅漢果位,下面講它的原因。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實原因;二、以比喻說明。
醜一、真實原因:
因說第一修學此,能宣諸法此空性,
聞彼聲聞速解脫,證得獨覺佛菩提。
有些人問:爲什麼前面所講的福德超勝一切?可能我們有些人也會想:爲什麼爲人宣講般若,或將法本書寫後贈送給他人有那麼大的功德?因爲欲界衆生懷疑心特別強,再加上自己對空性法門或聖者教誨的意義並不是很精通,以如上種種原因就會對聖法産生疑惑、不信,而對産生五毒煩惱等的非法處則會深信不疑,不過這就是凡夫愚者的悲哀。
頌詞這樣回答:“說第一”(《中論》中也有類似的說法(1)),菩薩因能宣說緣起性空故而得名,當然也可指在座的能宣講空性法門的人。因爲說法第一的那些菩薩,能修學此般若,還能將這樣的大乘法宣講給其他人,故功德極大。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空性法理能摧毀輪回的根本,當有緣衆生聽到菩薩宣說此法後,根據根機不同,則能獲得相應的利益。智慧淺薄的下根者通過這樣的空性法就能認識五蘊虛幻不實,就像《阿含經》中所講那樣:“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爲幻法。”從而證得人無我空性,而獲得聲聞的果位。中根者則因現見順逆十二緣起的道理,從而獲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獨覺的果位。上等根機者則因現證萬法等性,從而獲得大解脫的佛或菩薩的果位。
可見,空性是解脫的唯一因。《釋量論》雲:“見空則解脫,余修爲其義。”(2)意思是說,見到空性之後才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而其余修行只能起輔助作用,或者說只是現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獲得解脫的人士,皆應對空性法門産生信心,並認真聞思修行。而世人太過愚癡,他們認爲萬法實有故死死耽著,而一講空性則接受不了,這樣將永遠沈溺輪回而不能獲得解脫。如今我們因緣極爲殊勝,遇到了這樣的大乘佛法及講修此法的善知識和善道友,自己也生起了難得的信心,故大家一定要珍惜!
其實,值遇這樣的法門,也遠遠超過獲得小乘的解脫。所以,即使我們對此大乘佛法生起邪見或疑惑,也要精勤修學。以前,獲得小乘羅漢果位的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之間有這樣一段值人深省的公案:迦葉尊者常以神通觀察,只要給這些有緣衆生傳授佛法,他們馬上就能獲得小乘阿羅漢果位。但文殊菩薩經常提前給他們傳授大乘佛法空性法門,因爲這些人是小乘根機,接受不了大乘空性法理,結果生邪見甚至毀謗而墮入惡趣。後來迦葉尊者實在有點接受不了,就到佛陀那裏去“告狀”:我明明知道傳法後他們能獲得解脫,但文殊菩薩每次都搶在我前面給他們傳授大乘空性法門,結果這些衆生全都墮落了,您說文殊做得對不對?佛陀說:文殊菩薩做得對,因爲宣講大乘空性法門的利益很大。迦葉尊者不解地問:他們都墮落了,怎麼還對呢?佛陀告訴他:雖然宣講大乘空性法門後,他們會因生邪見等而墮入惡趣,但他們相續中已經種下空性法門的種子,所以很快的時間中就能從惡趣解脫出來,而且極短的時間就會遇到大乘佛法而獲得佛果。而你給他們傳講小乘法,雖然暫時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但會很長時間入于希求自我解脫的滅盡定中,後來還要依靠佛的勸請才能從中出定並進入大乘。若依文殊菩薩的教化方式,在入定時他們早已獲得了佛果,並任運展開了度化衆生的事業。當時佛陀講了這樣的教言。
表面上看來,我們讓人學顯宗、密宗等大乘佛法,已經毀壞了衆生的根機,因爲他們沒有遇到大乘佛法,就不會有生邪見、毀謗等極其過分的行爲,由此導致的可怕後果也不會存在。但實際上,就像《入行論》裏面所講那樣,誰與之結緣也會獲得殊勝的解脫。的確,即使我們對般若法門生不起真實的正見,也應與之結緣,這有很大功德。大多數衆生因爲迷惑太深的原因,一講到空性法門就沒興趣。六祖在《壇經》中也說:“世人愚迷,不見般若。”確實,愚昧而執迷不悟的可憐世人,不可能對殊勝的般若法有興趣。
現在一座大城市有百萬乃至千萬人口,可是學習佛法的只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絕大多數都不學佛。而學習佛法的人中,對般若法門有興趣的人也少之又少。去年我了解了一下,學淨土和前行的人還算比較多,但學般若法門的,一個城市建立一個組也很困難。有些城市學前行和淨土的有兩叁千人,但學般若法門的只有二十來人,百分之一都不到。可見,世人與般若空性的緣分確實少之又少。而我們即生中能遇到這樣的般若法,就一定要生起信心;若實在生不起信心,就要這樣觀想:佛陀的金剛語不會欺騙我們,既然佛陀說一切法中般若最殊勝,那我們無論如何也要生起信心。
不說其他經論,就是《般若攝頌》,處處皆可看到佛陀宣說般若殊勝性的金剛語。爲什麼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的頂禮句中,唯一頂禮四聖者的來源——般若佛母呢?這是因爲,不僅叁世諸佛以般若而現正等覺,而且一切聖者皆依般若而生。若我們對這些金剛語能在心中反複串習,那對般若法門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歡喜心。依靠這種歡喜心,就會引發希求心;有了希求心,才會悅意接受。若最終般若法義與自己的分別念融爲一體,那就獲得了開悟。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除了極個別前世有緣者以外,不可能一遇到般若法門,馬上就大徹大悟。
醜二(以比喻說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說;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說:
無芽世上不生樹,枝葉花果豈能出?
無菩提心世無佛,焉生帝梵聲聞果?
世間當中,松樹、柏樹、榆樹等任何樹,首先要有種子,然後由種生芽,若沒有苗芽,那各種各樣的樹也不可能有。若無樹,那樹枝、樹葉、樹花、樹果也絕對不會有。同樣,如果沒有佛母般若所宣說的像苗芽一樣的勝義和世俗菩提心,那像樹木般的佛陀果位也不會出現。如果佛陀沒有,也不會有枝葉花果般的帝釋、梵天以及聲聞、菩薩等佛說法的果。由此可見,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
其實,殊勝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它在《般若經》中講得最詳細。有些上師說念阿彌陀佛就是菩提心,或做善事就是菩提心,雖然從廣義上講,這也可以屬于菩提心,但真正的勝義、世俗菩提心可能並不那麼容易。實在說,沒有般若法門,菩提心就不可能有;沒有菩提心,世間的諸佛菩薩也不會存在。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也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意思是說,聲聞和緣覺由佛而生,佛由菩薩生,而菩薩的因是大悲心、無二慧和菩提心,也即這叁種因緣聚合時佛子才能出生。由此可知,沒有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一切聖者皆不可能安立。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說:“菩提心爲本,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意思是說,無上菩提之主因有叁種:一是如山王般堅固的菩提心,二是遍及十方的大悲心,叁是不依二邊的無二智慧。可見,沒有這叁者,就不可能獲得佛果。因此大家皆應清楚,一切聖者的來源就是世俗和勝義菩提心,而它們也依般若出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看書、聽課,因爲不學習,思想就會停滯。的確,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聽受聖者的教言都不會障礙你的修道。有些人這樣講:我是實修者,所以不用聞思,因爲聽課等會擾亂我的禅修,或者說讓我的心産生分別念。不過我覺得:即使你每天都閉關實修,也應抽時間看一些般若等殊勝的顯密教法,還要看一看宣講佛陀教義的上師開示,而它們絕對不會對你的修行帶來障礙,因爲緣起如是之故。
的確,學習非常重要!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大家皆應好好學習。至于所學的內容,如果自己有各方面的因緣,或者說有興趣,古今中外的學說都要學。如果我們沒有懂得古代的重要學說,就不可能知道古人的傳統、素質、德行及文化教育,所以也應了解古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理念和文化傳統。若不知道,那我們就不可能繼承或延續古人的智慧。現代人就是因爲沒有古人的傳統,很多都不像人,天天都像發瘋了一樣。而現代的思想學說也要懂,如果不懂,除非你在山中什麼事情都不做,天天都閉關實修,這就另當別論。若不是這樣,而是想隨順世間弘法利生,那現代人的思想、希求、愛好以及生活方式就應該懂,所以國內、國外的很多知識都要學。真的,若不是時間太緊,很多知識我都想去了解,因爲知識于人有太多利益。
當然,這是從總體上講的。最根本的我們還是要修學了脫生死的空性法門和其他諸佛菩薩的教言,也就是說主要精力和時間應放在這上面,而且每天都要不斷下功夫。如果天天都是研究物理學,天天都鑽研古文化和曆史,那也沒有必要。以前我遇到一位考古學家,他在一個山谷呆了二十年,我覺得這是浪費人生,根本沒有必要。所以,我們應像無垢光尊者所講那樣:…
《般若攝頌釋 第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