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十九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然漢地以前《般若攝頌》有一個譯本,但它很難懂,而且有些比喻恰恰相反。雖然不敢說有些內容譯錯了,但對照印度講義時,有些地方根本對不上。這次,我是一邊對照印藏的講義一邊翻譯的,所以我給大家傳講的這個譯本,大的錯誤不會有。當然,也願諸佛菩薩加持,只要得到或接受此法本的人都能獲得殊勝的善根。

  前面已經講了,對此法供養、聽聞、宣講等的功德。通過這些比喻和道理,我想在座的道友都會生起信心。如果這次能聽聞《般若攝頌》,以後就不可能毀謗般若,也不會對般若生邪見。因爲你清楚,對般若生邪見就是對萬法的真理生邪見,舍棄般若就舍棄了十方諸佛。雖然這樣的業誰都不願故意造,但若前世的業力異常深重,無意中産生邪見也很難免。所以這些比喻和意義,大家一定要多看。如果不看,好的善根就很難保持下去。現在很多人非常顛倒,貪嗔癡方面極其擅長,比如貪心方面,喜歡的人始終纏繞在腦際……聽說有些人在吵架時說:“你在二十年前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你還記得嗎?”對方說一句話,二叁十年後還要用它來攻擊別人,這非常可憐!如果二叁十年前聽聞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一個偈頌,能在心中反反複複熏習,那很多煩惱和痛苦都會消失。

  子二(獲得叁身之功德)分叁:一、獲得法身之功德;二、獲得報身之功德;叁、獲得化身之功德。

  醜一、獲得法身之功德:

  

如人爲觀海水往,見樹林山仍遙遠,

  

不見彼等遙遠相,思近大海無懷疑。

  

當知已入妙菩提,聽聞如來此般若,

  

縱未得佛親授記,不久自證佛菩提。

  這裏與前面所講的一樣,也是先講比喻後講意義。比如說,一個人爲了觀看海水,在前往海洋的過程中,若在路上看見森林、大山、懸崖、凹凸不平的山巒等,那就說明離大海仍然很遙遠。

  記得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南方高級佛學院時,有一天專門空出時間去大海邊。當時我們一行有好幾個人,有南方高級佛學院的堪布,還有貝諾法王。現在貝諾法王和法王如意寶都圓寂了。在路上的時候,法王就講這個頌詞,說:現在離海洋還是比較遠,因爲前面都是山和森林。的確,法王如意寶經常將佛法中的比喻用在世間事情上,包括《毗奈耶經》、《般若經》及《俱舍論》等經論中的比喻,法王經常用在生活中。最後山脈等看不見時,也就到了印度洋邊。我個人是第一次見到大海,所以當時特別興奮,大家也一起在那裏合影留念。法王圓寂後,因爲上師生前喜歡海洋,所以那天我和慈誠羅珠堪布等,也將上師的部分骨灰送到海洋裏去。當時心情異常沈重,以前上師在加拿大、新加坡的海邊祈禱的情景又曆曆在目。但後來只有祈禱,希望通過上師如意寶的加持,能讓海裏的動物乃至整個世界的衆生都能獲得利益。

  的確,這樣的道理以生活經驗或自己的親身體會也能感覺得到,相信住在海邊的人都會明白這裏所講的比喻。如果山脈、山巒等逐漸看不見,那就說明已經接近大海,此時無邊無際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眼前,所以一點也不用懷疑。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在大海附近,根本不可能有大山和森林等。

  同樣的道理,對已趨入菩提妙道的人來講,如果沒有聽聞到般若法門,即使聽了其他法門,也會像跟大海依然遙遠一樣,因爲只能見到高山等,所以根本沒有希望獲得成就。而一旦聽受了如來的行境——般若,那就說明與法身大海已經不遙遠了,所有如森林、山河般的分別念,及世間種種執著相,都將統統隱沒。雖然還沒有真實得到佛陀授記:你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方將成就如來的果位,那個時候佛號是什麼;但因即生中有緣聽聞此般若的原因,成佛也就不再遙遠,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爲佛陀親口說了,聽聞此經後,在不久的將來就將速證菩提。的確佛語無欺,佛陀的金剛語千真萬確。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所以大家一定要對般若生起信心。

  的確,我本人對聞思修行般若法很有信心。雖然有時候想,因爲業力深重才來到這個世界,而且現在還在不斷造種種惡業,好像解脫沒有希望。但有時候感覺也還不錯,因爲現在已經遇到了這麼殊勝的般若法,以及更殊勝的密法中的聞解脫、系解脫、見解脫等,所以也是不幸中的萬幸。覺得獲得人身非常有意義,心中也數數生起歡喜心。

  《般若經》中說:如果菩薩彈指間修持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以及憶念、思維佛陀的功德,他的功德就無量無邊。而我們能在一日乃至衆多時日中,以猛厲的信心去思維、憶念乃至修行,其功德就更不可思議。而彈指間思維佛的功德、修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法義,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舍棄般若法。對在座的道友來講,雖然有些人的福報不夠,兩叁年後就離開了;但也算可以,因爲並非一天、兩天聽受這樣殊勝的佛法。如果能在一兩年中聽聞這樣的大乘佛法,最起碼一年也能聽200堂以上的課,那來到人間也非常有意義。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道友都能對本經所講的衆多比喻和意義再叁思維,這樣就會對自己有一種安慰。

  當然,本經並非不了義法,因爲佛陀在第二轉*輪中所宣講的法沒有一個不了義。當然,這從印藏漢任何一位高僧大德的著作中都能了知。而我們也不可能超越前輩高僧大德的智慧,所以沒有必要亂加分別念而吹毛求疵。的確,甯瑪、格魯等派的高僧大德都認爲第二轉*輪最了義。既然最了義的法中已經講了:因爲聽受般若的原因,成佛已經不遙遠,那每一個人的心中就應生起歡喜心。

  最近很多道友都比較開心,因爲聽到的法是那麼殊勝,外面的鮮花也那麼美。再加上在這個時候我們還要休息幾天,在身心完全放松時,相信大家一定能體會到深層的快樂。的確,只要認真行持,解脫的大樂就不再遙遠。所以,對具有殊勝功德的此法,若我們沒有行持,那就非常可惜!

  另外大家也不應該:雖然佛陀是這樣說的,但並不會這樣,因爲並沒那麼簡單!這樣的話,那佛陀說惡趣如何如何痛苦,我們也沒有必要擔憂。這樣不就完全成了無神論者嗎?相信大家不會這樣。因爲再怎麼差,取舍因果方面也會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也不可能有這麼多人學佛出家。

  在人類曆史上,信心的力量最爲強大,一旦擁有真正的信心,自然就會獲得快樂。很多高僧大德在國際上演講時,都對佛教或佛學這樣下定義:所謂佛學或佛教,就是用人類最高的智慧創造最究竟的快樂。既然每一位衆生依靠佛法都能獲得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最無上的安樂,那我們就應用人類最崇高的智慧來作觀察。而佛法中最至高無上的智慧就是空性法門,如果說得更徹底、更究竟,就是密法。所以大家一定要對般若與密法生起信心,並認真聞思修行。

  其實,密法中的聞解脫、見解脫、系解脫等,在《般若經》、《妙法蓮華經》和《涅槃經》等經典中也找得到依據,只不過顯宗所講的喻義比較簡略,而密宗卻引用豐富的教證、理證來進行闡述。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密宗的聞解脫等非常合理。現在,中陰法《聞解脫》在藏傳佛教非常興盛,不管爲活人還是爲死人,每家每戶都要念誦。其實,它真正的意義跟《般若攝頌》所講的內容非常接近。就拿今天所講的這幾個頌詞來說,它們都講只要聽聞此般若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而在其他講義中,也都先說聽聞,後面有些加了受持、念誦、思維,有些也沒有加。所以大家一定要堅信,聽聞甚深之法所具功德的合理性。

  既然聽聞此法如此關鍵,那我們就要讓更多的人通過光盤或Mp3來聆聽此次傳法的音聲,也願一切衆生都有這樣的機會。聽聞之後,也願他們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否則在輪回中一直這樣漂泊受苦,就太可憐了!就像一位好心的富貴人,在看見旁邊有很多乞丐時,他絲毫也不忍心自己獨自享受。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擁有大慈大悲的佛法之際,當看見身邊有很多精神貧乏的可憐衆生時,就要祈願他們都能獲得圓滿的快樂!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定解寶燈論》雲:“破除柱子之空性,與余顯現此二者,空與不空非雙運,如黑白繩搓一起。”

  (2)《佛光大詞典》雲:“以事象示人身空無常之八喻。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舉出如下八種,即:星、翳、燈、幻、露、泡、電、雲。

  大般若經卷十一則說:幻、夢、響、像、陽焰、光影、變化、尋香城等八種。”

  (3)《釋量論》雲:“我執一因性,是因果事故,貪嗔雖互異,然非能違害。

  慈等愚無違,非極治罰過,衆過彼爲本,彼是迦耶見。

  見明逆品故,心所所緣故,說邪緣無明,故余不應理。

  相違此當說,空見違彼故,與彼性諸過。相違善成立。”

  (4)《量理寶藏論》雲:“慈等與我不相違,因非能斷輪回根。

  無我與我相違故,現見無我彼即除。”

  

《般若攝頌釋 第十九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