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叁課
思考題
1.既然叁世諸佛皆依般若而生,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般若?請結合上師的教言說明。
2.在學完“令知輪涅基之理”這一科判後,相信大家一定對現證二谛一體的境界和本來如是存在的真如法性産生了強烈的希求心,既然如此,你打算以什麼方式來現證它?
3.爲什麼佛陀能“盡除衆苦叁惡趣”而永無衆生之想?這對我們有何啓發?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闡述佛陀依靠般若折服非道與指示正道之理,也談談自己應如何實踐這一真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般若攝頌》,其中講加行之作用。
壬四(加行之作用)分二:一、生自子之作用;二、令自子行功德之作用。
癸一、生自子之作用:
本科判是說,般若相當于母親,就像世間的母親可以生兒子那樣,般若空性能産生諸佛。在《現觀莊嚴論釋》和其他論典中,佛陀叫自子,其意是說,佛陀是佛母空性的兒子。
過去十方及未來,世間怙主由此生。
有些人這樣提出問題:既然你們講般若是一切諸佛之母,那請問爲什麼它是諸佛之母?或者說,爲什麼它有佛母這一名稱?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在世間當中,母親生下孩子並讓其成家立業,這是母親的責任。所以,只要一個女人做這些事情,人們就會稱她是某某人的母親。同樣的道理,不管是過去無數劫中的佛陀,還是現在正在十方刹土中轉妙*輪的如來,或者是未來將在各個世界轉*輪的正等覺,他們全都出生于般若,所以般若堪爲叁世諸佛之母。《大品般若經》亦雲(1):“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因爲叁世一切如來皆依般若空性而來,所以,若沒有般若空性,或者說不可能證得這樣的境界,那諸佛也絕對不會有。我們之所以講般若法本乃至般若空性的意義極爲殊勝,其原因也在這裏。
所以,在以後修道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懂得:般若是一切諸佛的來源,它比佛像還重要。這一點,以前沒有學過般若法門的人也不一定懂,但現在通過學習這樣的經文就要明白。因此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恭敬、供養、讀誦般若經,哪怕在一月乃至一年中讀一遍,其功德也不可思議。當然,平時隨身攜帶般若經函,或將其安放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這都是對般若恭敬的行爲。而我們對般若越來越恭敬,就能越快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
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學習般若,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爲:沒有學習中觀,對佛教的深奧意義就不可能真實通達。所以入佛學院後,上師們都會要求:所有學員必須學習中觀。的確,學習中觀對密法的實修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曾經講過,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經常引用很多教證說:現在是末法時代,即使修大圓滿本來清淨,也應該對中觀的無生法門有著堅信或生起定解。麥彭仁波切也說(2):要通達大圓滿,一定需要離戲中觀的見解,也即對中觀空性見應探索究竟。因此,在因地或道位時,學習這樣的般若法門就很重要。
作爲修行人,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如果對空性法門有所認識,對世間的貪執就會淡薄,也不會強烈執著世間八法。當然,肉眼看不到的佛菩薩的加持,以及受持般若的不可思議功德,唯有依靠經論的教證來了知。所以,我們如今能值遇這麼殊勝的法門,的確非常幸運。雖然在修行或實修過程中,會違緣重重、煩惱深重,也即有許多痛苦、障礙,但依靠多生累劫的因緣和福報,即生中已經值遇了如醍醐般殊勝的大乘空性法門,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這非常重要!
如果始終處于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狀態中,經常覺得修行不成功、生活不成功,一直在不成功的心態中度日子,那就不合理。雖然有時反觀,會發現自相續有衆多煩惱,自己也極其慚愧,但現在無數人都沒有做有意義的事,所以是不幸中的萬幸,因爲我們已經值遇了佛法。也即不管怎麼樣,我們已將或多或少的時間用在利益衆生的發心上,或修學佛法方面,所以極爲難得。對我來講,每天這一堂課是我生存的實在意義。對你們來講,不管是現場聽課的道友,還是聽Mp3或看光盤的佛友,真正懂得般若的功德,就是人生的價值。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活在人間對自他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若每天發願,讓自己的心在佛法大海中遊泳一會兒,那很多分別念都會頓然消失,許多雜念、妄想也會停止,而這也極爲難得。
癸二(令自子行功德之作用)分叁:一、令知輪涅基之理;二、令行遍智果之事業;叁、令行滅二邊道之理。
子一(令知輪涅基之理)分二: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間二谛;二、由證悟真如而得名。
醜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間二谛:
示世諸佛能生母,示余有情之心行。
世間羅漢之真如,緣覺佛子之真如,
離實非他一真如,如來徹知智慧度。
這裏是說,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能了知二谛。怎麼了知呢?比如一位世間的母親,她生了四個孩子,對孩子的生活、學問及工作她都很關心,所以所有情況都了如指掌,雖然他們在學問、年齡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當然,這是以世間事來做比喻,所以喻義之間會存在著差異。在《大圓滿虛幻休息》和《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也講,比喻和意義兩者完全相同,這也不可能。其實就像因明所講的一樣,某些地方相同,就可以做比喻。這裏也是同樣,既然如來是般若佛母之子,那他依靠般若空性就能了知基道果或蘊界處所攝的世間一切萬法;而沒有依靠這樣的般若,就不可能了知。這是從智慧的角度來講的。從大悲的角度來講則是:盡管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但佛陀依靠智慧波羅蜜多,每一衆生的心理狀況,即煩惱和智慧所攝的無量無邊的法全都能清晰了知;如果這些衆生依靠佛的指示或般若波羅蜜多而修行,他們也能完全通達。也就是說,佛依靠般若能完全通達所知對境的衆生與萬法,當然這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講的。
從勝義的角度來講,佛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對世間遠離一切貪欲及證悟人無我的阿羅漢、通達人無我和少部分法無我的獨覺、通達大部分法無我的佛子菩薩所證悟的真如空性全部能了解。還有,世間一切萬法遠離一體他體,這樣的真如也能了知。而這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佛依般若智慧,所有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陀所證悟的空性完全能了知,而這就是真正勝義的境界。
爲什麼佛陀通通了知呢?其實,這就是有了般若空性的原因。如果沒有般若空性,佛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境界。這相當于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大學,如今的才能和智慧也不可能有。所以他們常說:某某大學是我的母校。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他們的智慧來源于此,所以要用母親來比喻。由此我們也可了知,諸佛之所以能通達世俗勝義的一切萬法,就是因爲有般若。
麥彭仁波切在《解義慧劍》中說:“精通二谛理,見二谛融義。”而當勝義谛和世俗谛融爲一體時,也不可能用語言來描述。雖然我在這裏裝模作樣地說,但真正心的本性或萬法的實相,唯是遠離言詞、思維的境界,這從自古以來很多大德的開悟偈或悟道歌中也能了知。雖然二谛完全融爲一體的境界,並非分別念的對境,但我們還要宣說,這也很有必要。
以前,野翁禅師將衣缽交付給無趣禅師時說了一個偈子,這是開悟後的偈頌,也是傳法,就像密宗中的持明表示傳或補特伽羅耳傳一樣。他說:“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表面上看來全是非非非,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會認爲:這麼多的非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對在座的道友來講,相信很多人都清楚,因爲以前學《中觀四百論》時,其中也有一些相似的偈頌。當然這也可以說明,二谛融爲一體的境界很難用語言來宣說,但確實有這樣一種證悟境界。
以前,世愚禅師聽人念《證道歌》(3)至“不除妄想不求真”一句時恍然大悟。他在離開世間時,也以偈頌的方式將自己所證悟的勝義和世俗二谛圓融的境界留在了人間,偈爲:“生本不生,滅本不滅,撒手便行,一天明月。”這首偈頌描繪出了禅師所證悟的如明月般的禅宗境界,即:生本來沒有生,滅本來沒有滅,我今撒手便行,處處一天明月。雖然這些境界我們也可用語言文字來宣說,但若沒有徹底聞思中觀,恐怕裏面的甚深意義就不一定能了知。若長期對中觀或般若法門有信心,自己也認真聞思過,雖然尚未如實證悟聖者所講的境界,但自己讀誦、思維時,也會有一些了悟。
醜二、由證悟真如而得名:
本科判的意思是說:爲什麼叫如來呢?這是因爲佛陀已經證悟真如,所以才獲得了這樣的名稱。
遍知住世或涅槃,無過法性法空住,
菩薩隨證此真如,故于佛賜如來名。
無論通達萬法真如的諸佛安住在娑婆世界之類的世間當中宣說佛法,還是爲了衆生了達無常之理而在衆生前示現涅槃,諸法本體的無垢空性,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它永遠不會改變,而且誰也無法改變它;就像虛空的本體沒有未來、現在、過去之分,而常恒不變地存在著一樣。關于一切諸法的本體如如不動地存在著,無垢光尊者曾引用《大般若經》的教證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諸法,常無變易。”意思是說,佛陀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一切諸法的空性本體都沒有變易、遷變。其他經中也說:一切諸法的法性是本來而安住。…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