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課
思考題
1.請結合實際修行,並從意義和比喻兩個方面詳細闡述道之本體。
2.爲什麼真正行持滅二邊道者能攝集道果一切功德?請結合比喻說明。也談一談學完此科判後的感受。
3.請從方便和智慧兩個方面說明,在通達般若後一定會遠離歧途的道理。了知此理後,你打算怎樣將之運用在聞思修行和利益衆生的發心上?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令行滅二邊道之理。
子叁(令行滅二邊道之理)分二:一、道之本體;二、道之作用。
醜一(道之本體)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寅一、意義:
諸色及受不可見,想無所見行不見,
識心及意無所見,此名見法如來言。
因爲世間萬法沒有本體,所以無所得或無所見。比如我們所見的色法,以智慧詳細觀察時,其本體微塵許也得不到,因此色法無所見。同樣的道理,快樂、痛苦等感受也無所見,種種的想也無所見,行也無所見,識、心、意叁者也無所見。如是一切萬法無所見,就見到了諸法的本來空性,這是如來宣說的。很明顯,所謂的見性或見到空性,就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其本體一無所得。若我們通過上師的竅訣或中觀理論通達了這一點,也就初步見到了空性。
另外,頌詞中的識、心、意叁者有不同解釋方法。有些論師說:取過去的對境是心,取未來的對境爲識,取現在的對境爲意。有些論師認爲:識心意叁者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實際上是同一個本體,就像一個人有叁個名字一樣。印度的智慧論師說: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染汙意識,識指六轉識;也就是說,識心意叁者指的是八識聚。記得這叁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叁品輪回痛苦》中有詳細解釋,希望大家在方便時參閱。
其實,如來在這裏宣說的一切不可見,就是最殊勝的見。《定解寶燈論》雲:“未見殊勝見之義,見義不墮于一方。”意思是說,一無所見是最殊勝的見,而且這種見不會墮于現或空的一邊。的確,只要見到存在之法就不是真正的見。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華手經》(即《攝諸善根經》)中雲:“諸有所見,皆是邪見;無一切見,即是正見。”講得很清楚,凡是有所見全部是邪見,如果通達一無所見,就是正見。當然,這就是中觀最究竟的見解。
正因爲如此,我們才敢說: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佛陀的見解至高無上。拿兩千多年前在歐洲或西方興盛的古希臘哲學來講,它在理論上根本抉擇不了這麼深的見解;就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東方文化(除佛教文化之外),也根本沒有涉及到這樣的見解。所以無我之見,或抉擇一切萬法遠離戲論的空性見,任何一種學說也無法與之相比。當然,我們說人類曆史上佛陀的見解最偉大,並不是自贊毀他,相信有一些學識或智慧的人,通過長期觀察就能明白。
可見,只要我們依靠中觀的理論詳細分析一切萬法的本體,就能解開許許多多奧秘。而其他宗教和學說並非如此。有些雖然也算是一種文化,但完全因爲經濟、政治的目的而開始弘揚;有些則通過發放財物等手段拉攏人,以讓人們生起歡喜心,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他們的教義時,就無有任何立足之地。所以我們才說:在這個世界上佛教無與倫比!
爲什麼包括五蘊在內的萬法一無所見,就見到了萬法的本來空性呢?其實,這就像無損害的眼根沒有見到飄浮的毛發,就見到了毛發的真相一樣。因爲,對有眼翳者來講,他會見到飄浮的毛發;但對無眼翳者來講,見到飄浮的毛發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所見就是邪見,無所見就是正見。《維摩诘所說經》中,講不二法門時也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說得很清楚,遠離言說,無法表示,也無法用心識來描述,一切問答皆遠離,這就是入不二法門。所以,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要通達最究竟的中觀空性意義,否則只是看見一些相狀,那就見不到真正的本性。雖然我們在講《大幻化網》時,講淨見量前可以見到佛菩薩等種種相,但這也不是最究竟的見,因爲最究竟時必須遠離一切戲論。
其實,如來所言的這種見法,除了本經及剛才所講的《維摩诘所說經》的教證之外,諸多佛經中都講到了。如《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意思是說,如果你在知見上再立知見,那就是無明愚癡的根本,並不是最究竟的見解;如果通達一無所見、一切都遠離戲論,那就是最究竟的見解,或者說涅槃。以前虛雲老和尚開示說:在南方溫州有一位仙岩安禅師(即溫州仙岩伏虎禅寺開山祖師楞嚴遇安禅師),他讀《楞嚴經》至此偈時,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遂于此處有所悟入。後來有人說他讀錯了,但他卻說我就在這裏獲得開悟。其實這兩種斷句方法都可以解釋,關鍵看是否能有所悟入。
對許多道友,尤其是以前讀過一些世間書的道友來講,他們分別念比較重,一般的加行和簡單的阿彌陀佛修法心裏並不滿足。但也有個好處,他們會分析、觀察,所以這樣的人就要學中觀,並應以智慧再再觀察。如果按照佛陀所說那樣真正能抉擇,對他們來講就有非常大的好處。有些知識分子,自己的智慧根本沒辦法深入這樣的深法,但他們卻自以爲是地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作爲知識分子,一定要以正確、公正、理智的態度來分析,這非常重要!
實在說,既然以前具有超人智慧的無數大德和成就者都沒看出佛教的過失,那我們後人也不可能具有這個能力,因爲現在人跟過去人比較起來相差太遠。的確,現在人看得太多、學得太多,這樣心裏就特別複雜,那真正對佛教甚深道理研究的專業人士就極爲罕見。所以廣大知識分子千萬不要以傲慢心障蔽自己的慧眼,否則根本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甚至還會造誹謗罪業,從而墮入叁惡道中。所以,與其選擇聰明智慧墮入惡趣,還不如走“愚笨者”的光明大道,這方面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寅二、比喻:
有情聲稱見虛空,虛空豈見觀此義,
佛說見法亦複然,見以他喻不能诠。
有些人問:無見之見的比喻到底是什麼樣的?也即它應該可以給大家解釋,所以請您描述描述。
在世間,所有知言解義的人口裏都會這樣說,心裏面也會這樣想,即“我見到了虛空”。如果有人問:“你見到虛空沒有?”很多人都會樂觀地回答:“我已見到虛空,它是藍色的。”有些看風水的人,則根據不同地形所呈現的虛空形狀來判斷地形的好壞,比如:虛空是四方形,這個地方如何如何;虛空是圓形,這個地勢又怎麼樣……可見,很多人都認爲已經見到了虛空。但這種說法並不成立。爲什麼呢?因爲虛空的本體並不存在,那就不要說顔色、形狀了,所以虛空根本不可能見到。
《中觀莊嚴論》雲:“虛空等何識,唯名諸顯現,現多文字故,明現爲種種。”意思是說,認知如是虛空等無實法的任何識直截了當地感受是永遠不存在的事,因而唯是與名稱之行相緊密聯系的分別念的影像顯現而已,由于這所有的一切現爲多種文字的緣故,明顯是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自性法。既然如此,那虛空的本體絕對不可能有。
其實,所謂的虛空分爲莊嚴虛空和空(又作“孔”)隙虛空兩類。位于我們上方的碧藍天空通稱爲莊嚴虛空,它是陽光照射大海或須彌山反射的色彩,因此並非真正的虛空。但人們在看到以後,就認爲藍色的虛空存在。而空隙虛空則指不存在色法的空空蕩蕩的地方,但很多人都認爲這樣的虛空存在。《量理寶藏論》雲:“呈現藍色乃顯色,孔隙即未見色故,莊嚴孔隙之虛空,非爲虛空之能立。”
既然虛空的本體不存在,那我們怎能見到它呢?就像石女兒不存在,就不可能見到他的莊嚴相貌一樣。或者,就像兔角不存在,就不可能說“兔角特別尖,它已穿破我的肚子,好痛啊!快用線把傷口縫上”一樣。也即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不可能起任何作用,這一點大家應該了解。因此,說見到虛空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但很多人都說:“今天天空是藍色的,好舒服啊!”甚至歌詞亦雲:“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但有沒有虛空呢?沒有。可見,見到虛空只不過是世間人的說法而已。世間愚癡的人,把不漂亮的東西認爲是漂亮,不存在的東西認爲是存在……他們的傳統和說法根本不符合實際道理。既然他們已被無明愚癡的迷藥陶醉,那就只會胡說八道,所以千萬不能信任他們。通過以上觀察,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人們所說的見到虛空的真實意義。
同樣的道理,雖然佛陀爲了引導衆生,也在有關經典中說,通過不同方式能見到一切萬法的真如,但這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因爲世間中真正要見到,對境和有境必須存在,也即法界的本體必須存在,佛陀或菩薩的智慧也要存在,就像鏡子和大山一樣,兩種物體必須實實在在存在,否則就不可能見到。但實際上,見到真如並不是這樣。以前法王常講:意科喇嘛有一位弟子跟上師說:我今天見到了本性。上師問:見到本性是什麼樣的?弟子說:明明亮亮,特別好看。其實,真如的本體並不一定特別好看,也不一定特別難看,因爲它以語言無法描述,超離一切分別、思維。
同樣,雖然禅宗口口聲聲說明心見性,但所見的本性也超離一切相。記得《六祖壇經》裏面有智常禅師的公案:智常禅師幼年出家,非常好學,特別希求明心見性。就像我們…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