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四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者不會有。

  寅二(遠離歧途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于佛菩薩有堅信,意樂行持勝般若,

  

盡越聲聞獨覺地,速得無遮佛菩提。

  本頌講,在懂得般若空性後,可以遠離一切違緣或歧途。也就是說,任何一位行持大乘道的修行人,剛開始的時候對叁世諸佛菩薩有歡喜心和欲樂信,逐漸逐漸也産生了不退轉的堅定信心,當然這是從方便方面來講的。由于他了知獲得佛果的唯一途徑是般若波羅蜜多,進而對般若波羅蜜多産生了特別大的希求心,並以加行精進修行,當然這是從智慧方面來講的。也即他既具足信心的方便,又具足無我般若空性的智慧,充分實現了智慧和方便的雙運。因爲這兩者是大乘道中不可或缺的成佛正因,這樣的行者就能超越希求自我寂滅的聲聞乘和獨覺乘二地的歧途,並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無有遮障的佛菩提。

  在這裏大家皆應了知,雖然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對叁寶和般若法門有虔誠的信心,但若沒有以智慧來攝持,就很容易退轉。有些道友在剛見上師、佛像時,信心特別大,兩眼熱淚盈眶,一直五體投地磕長頭,頭在地板上碰得梆梆梆的響。我看見一個人一直用頭頂著上師的膝蓋,雖然上師勸他退下去,但他一直不退,口中不停地說:您就是佛、您就是佛……雖然有這樣的信心,但若沒有般若智慧攝持,過一段時間可能連問訊也不願意做。如果有真正的智慧,當然智慧分兩種:一是抉擇空性的智慧,一是抉擇善惡取舍的智慧,那信心就不會退失。

  在世間,很多高僧大德對上師叁寶的信心非常讓人羨慕。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六七十歲時,每當提起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師就眼淚直流。頂果欽則仁波切也是這樣,一提起上師的豐功偉績,或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爲衆生做的廣大布施等,就會顯現生起無比的信心。所以大家皆應對上師叁寶生起信心,而信心一旦被空性智慧攝持,就成爲真正解脫之因。《維摩诘所說經》中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意思是說,般若空性智慧是菩薩的母親,信心、菩提心等方便是菩薩的父親,所有叁世諸佛沒有一個不由此而生。

  可見,在因地時對佛陀生起信心很重要。因爲,若沒有信心,即使智慧很不錯,也根本不會去希求,就像現在世間的博士生等知識分子一樣。雖然他們的智慧很不錯,完全可以通達很多道理,但因對佛教或善法沒有信心,甚至有人還持邪見,那就不可能踏入真正的解脫道。因此,大家對聞思修行乃至發心利益衆生,一定要有興趣或信心。若有信心和歡喜心,就會善始善終;如果沒有,就不一定能圓滿。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在聞思修行乃至做任何一件利益衆生的事情時,一定要有快樂的心,這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學般若法很開心,從他們的態度上也看得出來,因爲每次來聽課時都歡喜若狂,在路上一直笑眯眯的。若有人問:“你到哪裏去?”他會很開心、很自豪地回答:“我去聽般若!”如果特別痛苦、愁眉苦臉,那效果也不會好。《論語》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發心也是同樣,雖然有些人特別懂,但還不如有興趣,因爲有興趣就不會覺得枯燥。如果進而將發心當作生活的樂趣,那就會幹得更有力氣。有些發心人白天、晚上一直在很快樂地發心,他們覺得一生中能做這樣的事情很有意義,這非常好!我那天看到菩提學會中的一位學員,別人說他天天都在特別累地搬東西,但他覺得這是快樂的事情、一點都不累。若能如此,那就很有功德,也會很有效益。我看到另外一位發心人員,他的工作一點都不累,但即使上班一個小時也會唉聲歎氣,覺得特別痛苦。所以我希望發心人員,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信心,這樣才會有希求心,否則做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

  于我個人而言,首先我會謹慎取舍,一旦決定,比如做慈善、講經說法,我就會把它們看作是快樂的事,根本不會當作是壓力或痛苦。雖然有時候身體很痛,但我也會把它轉爲快樂。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因爲人心的力量特別強大。所以發心人員千萬不要有壓力,如果心裏背著很重的壓力,一直在特別不願意的心態下去做,那就會度日如年、特別痛苦。可能有些人還會這樣想:我什麼時候才能“翻身農奴得解放”?其實這根本沒有必要,因爲即生中擁有弘法利生和聞思修行的機會非常難得,所以大家一定要樂在其中,這樣就能獲得廣大的利益。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另譯《般若贊》雲:“佛陀辟支佛,聲聞定依母,唯您解脫道,如是余定無。”

  (2)學院裏面小孩上學的地方。

  (3)如《大密方便經》雲:“證一地後,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亦雲:“已得法忍所造菩薩,一念之頃七日成佛。”

  《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亦雲:“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其本願得無生忍,

  七日之後,便能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

  (4)如《月燈叁昧經》雲:“五衆之性相,即一切法相,佛說如是相,其相不可得。

  如虛空無物,諸法亦如是,前後及現在,叁際如實觀。言說如虛空,空中無取故,

  如是法體性,無取如虛空。演說如是法,曾無有所說,于法無所見,是乃不思議。

  此法無自性,法體不可得,會佛菩提者,定滅之境界。”

  “謂行佛法智慧者,住于堅固菩提心,與諸衆生爲善友。是人無複諸暗冥,顯示勝妙菩提道,

  離語言道無所欲,諸法寂滅如虛空。其有能知如是業,成就無量勝辯才,演說百千修多羅,

  能示彼法微細義。智者恒成無礙慧,能知微細法體性,常善知彼衆生信,學習一切語言音,

  爲人顯示因果理,能獲如上勝妙事,具持力能無減少。”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四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