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里有些道友求大圆满和禅宗的开悟一样,其他法都不想修,其他书也不想看,天天都说一定要见到心的本性,或一定要明心见性。后来他到洪州白峰山亲近大通禅师,当时禅师法务繁忙,一直没有给他讲直指法。三个月后,因他求法心切,一天晚上独入丈室,要求禅师给他讲一个明心见性的法要。禅师问:你见到虚空没有?他说:见到虚空。禅师继续问:你所见虚空的相貌是什么样的?他说:虚空无形,有何相貌。禅师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但他并未得到利益,于是便往曹溪参礼六祖。
六祖问了整个经过后说:大通禅师给你做的开示,也有相的执著。于是六祖为他做了无所见的直指:“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当下他就获得了开悟。可见,如果我们认为无有的本性存在,并一直这样修持,也不可能得到解脱。
大家也知道,以前莲花生大士为诸多持明传承上师直指时,就是用手指直指虚空,并让弟子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很多人当下就获得了开悟。很多大圆满传承上师,包括上师如意宝的上师堪布衮波,他们经常说:大圆满的本性犹如虚空,若心的本性通达为虚空那样,就算已经悟道或者开悟。通过这样的指示,很多人都见到了心的本性。但我们一定要了知,就像有些上师所讲那样:虚空只不过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心的本体并不能完全以虚空来代替。《六中阴引导文·直指觉性自解脱》中说:“诠表法性虽立虚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明觉空性心性知一切,虚空无觉空性无情法,故心本义虚空无法诠。”诸如此类的意义,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很多密法教言中都有。所以,每个人皆应深入了解上师的窍诀。
在学般若的过程中大家就要了知,在很多显宗、密宗的窍诀里面,虚空是对心性最好的一种直指方法。特别是密宗,很多修法都依靠虚空来了解,比如一些观任运自成的明点修法,以及无垢光尊者的三层虚空教言,通过这样的窍诀,很多人都通达了心如虚空般的觉性。
这个偈颂,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经常引用在中观和大圆满的教言中,可见非常重要!记得我刚来学院时,最开始背的一部分教证中就有这个教证。因为传承上师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再加上自己觉得它特别好,所以就背得比较熟。当时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秋天,我住在别人的木房中。可能是心比较专注的原因,后来遇到这个教证,当时背教证的景象就浮现在眼前。
丑二(道之作用)分二:一、摄集道果一切功德;二、远离歧途之理。
寅一(摄集道果一切功德)分二: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
卯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
谁如是见见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声闻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不见任何所缘相,那他就依靠智慧眼见到了一切万法无所可见的本体。前面已经讲了,诸法的本体没有什么可见的,就像见到虚空一样。若谁依靠般若的窍诀或上师的指点,已经通达了万法无所见的般若境界,那弘法利生等一切有意义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展开。就像世间的国王,虽然他舒舒服服地住在皇宫里,但以他的感召力,或者说依靠他的威力和发心力,诸位大臣日日夜夜都会行持他的事业,最终国王的事业铺天盖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已经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么佛菩萨的功德和所行的事业,以及声闻的事业和功德法,皆可自然而然得到。为什么呢?其实这就像火燃起来时,火光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样;如果拥有无我空性的功德,其他功德就会出现。
对现在这个社会来讲,确实需要悟道者或开悟者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殊胜的佛法就会被众人的分别念所染污。为什么布玛莫札允诺:虽然我的本体安住在五台山,但每隔一百年就会出现一个化身来藏地弘扬佛法,其原因无垢光尊者在传记中说:以后佛法会被众多人的分别寻思所染污,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开悟的人来进行弘扬,佛法就没办法真正弘扬起来。以前汉地、藏地有很多大彻大悟者,当他们出现在人群中时,所有人对其言行举止都不得不佩服,就是高僧大德也对其非常尊重,就像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这种境界而我们没有,并且这种悟性比财产、地位等都重要得多。所以,在末法时代出现悟性比较高的出家人和居士非常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修行人拼命追求名声,有些拼命追求财富,有些虽然很想将弘法利生的事业展开,但若内心没有开悟或具有相应的功德,怎么样操作也很困难。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力气也用完了,旁边发心人员的力气也用完了,那时就会像干涸的水泉一样,全部都会枯竭。而一旦拥有般若空性的证悟,各种威力自然而然就会聚集。所以,开悟者不管到哪里,事业都会圆满、兴盛。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出世间的功德全部依靠般若而得到。龙猛菩萨在《赞慧度》中说(1):“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意思是说,所有诸佛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他们的解脱唯依般若波罗蜜多,除此之外决定无有其他途径。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很多开悟的高僧大德具有极大威望和力量的原因就是证悟了空性。只要翻开历史,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他们的威力不可思议,比如:弘法事业无比广大,眷属众多,言教流芳百世,等等。而这些的来源就是般若空性。如果没有般若,可能依靠政治的力量或暴力的途径也能震慑很多人,但这不可能绵长、悠久。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般若空性的威力不可思议。
我看到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在9岁时,他分别读了《般若二万颂》和《般若八千颂》一百遍,并完全通达了其中的词义。非常了不起!现在9岁的孩子,不要说读一百遍《般若二万颂》和《般若八千颂》,连《弟子规》读一百遍的也很少,甚至很多都不读。所以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特别讨厌,天天只会叽叽咕咕地叫,有意义的事情一点都不做,很让人生厌烦心。所以,想起无垢光尊者,我就想骂文殊小学(2)的人。
卯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
如王不往城国邑,居自宫摄诸财物,
菩萨法性无所去,摄集佛地诸功德。
一般来讲,古代是这样的:国王不能离开宝座或皇宫。因为,如果去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就会不恭敬、不尊重。《君规教言论》云:“君主当住自室中,如同隐蔽之宝珠,诚如世间俗话说:国王不应离自座。深居简出皆恭敬,多被见闻同凡人,君主私事及国事,切莫让人熟知也。”当然,在地震、海啸等灾难出现时,国王还是要出去看一看。同样,一些大的上师、法王也最好安住在自己的“王宫”里,如果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逐渐逐渐人们就会不尊重。
本颂以比喻说明:比如,虽然国王不用去各个大城市或国家的其余城邑做种种事业,而只居住在皇宫中,但因他的福德力感召,或者他的威力所致,各个地方该交的赋税全部都会交上来,自然他的财产就会如云而聚。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他对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已经通达,完全了解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对于万法实相,显宗常讲远离一切戏论,密宗常讲觉空双运或明空双运),也即豁然大悟,那他只需居住在一个地方如是安住,根本不用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师、后天去发心,但依靠法尔的威力,自然就会摄集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
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今天在这位上师那里求一个窍诀,但修几天就修不动了,于是以欺骗的方式甚至招呼也不打一个就离开上师,然后又跑到另一位上师那里去求另一个窍诀,但修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任何感应,于是又开始离开……短暂的人生换了无数的上师和窍诀,结果一无所成。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如果一个人依靠一位上师的窍诀,完全已经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那他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如须弥山一样安住,于此同时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就会聚集。
对真正见性者来讲,获得其他功德非常容易!《般若经》等佛经中说(3):如果已经见道的菩萨想成佛,那他在七日当中就可以成佛。因此大家一定要坚信,就像国王不离皇宫,所有财富自然聚集一样,真正通达般若空性或心性的人,并不需要依止外在形象上的法,佛地的功德自然就会获得。
现在很多道友,因为自己心里没有空性的定解或证悟,经常对窍诀不满,整天跑来跑去,换了一个法又换一个法,最终也一无所得。所以大家皆应认识般若空性的道理,而要认识必须依赖对中观的闻思。很多上师的窍诀都讲:如果以自己的智慧观察一切万法,最后真正抉择出了一无所见,此时也可算见到了诸法的本性。
平时我们常讲见自本性,其实真正心的本来面目——真如,用语言来说根本没办法,因为语言毕竟是戏论法。《三摩地王经》(即《月灯三昧经》)里也说(4):一切万法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无法以语言来描述,谁见到了像虚空那样的微妙法,这就是最殊胜的见,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辩才。所以,真正见到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上师或道友,很多世俗知识都会通达,因为在空性的妙力中这完全可以显现,或者说以见空性的威力,这样的智慧一定可以爆发出来,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证悟的境界越来越高,人却越来越愚笨,那就不合理。有些人常说自己已经开悟了,但开悟后什么都不懂,不要说其他法义,连洗衣服的洗衣机怎么用都不知道,可能这样的开悟…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