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
思考题
1.请以沉水之喻说明远离歧途之理,也谈一谈你在学完大兴和尚公案后的体会。
2.请以新罐之喻说明信心和智慧的重要性,在入佛法之门信心很重要这个问提上,请用佛教公案与生活实例详细阐述。
3.在学完“以造船之比喻说明”这一科判后,相信很多人都想现证本有的心性光明,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现证它?请以理事、喻义结合的方式具体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紧接着讲《般若摄颂》,其中讲“道之作用”中的“远离歧途之理”,这分略说和广说两部分,略说主要讲述依靠信心和智慧才能趋入真正的佛地,这已宣讲完毕,下面讲广说。
卯二(广说)分四: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二、以新罐之比喻说明;三、以造船之比喻说明;四、以老者之比喻说明。
辰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巳一、比喻:
犹入海者船破毁,何人未持尸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这里用很形象的比喻说明,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失去信心和智慧,如果失去,获得解脱就相当困难。
比喻是这样的:比如说,在世间中有些商人或富人入于大海取宝(按照古代的传统会有这样的事情),若在海中遇到冰山、鲸鱼或大的风浪等违缘,致使船只毁坏,此时何人若未抓住尸体、草堆或木头等,那他必定会葬身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不可能安全、顺利地到达彼岸。相反,若在此时有人能抓住木材等物品,依靠它就能逐渐到达岸边。
前一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的弟弟巴楚开车为学校运衣服等物品,在行进的过程中方向盘突然失控,最后掉入尼柯河中。当时河水涨得特别大,他沉下去后一翻身就漂到水面上,刚开始并未抓到任何东西,后来因车上载的物品分散开来,他便抓住了一些衣服、被盖等物品。就这样,他便在翻滚的河中一直拉着那些东西随之漂流,大概漂了一公里左右才逐渐到达岸边。当时过路的人只看见水面上漂来一个东西,但也不知是人还是物。到岸边时刚好有一棵树,他便抓住树枝摆脱了危险。上岸后,他一直在那儿躺了很长时间,可能当时他既累又高兴。虽然那些看见的人认为他恐怕不行了,但结果也没有任何事,不过这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
可能在座的很多道友都非常熟悉《泰坦尼克号》,这是1997年首播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共花费两亿多美金才拍摄成功。该电影记载了这样一则真实故事:在1912年,英国制造了一艘特别高档、豪华的船只——泰坦尼克号,当时人们给予了很高评价,称之为“梦幻之船”或“永不沉没的船”。但后来在从英国到美国的航程中,在大西洋里遇到冰山,一夜之间致使1503人葬身海底。这部电影就以这一和平时代最大的海难为题材改编,据说拍得相当成功。我倒没有看过,但听说过。以前我在外面看病时,身边有一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出家人,他很喜欢讲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一讲起来时好像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一样,表情非常丰富,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主要的演员以及导演等,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以上事例说明,人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处,就会死在水中。当然,在这个时候要找到可靠之物也不容易。另外,在佛经中也有在船只毁坏时抓住木板等可靠之物,漂到其他岛屿中生存下来的故事或公案,大家可以参阅。但不管怎么样,这里的比喻是说:人在水中遇难时,如果没有依靠处,就不会有希望。
巳二、意义:
如是具信得净心,不随般若非证觉,
生老死忧波涛汹,轮回海中恒流转。
若以殊胜慧摄持,通法自性说胜义,
方便功德以慧摄,速证最妙佛菩提。
与前面所讲的比喻相同,具有追求圆满菩提的信心,和已获得希求圆满正等觉的欢喜心或清净心的某位行者,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信心来随行成为解脱或菩提之道的般若波罗蜜多,就不会获得善逝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样一来,他必将永远沉溺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生老死病和忧伤哀号的轮回苦海中,也即始终会接连不断、没头没尾地流转,而不能得到解脱。若能以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就很容易了达万法的本体是无我空性的道理,同时自己所领悟到的境界也可给有缘弟众宣讲。所以,只要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能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无缘智慧摄持,这种智悲双运的行者,在很快的时间中必定会获得佛菩提的殊胜果位。
但大家首先要了解信心的重要性。《宝性论》云:“自然之胜义,依信而证悟。”意思是说,胜义谛依靠信心可通达,或者说通过信心可以证悟法性。如果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趋入,所以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通达万法为空性的般若更重要。《般若五百颂》云:“寻尽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意思是说,真正获得智慧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寻找,任何法皆得不到,或者说在心或智慧前没有任何实有的法;因为已经通达法性本来面目的缘故,这样的具有智慧者获得菩提就不再遥远。因此,在信心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达诸法的空性智慧;若光有信心、没有智慧,可能就是世间人所说的迷信。
若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即使行为疯疯癫癫,最终人们也会了解其甚深密意。以前九华山有一位大兴和尚,大家都知道,他获得了肉身不坏的成就。刚出家时他非常苦行,每天都干一些挑水、担粮等苦力活,因为很多年都是如此,人们都说他是苦行僧,后来他也一直坚持苦行。他有一种不共的行为,经常爱说“空、空、空”,或者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可能这是在提醒大家,应将一切空掉,或者说应做好人不应做坏人,否则果报将自受。有时他的行为颠颠倒倒,人们很难理解。包括吃饭,如果别人给他酒肉,只要没有人提醒是酒是肉,他就会若无其事地吃喝,一旦别人提醒,就会马上停止。后来他一直念阿弥陀佛。到91岁那年(即1985年),他说:“我是百岁老人(又说为“圣人”),不愿火化。”意思是,我的肉身留于世间对众生有利。不久便在安然念佛中示现圆寂。后来通过三年多时间坐缸,其肉身丝毫不坏,现保存于九华山大兴和尚肉身塔中。总之,他的一生有很多成就妙相,但后来人们才知道。
其实,对于般若空性,哪怕我们口头上经常说:一切都是空性的,或一切都是做梦一样,若有这样的境界,也算是一种实修。记得无畏盔甲的传记中,引用宗喀巴大师的教言说:虚空般的入定境界和如幻般的出定境界,这两个空性谁能双运,谁就是殊胜的修行人。也即入定时要安住于虚空一样的空性中,出定时要入于幻化般的境界,这两个空性得以双运的人,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虽然有些能在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入定,有些不能,但在眼前显现的各种现象,我们皆可观为如梦如幻。也即可以通过中观推理,或其他观察方法了知这些绝对是梦幻泡影,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实质。若能在这样的境界中长期熏习或串习,最终你对世间的名闻利养乃至整个世间八法,绝对不会像世间人那样有兴趣,那时也会对上师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了悟空性就不再困难。
另外,大家也应看一些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因为这能让我们的心有很大转变。实在说,我对现在很多人的生平介绍,包括有些出家人的简介并没太大的兴趣。因为很多都是今天在这里跟领导会晤,明天在那里开会,后天在什么地方搞一个建设。当然这也许是善事,但比较起来,前辈高僧大德依靠自己的信心和苦修,来挖掘甚深智慧波罗蜜多的故事更精彩。大家都清楚,在汉传佛教的《唐高僧传》(即《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等史料中,很多修行者在这方面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故事。在藏传佛教的宁玛巴、噶举派等各大教派中,也有许多上师依靠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完全舍弃世间种种分别念,而直接趋入涅槃的境界,其故事也精彩绝伦。而我们只要用心体会他们一生成就的经历,自己的命运就会轻而易举得到改变。
辰二、以新罐之比喻说明:
如人新罐盛装水,知不牢固故速毁,
窑烧瓶中盛装水,途无坏惧安返家。
如是菩萨信虽足,然失智慧疾退堕,
若信心以慧摄持,越二地获大菩提。
首先讲比喻:如果有人向没有入窑焙烧过的新土罐里加水(大家都清楚,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是将泥土做的坯形放在窑中烧制而成),水肯定不会留存下来,甚至罐子也会毁坏。其原因,它并没有放在火里进行化学反应而成为坚硬的东西。就像我们打水泥路时,有些出家人因为不懂马上踩在上面,结果效果也不太好。可见,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形成和稳固的过程。所以,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很有信心,但也不能给他传最深的法,因为还不一定成熟。有些道友今天到学院,明天就说:“您可不可以给我灌个顶,或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最深、最妙、最高、最棒的法,我想马上成佛。”其实,没在一段时间中经过加行的磨炼,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颂词说:没有牢固的原因,很快就会毁坏。
如果将土罐放在窑中经过长期炼制或焙烧,那不管是装水还是装其他…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