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六课

  

思考题

  1.请以老者之比喻阐述信心与智慧两者在闻思修行的菩提道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道理。

  2.依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依止善知识不合理?我们应怎样依止善知识?

  3.善知识应如何宣说教授,这有何必要?你打算怎样行持?(请从落实善知识的教授与本课所讲的应如何宣说教授两方面来回答。)

  4.请以本经和《华严经》中所讲的比喻,反复思维上师的恩德与功德,并以妙音或妙笔等方式来赞叹真正的善知识。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讲第四个科判,即以老者的比喻说明智慧和信心不可缺少。

  辰四、以老者之比喻说明:

  

一百廿岁老苦人,虽立独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无跌倒怖顺利行。

  

如是菩萨智力微,彼已趋入复退失,

  

以胜方便慧摄持,不退证得佛菩提。

  这里也以比喻说明智慧和信心非常重要。比喻是怎么讲的呢?比如说,世间当中有人的寿命已经达到120岁高龄,一般来讲人老之后身心会非常衰弱、痛苦,那这样的老人从自己卧室的坐垫上站起来可能会有能力,但真的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行动,或者要到别的地方去,恐怕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左右两边有身强力壮的人扶着他,就能顺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在世间确实有很多高龄人,像虚云老和尚等佛教中的高僧大德都活到了这样的年龄。以前青华寺的老方丈活了142岁,据说他在140岁时才开始学英语,后来简单的对话基本上已经学会。但我们这里个别道友才五六十岁,就说我老了、现在不行了、不能闻思佛法了,其实根本不能这么说,因为人精神或意志的力量非常大。他当时受到新闻记者采访,问他活到这么高的年龄有何秘诀?他说有两个原因:一是禁止贪欲,二是禁止懒惰。可见,断除贪欲和懒惰,身心就会很健康。二十世纪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叫李清云,他活了256岁,即康熙16年(即1677年)出生,民国22年(即1933年)逝世,当时他在世界上是最长寿的人。等等,有许多老寿星。

  但一般来讲,人活的时间长了以后,身体就会极其虚弱,所以要完全生活自理,恐怕也不行。而要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也要依靠旁人的搀扶,否则就摆脱不了途中跌倒的恐怖。同样,任何一位希求佛果的菩萨,如果他的智慧力量极其薄弱,虽然他已趋入菩提妙道,也很容易从大乘道中退失。特别是有些初学者,信心和智慧一点都没有,这就很危险。有些人虽然很虔诚,把上师看作佛,自己也觉得佛法非常难得;可是若没有智慧,过一段时间出现其他外缘就很容易退失。有些人虽然很有智慧,像一些大学生、博士生等知识分子,他们对佛理可以说无所不通,但因没有信心,在佛道中也很容易退失。所以我认为,信心和智慧就像鸟的双翼一样不可缺少。

  清凉国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可见,如果只有信心,没有解开一切万法真理的智慧,那这样的信心只能称为迷信,也只会增长无明。现在有些人对佛教的道理一点都不懂,只不过表面上比较虔诚罢了,这只会增长无明。有些人智慧很不错,但没有一点信心,这很容易增长邪见。大家知道,现在有些谤佛、谤法的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说得相当可怕,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有一点相似的智慧,而没有真正信心的缘故。所以信心和智慧不可或缺。

  如果以对三宝、因果、佛道生起不退转信心等殊胜方便,和与一切名言真理不相违背的名言智慧,以及以净见量所见的胜义和对显现空性进行分别所得出来的通达空性的智慧摄持,就不会从正道中退失,而会无有困难地获得佛菩萨的果位。

  当然,有时候智慧和信心会同时产生,但一般来讲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一样:“信心清净,即(也作“则”)生实相。”即先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然后再生起证悟的见解。可见只要信心清净,也即有特别甚深的信心,依此就能逐渐通达一切万法,从而生起证悟实相的智慧。《华严经》云:“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可见,信心的宝藏是通达空性的解脱之门,这方面希望道友反反复复观察自己。但光对佛教表面上有信心还不足,这很容易退转,因为没有智慧作为助缘。而有一点相似的智慧,没有信心,就像现在一些世间学者那样,这也没有意义。所以智慧和信心双全很重要。

  《无量寿经》云:“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意思是说,人身难以得到,佛也难以值遇,而以信心和智慧来听闻佛法,这是难中之难,可以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在大乘善知识前,凭借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好好闻思修行,那他就非常有福报。因此,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认识到,闻法的欢喜或快乐之心很难得。但有些人认为:这倒没有什么,我上学时在老师前也听过,就像这样学佛后在其他法师前听一两堂课也很平常。千万不要这么想,因为闻思修行佛法跟学习世间知识,从价值、意义等方面来讲完全不相同。

  我经常想,在世间读高等学校,三年就要花很多钱,尤其是到美、法等国留学,可能花上百万的也有。而读佛学院或听上师讲课,根本不用花这么多钱。但从价值和意义来分析时,却有非常大的差别。想必大家都了知,大乘佛法对生生世世命运的改变起什么样的作用。

  但在学佛时也不能盲目求法,而应着重于打开智慧,所以首先应了知所求法的内含,但这必须长期闻思修行,这样一来我们的身心就会逐渐得到改变。的确,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无明习气非常深厚,短短一两天的学习或一次演讲、几次讲座,根本不可能完全断除相续中的所有烦恼,所以一定要长期下功夫。我认识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他们多年以来对闻法一直未曾间断,无论到哪里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每天都未间断过修学佛法。其实人有这样的毅力,相续中的烦恼就会减少,逐渐也会变成一个好修行人。

  于我个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可以说看透了,所以在有生之年,剩下的时间很想好好用在修行方面。对自己来讲,唯一有意义的就是修行,我始终这样认为。当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很想帮助众生。除此之外,在短暂的人生当中,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目标。也即除了在好好闻思修行的基础上帮助众生之外,其余一切都意义不大。当然,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肯定要面对很多事情,比如吃饭、睡觉、穿衣服等,但这些都不会是我希求的最大目标。

  虽然我不好意思说或没资格要求,大家以后应跟我一起这样修学,但我非常希望,佛法不要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讲得漂亮,而应在实际中从内心深处对佛法的见解有所认识,也即在短暂的人生中还是要做一些修持,否则想改变心灵也有一定的困难。虽然自己以前在将近二十年中听闻了很多佛法,同时也做了一些研究、探讨、探索,但现在就要离开人间的话,我觉得真正的实修是最有用的,当然以前缘佛法所作的一切在相续中肯定有很大功德。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这么好的佛法时,多多少少都要修行,而修的内容:首先以信心和智慧入于真正的佛教,然后再进一步获得大的境界。

  壬五(宣说加行之缘善知识)分二:一、宣说所依上师;二、宣说依者(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一(宣说所依上师)分二:一、需依具相善知识之理;二、善知识宣讲教授之理。

  子一(需依具相善知识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丑一、真实宣说:

  

住初学位之菩萨,胜意乐入大菩提,

  

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

  这里讲什么样的弟子依止什么样的上师。

  所谓“住初学位之菩萨”,指刚发菩提心、刚趋入大乘佛法的初学者。他们怀着利益众生和希求菩提的殊胜意乐,追求并趋入最殊胜、最美妙、最高贵的菩提道果。对这样的贤善弟子来讲,一定要以身口意最大的恭敬,依止具有善妙见行且能宣说大乘佛法密意的诸位智者上师。因为这样的善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生世世,而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解脱根本不可能。所以一切经典和论典,包括续部和上师的窍诀中一再强调:首先要依止一位贤善的上师。若能如法依止,这就是成就的最大因缘。

  现在有些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也说:“弟子依止上师不合理,没有必要如此恭敬,因为现在讲公平,所以论典所讲那样的恭敬不合理。”有些人还说:“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的做法太过分,玛尔巴罗扎是没有悲心的人,他把弟子折磨得太厉害了。”对诸如此类非常可笑的语言,以简单的世间比喻就可遮破: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依止老师,就不可能学到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如果老师打弟子,或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惩罚弟子,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会不会说这位老师非常愚笨、这种做法不合理呢?就像这样,在佛教中弟子依止上师也很有必要,而且上师以各种方法来调化弟子,也不能说不合理。

  另外,依止善知识并非藏传佛教唯一的特点,因为佛经也这样讲。如《华严经》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讲得很清楚,并没说其他的,只是令善知识欢喜,就能获得佛菩萨的果位。如果这样的经典都不承认,那所谓的法师或佛教徒就非常可怜。

  当然,我们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就是因为依止善知识有很大功德。《般若…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