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中也说:“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对于发大心的菩萨来讲,如果有善知识的垂念、加持,相续中就可以迅速获得证悟的智慧。密宗也讲:如果上师始终垂念、加持,证悟就很容易。另外,依靠善知识能使自己见到一切诸佛,相续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妙心。《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此教证可以看出,如果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识,对整个身心就会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对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一定要依止善知识。
但现在邪说、邪见非常可怕,包括佛教徒里面,很多愚蠢的人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蒙蔽。对于这样的说法大家最好听都不要听,那就更不要说去相信了,因为他们连佛的语言都不能成其为理由。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关于善知识的法相,《经庄严论》中有宣说(1),大家可以参阅;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即《摄功德宝经释》)中说:上师的见行要善妙,还要能宣说大乘佛法。但现在有些人说:“这位法师好像是凡夫人,我不想依止。”若是这样,那佛经里面就应该要求: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传法,但佛经并没这么讲,所以凡夫人也可传法或依止。拿世间比喻来讲,如果小学老师必须具有博士生导师的水平,除此之外都没资格的话,那谁也不会认同,因为这根本没有必要。其实,作为小学老师,中学或师范水平就可以,并不需要博士生导师。所以,大家对传法上师也不要要求太高了。但上师的见解和行为一定要如法,还要通达大乘佛法。若有这样的善知识,就要按要求来依止。《入行论》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意思是说,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远离善巧或精通大乘教义,及菩萨律仪清净(即菩萨戒清净)的珍贵善知识,也即要永远依止。
很明显这里并没有要求:获得一地菩萨果位者——具有断除一切见惑、一刹那间度化一百个众生等功德的人,才可作为善知识。所以,作为凡夫人,对法师的要求也不要特别高。在学院中,有时候我们觉得某某法师各方面的因缘都具足,但有人却不想在他面前听法。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位法师好像是凡夫人,凡夫人依止凡夫人有什么用?”但凡夫人中,有些当老师、有些当学生,依靠这个因缘也可以增长智慧,当然这也是我们要求大家在班里好好听课的原因。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
丑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
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
有些人问:入了大乘佛法后,为什么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因为大乘佛法中,基道果的功德所包括的智慧、悲心、菩提心等的来源就是善知识。所以若没有善知识,很多人虽然有一定的智慧,但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殊胜的功德,因为没有上师窍诀的缘故,就像以前阿底峡尊者对罗扎瓦(即译师)仁亲桑波所说那样(2)。而依靠善知识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等智慧与方便所摄的法门,我们才有成就的机会。不仅是我们,自古以来所有成就的佛陀和菩萨,刚开始的时候都要依靠善知识。因为,要获得如大海般的无量无边佛法功德,必须依靠善知识,这是具殊胜功德的大慈大悲佛陀的金刚语。正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大家对佛的教言就要坚信不疑。
《华严经》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意思是,如果修行善知识的言教,诸佛世尊都会欢喜;如果随顺善知识的教言,则能获得一切智的佛位。可见,一切佛的果位完全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而来。《大圆满前行》中也说:“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记得《广论》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仲敦巴尊者问阿底峡尊者:我们藏地修行佛法的人特别多,但成就功德的人非常少,这是什么原因?阿底峡尊者说:大乘所有功德皆依赖于善知识,你们藏地很多修行人把上师当作庸俗凡夫,这怎能得到真实出世间的功德?从这个教言也可看出,应该对上师有特别大的恭敬心,而且还要经常依教奉行,若能如此,自相续的功德就很容易开发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仅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自作主张,那也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
这个颂词被广泛引用在很多窍诀书中,当然这无疑是在反复提醒我们:这是佛陀说的,并不是世间人说的。如果是世间人说的,那就要观察他说的到底是否正确?而佛陀说所有功德的来源就是善知识,我们就要好好依止善知识。但现在有些人说:“我不用依止善知识,佛教的道理完全可以自学,自己看看书就行。”当然你看书也可以,但没有窍诀,恐怕也很困难。拿在座的知识分子和学一般世间技术的人来讲,有没有不依靠老师而自我成就的呢?恐怕很少。所以依止出世间的善知识很重要。
《摄功德宝经释》中说:佛教中有关道次第的修行、思维和听闻,前前依靠后后而生(即通过思维才可以产生修证,而思维也依靠听闻才能得到);但听闻没有善知识能不能获得呢?绝不可能。因此,有关经典和论典一直赞叹善知识,并要求我们如法依止的原因就在这里。
在依师的方法上,如果上师是大成就者,他有超越的加持和功德,而弟子的信心也非常大,那就可以天天承事上师,比如经常为上师修房子、提水、做饭等,就像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那样。依靠这样的缘起,相续中也可顿然开悟。如果上师也是一般的,就像刚才所讲的一样,只是精通大乘佛法和清净律仪,并没有超群的功德,弟子也没有像米拉日巴那样的信心,那我觉得这样做就不是很重要,而应在佛法上进行交流,即上师为弟子讲述世俗和胜义的妙法,弟子除了获得一些有形的加持品之外,还要获得无形的智慧、信心和悲心,这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上师认为自己跟玛尔巴罗扎没有什么差别,弟子也认为自己跟米拉日巴一样,而且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很多年。当然我也非常随喜,但一般来讲,上师要为弟子传讲佛法,弟子在闻思后还要实地修持,到一定的时候,相续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佛菩萨的加持,在那个时候没有依止上师也完全可以自利利他。因为,自相续真的有一定境界时,绝不可能自己享用,而会传授给下一代。的确,若周围有许多没有品尝到佛教甘露妙味的可怜者,他们就会不忍心自己一直安住,而会将佛法的火炬传递下去,因为唯依佛法,众生才有被救护的机会,这样佛教也成了真正驱除黑暗的明灯。
子二(善知识宣讲教授之理)分二:一、如何宣说教授;二、如是宣说之赞叹。
丑一、如何宣说教授:
可能有些人会想:光讲要依止上师,但依止了以后,上师到底要讲什么法,以及这样讲是否合理,不知佛陀有没有宣说?有宣说。所以“传法是上师的事情,跟我无所谓”的说法并不合理。而光是师徒互相承诺:“从今天开始你是我的弟子,我是你的上师。今天是2009年10月1日,一定要把日子记好。”“好,今天日子好,我把它记下来!”除此之外什么事情都没有也不行。作为上师,一定要将真正的法传给弟子;作为弟子,也要从上师那里获得佛法,这非常重要!所以这里进一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上师到底要传什么法,以及这样传了以后是否值得赞叹。首先讲上师所讲法的内容,颂词是这样的:
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执蕴见取,初学者前示此理。
作为大乘上师,对弟子肯定要关心,也即会传授佛法。但传授的内容千万不能脱离智慧和方便,以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胜义谛的法和世俗谛的法都要传。
但首先应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等世俗法,而不应讲空性。不然剃完头后就说:你坐在这里,我教你观空性——一切都不要执著,更不要执著我。那他就会生邪见:明明你刚给我剃完头,怎么你也不执著、我也不执著、头发也不执著、光头也不执著?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讲空性。而应说:出家功德很大,我很随喜,或者说我们这样做有很大功德,等等。以前有一位成康大师,他说: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有一个偈颂,比如能背佛教经论中的一四句偈,那他就是皈依的对境;所以可多讲功德。
但最主要的,弟子必须了解怎样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以六波罗蜜多的本体、分类、功德、修法等内容要一字不漏地传。而且上师还应告诉弟子:大乘六度万行的一切法要,都要在加行、正行、结行三殊胜摄持下行持,也即首先要发菩提心,中间应如理如法行持,最后要将一切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而作回向。作为上师,这样的法理一定要给弟子宣讲,而这就是方便世俗谛方面的教授。
然后还要讲智慧胜义谛方面的法要。比如:这样的六波罗蜜多也不可执著,因为一切皆了不可得;《中观根本慧论》里面也讲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不能执著。本颂则讲:对菩提也不要执著,而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摄的法全部都是空性,所以也不能执著;如果执著,则是见取见。以前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弟子问他:什么是菩萨?禅师从空性或最高的境界说:你给我出去,不要在这里拉屎。按一般的世间境界来看,用这种词语来说菩萨特别可怕,但到了最高境界时,所谓的菩萨也不可得,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可见,在上师面前方便和智慧的法都要获得。以前上师如意宝就给我们传讲了这两种法,大家也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在讲《百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时,上师每讲一堂课,对我们都起到了…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