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中也說:“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摩诃薩,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對于發大心的菩薩來講,如果有善知識的垂念、加持,相續中就可以迅速獲得證悟的智慧。密宗也講:如果上師始終垂念、加持,證悟就很容易。另外,依靠善知識能使自己見到一切諸佛,相續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妙心。《法華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從此教證可以看出,如果我們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識,對整個身心就會帶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對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講,一定要依止善知識。
但現在邪說、邪見非常可怕,包括佛教徒裏面,很多愚蠢的人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蒙蔽。對于這樣的說法大家最好聽都不要聽,那就更不要說去相信了,因爲他們連佛的語言都不能成其爲理由。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
關于善知識的法相,《經莊嚴論》中有宣說(1),大家可以參閱;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即《攝功德寶經釋》)中說:上師的見行要善妙,還要能宣說大乘佛法。但現在有些人說:“這位法師好像是凡夫人,我不想依止。”若是這樣,那佛經裏面就應該要求: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傳法,但佛經並沒這麼講,所以凡夫人也可傳法或依止。拿世間比喻來講,如果小學老師必須具有博士生導師的水平,除此之外都沒資格的話,那誰也不會認同,因爲這根本沒有必要。其實,作爲小學老師,中學或師範水平就可以,並不需要博士生導師。所以,大家對傳法上師也不要要求太高了。但上師的見解和行爲一定要如法,還要通達大乘佛法。若有這樣的善知識,就要按要求來依止。《入行論》雲:“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意思是說,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遠離善巧或精通大乘教義,及菩薩律儀清淨(即菩薩戒清淨)的珍貴善知識,也即要永遠依止。
很明顯這裏並沒有要求:獲得一地菩薩果位者——具有斷除一切見惑、一刹那間度化一百個衆生等功德的人,才可作爲善知識。所以,作爲凡夫人,對法師的要求也不要特別高。在學院中,有時候我們覺得某某法師各方面的因緣都具足,但有人卻不想在他面前聽法。問他爲什麼?他說:“這位法師好像是凡夫人,凡夫人依止凡夫人有什麼用?”但凡夫人中,有些當老師、有些當學生,依靠這個因緣也可以增長智慧,當然這也是我們要求大家在班裏好好聽課的原因。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
醜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因智功德源于彼,隨說般若波羅蜜,
佛諸法依善知識,具勝功德如來語。
有些人問:入了大乘佛法後,爲什麼一定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
因爲大乘佛法中,基道果的功德所包括的智慧、悲心、菩提心等的來源就是善知識。所以若沒有善知識,很多人雖然有一定的智慧,但在相續中也不可能出現殊勝的功德,因爲沒有上師竅訣的緣故,就像以前阿底峽尊者對羅紮瓦(即譯師)仁親桑波所說那樣(2)。而依靠善知識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等智慧與方便所攝的法門,我們才有成就的機會。不僅是我們,自古以來所有成就的佛陀和菩薩,剛開始的時候都要依靠善知識。因爲,要獲得如大海般的無量無邊佛法功德,必須依靠善知識,這是具殊勝功德的大慈大悲佛陀的金剛語。正因爲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大家對佛的教言就要堅信不疑。
《華嚴經》雲:“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于一切智地。”意思是,如果修行善知識的言教,諸佛世尊都會歡喜;如果隨順善知識的教言,則能獲得一切智的佛位。可見,一切佛的果位完全依靠善知識的教言而來。《大圓滿前行》中也說:“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來沒有提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曆史。”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記得《廣論》中有這樣一個公案: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我們藏地修行佛法的人特別多,但成就功德的人非常少,這是什麼原因?阿底峽尊者說:大乘所有功德皆依賴于善知識,你們藏地很多修行人把上師當作庸俗凡夫,這怎能得到真實出世間的功德?從這個教言也可看出,應該對上師有特別大的恭敬心,而且還要經常依教奉行,若能如此,自相續的功德就很容易開發出來。如果沒有這樣,僅憑自己的分別念來自作主張,那也不能獲得真實的解脫。
這個頌詞被廣泛引用在很多竅訣書中,當然這無疑是在反複提醒我們:這是佛陀說的,並不是世間人說的。如果是世間人說的,那就要觀察他說的到底是否正確?而佛陀說所有功德的來源就是善知識,我們就要好好依止善知識。但現在有些人說:“我不用依止善知識,佛教的道理完全可以自學,自己看看書就行。”當然你看書也可以,但沒有竅訣,恐怕也很困難。拿在座的知識分子和學一般世間技術的人來講,有沒有不依靠老師而自我成就的呢?恐怕很少。所以依止出世間的善知識很重要。
《攝功德寶經釋》中說:佛教中有關道次第的修行、思維和聽聞,前前依靠後後而生(即通過思維才可以産生修證,而思維也依靠聽聞才能得到);但聽聞沒有善知識能不能獲得呢?絕不可能。因此,有關經典和論典一直贊歎善知識,並要求我們如法依止的原因就在這裏。
在依師的方法上,如果上師是大成就者,他有超越的加持和功德,而弟子的信心也非常大,那就可以天天承事上師,比如經常爲上師修房子、提水、做飯等,就像米拉日巴依止瑪爾巴羅紮那樣。依靠這樣的緣起,相續中也可頓然開悟。如果上師也是一般的,就像剛才所講的一樣,只是精通大乘佛法和清淨律儀,並沒有超群的功德,弟子也沒有像米拉日巴那樣的信心,那我覺得這樣做就不是很重要,而應在佛法上進行交流,即上師爲弟子講述世俗和勝義的妙法,弟子除了獲得一些有形的加持品之外,還要獲得無形的智慧、信心和悲心,這非常重要!
現在有些上師認爲自己跟瑪爾巴羅紮沒有什麼差別,弟子也認爲自己跟米拉日巴一樣,而且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很多年。當然我也非常隨喜,但一般來講,上師要爲弟子傳講佛法,弟子在聞思後還要實地修持,到一定的時候,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佛菩薩的加持,在那個時候沒有依止上師也完全可以自利利他。因爲,自相續真的有一定境界時,絕不可能自己享用,而會傳授給下一代。的確,若周圍有許多沒有品嘗到佛教甘露妙味的可憐者,他們就會不忍心自己一直安住,而會將佛法的火炬傳遞下去,因爲唯依佛法,衆生才有被救護的機會,這樣佛教也成了真正驅除黑暗的明燈。
子二(善知識宣講教授之理)分二:一、如何宣說教授;二、如是宣說之贊歎。
醜一、如何宣說教授:
可能有些人會想:光講要依止上師,但依止了以後,上師到底要講什麼法,以及這樣講是否合理,不知佛陀有沒有宣說?有宣說。所以“傳法是上師的事情,跟我無所謂”的說法並不合理。而光是師徒互相承諾:“從今天開始你是我的弟子,我是你的上師。今天是2009年10月1日,一定要把日子記好。”“好,今天日子好,我把它記下來!”除此之外什麼事情都沒有也不行。作爲上師,一定要將真正的法傳給弟子;作爲弟子,也要從上師那裏獲得佛法,這非常重要!所以這裏進一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上師到底要傳什麼法,以及這樣傳了以後是否值得贊歎。首先講上師所講法的內容,頌詞是這樣的:
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執蘊見取,初學者前示此理。
作爲大乘上師,對弟子肯定要關心,也即會傳授佛法。但傳授的內容千萬不能脫離智慧和方便,以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勝義谛的法和世俗谛的法都要傳。
但首先應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等世俗法,而不應講空性。不然剃完頭後就說:你坐在這裏,我教你觀空性——一切都不要執著,更不要執著我。那他就會生邪見:明明你剛給我剃完頭,怎麼你也不執著、我也不執著、頭發也不執著、光頭也不執著?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要講空性。而應說:出家功德很大,我很隨喜,或者說我們這樣做有很大功德,等等。以前有一位成康大師,他說:如果一個人的相續中有一個偈頌,比如能背佛教經論中的一四句偈,那他就是皈依的對境;所以可多講功德。
但最主要的,弟子必須了解怎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所以六波羅蜜多的本體、分類、功德、修法等內容要一字不漏地傳。而且上師還應告訴弟子:大乘六度萬行的一切法要,都要在加行、正行、結行叁殊勝攝持下行持,也即首先要發菩提心,中間應如理如法行持,最後要將一切善根爲一切衆生獲得大菩提而作回向。作爲上師,這樣的法理一定要給弟子宣講,而這就是方便世俗谛方面的教授。
然後還要講智慧勝義谛方面的法要。比如:這樣的六波羅蜜多也不可執著,因爲一切皆了不可得;《中觀根本慧論》裏面也講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不能執著。本頌則講:對菩提也不要執著,而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所攝的法全部都是空性,所以也不能執著;如果執著,則是見取見。以前有一位德山宣鑒禅師,弟子問他:什麼是菩薩?禅師從空性或最高的境界說:你給我出去,不要在這裏拉屎。按一般的世間境界來看,用這種詞語來說菩薩特別可怕,但到了最高境界時,所謂的菩薩也不可得,一切萬法皆爲空性。
可見,在上師面前方便和智慧的法都要獲得。以前上師如意寶就給我們傳講了這兩種法,大家也獲得了很大的利益。在講《百業經》和《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時,上師每講一堂課,對我們都起到了…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