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七課

  

第二十七課

  

思考題

  1.爲什麼通達此深法者會具有甚深的智慧與功德?認清二谛有何重要意義?怎樣才能做到從大乘中不退轉?

  2.詳細闡述此法甚深難證之理。也談一談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無比殊勝的空性法。對佛陀的不爭與隨順你有何感想?

  3.我們應怎樣認識衆多經論及續部中出現的虛空喻,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其中講宣說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二(宣說依者(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分二:一、宣說于深法具勝解信之弟子;二、宣說甚深難證之理。

  子一(宣說于深法具勝解信之弟子)分二:一、智慧甚深之理;二、宣說甚深之功德。

  這兩個科判是講,在通達了這樣甚深的智慧波羅蜜多後,弟子會有什麼樣的境界,也即具有什麼樣的智慧與功德。

  醜一、智慧甚深之理:

  

具大名披難行铠,非蘊界處之盔甲,

  

離叁乘想無執取,不退不動不亂法。

  邁入最甚深廣大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修行者,因爲他們的功德力所致,在無邊無際的刹土中都會受到贊歎,被稱爲大菩薩。(所以,如果我們真正通達般若空性,就不會像現在世間的明星、歌星一樣,只在極個別人群中有名望,在十方世界中都會非常有名。)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們在修學大乘佛法時,披上了這樣的铠甲:雖然在名言中發了非常殊勝難得的、一般世間人連夢中也沒辦法想到的殊勝之心——爲了讓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獲得圓滿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自己一定要趨入佛果;但在勝義中,對蘊、界、處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都觀爲空性,而安住于無有任何所緣的境界中。也即披上了遠離一切戲論的無緣盔甲,沒有任何叁乘執著之想,也沒有緣任何能取所取之法,而安住于遠離一切執著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中。其實,這是因爲他們完全誠信或懂得了,我們以前所講叁種大的所爲(1)的緣故。那這樣的菩薩在修學過程中,就不會從獲得圓滿菩提中退轉,在大乘教理裏面也不會有任何動搖,邪魔、外道、怨敵等種種違緣也不會擾亂他的心。如《廣般若經》中雲:““世尊,菩薩爲使一切有情證得涅槃而披上盔甲,然有情不可得,彼等實難行持。”世尊言:“須菩提,彼盔甲非與色相系……””的確一般人很難行持,因爲雖然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發了無上廣大的菩提心,但一切都了不可得。正因爲這樣的境界非常甚深,如此行持的大乘菩薩就應在十方世界中受到廣泛稱揚與贊美。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雲:“菩薩摩诃薩,求佛不可得,求菩薩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衆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調伏衆生,令于諸法,成正覺願。”這也說明了勝義和世俗之間的差別,雖然在勝義中求佛、求菩薩、求衆生皆得不到,但在世俗中卻要度化衆生而不能舍棄,即讓衆生圓滿現證菩提。《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中亦說:“雖複施設有情,于勝義谛中,有情不可得、亦無取著。”可見一切境界不離勝義和世俗。作爲修行人,在學習般若時,一定要了解二谛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了解,修學就很失敗,即會偏墮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其實,前一句說“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是指我們可以通過發菩提心度化衆生,後一句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指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雖然世間人會認爲這是自相矛盾,但在佛法甚深道理面前根本不矛盾。可以這麼講,雖然在迷亂或瘋狂者前,有迷亂或瘋狂的境界存在,但當他們蘇醒後,那些境界全都不會有。比如一個人吃錯了藥,在他眼前顯現大象、惡狗、惡狼等向他沖來,對他來講這是無欺的事實;可是沒有病的正常人,這些迷亂全都沒有。可見,說迷亂顯現存在也可以,因爲它在病人面前存在;說沒有也可以,因爲它在無病者前不存在。還有,在做夢時,地水火風的危害等種種現象皆存在,但醒過來時這些都沒有;所以並不矛盾。

  于是有些人會問:夢中大海等種種現象的恐怖到底存不存在?回答的時候要分清界線,即:從醒覺者的角度來講,夢中種種現象都沒有;但從做夢者的角度來講,這些都存在。同樣的道理,因爲叁界輪回中的衆生都在做夢,所以在現相中,痛苦、快樂,地獄、淨土,苦惱衆生、發菩提心,釋迦牟尼佛成佛、度無量無邊衆生等一切萬法皆存在;但在勝義實相中,這些迷亂衆生面前的顯現全都沒有。所以,說存在和不存在並不矛盾,但必須分開現相和實相。

  就像本頌所講的一樣,如果我們真正對大乘佛法所宣說的勝義和世俗的道理有所了解,就不會從大乘法中退轉,不可能學了一段時間後就不想學了,馬上全部放棄。現在有些人很可憐,因爲境界不穩固,學了一段時間就不想學了,馬上把行爲全部改變。前一段時間有一個人給我寄來一個包裹,我覺得裏面可能是糖果或月餅之類的東西,因爲要到中秋節了,但打開一看,他把以前學過的法本通通寄過來了。意思是,我現在不想學了,把法本全部還給你。但我覺得,他退失信心很可憐,也很可惜。一些愚昧無知的人就是這樣,因爲種種外境或因緣的影響,就輕易把以前自己所學的知識全部舍棄。當然,舍棄的原因就是沒有獲得穩固的境界,如果有穩固的境界,就不會退轉。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多年以來對中觀、般若法門有著特別堅定的信心和智慧,那就不可能因個別惡友的引導等外緣而誤入歧途。

  當然在末法時代,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細致地聞思,而且所聞思的內容沒有再叁觀修,那要獲得這樣的境界也不可能。相反,只要能認真聞思修行,這樣的境界在任何人的心中都可以出現。到那時自己就會胸有成竹,而不會被改變。否則,只是表面上聽聽佛法、看看書、了解了解,就像聽流行歌一樣,或者只是追求熱鬧、走走形式、試探試探,那內心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希望在座的道友,既然你花了很多財富、時間、精力,那在自己的相續當中,多多少少都要認識到佛教的甚深內含。只要它深入內心,不管是男衆還是女衆,或者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利益。

  醜二、宣說甚深之功德:

  

彼具此法無戲論,遠離疑慮具實義,

  

聽聞般若不退卻,不依他轉不退還。

  由于那些菩薩具有不可測度的般若智,即前面所講的甚深和廣大的智慧,在勝義中就能沒有戲論或執著,同時他對般若法門的基道果也遣除了懷疑、猶豫和顧慮,對其甚深意義也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或者說具有誠信的實義。那這種人在聽聞般若法門後,就不會退卻,也不會依他轉,更不會從大乘道中退還。其原因,他們在聞思般若後,憑自己的智慧真正感覺到了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意義,和大乘佛教的不共精神——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正因爲他們已經認識了大乘教義,那從這樣的甚深意義中就不會退卻,正因爲不退卻,也不會被他所轉,更不會從菩提道中退失。

  在《中觀莊嚴論釋》中,麥彭仁波切講:修行人必須要有不隨他轉、不被他奪的廣大慧眼,否則不可能親睹過去未來諸佛出有壞所由經的通衢大道,並義無反顧地踏入。所謂“不隨他轉”,即自己完全通達甚深意義,能夠獨立自主,不會對外面任何理論産生好奇心,也不會隨著它們轉,從而改變自己的觀點。所謂“不被他奪”,即對甚深意義生起了特別堅定的定解,而且邪魔外道等外緣根本不可能奪走這種智慧。可見這兩種智慧對修學大乘者來講特別重要,因爲一旦擁有,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就不可能被種種外緣所轉。

  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對佛法有好奇心,或有虔誠的信心,甚至有的還特別精進,但這不一定能禁得起長期考驗。比如有些初學者,剛出家或剛學佛時,信心大得不得了,天天都看著般若法門哭,看起來這人前世真的有殊勝的緣分一樣。但過一段時間後,他的淚全部都幹涸了,從此之後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很可怕啊!所以多年以來一直聞思修行而不改變自己智慧的人很了不起,否則只能成爲特殊環境下的暫時積極分子,而不可能長久,故修學的見解越來越穩固非常重要!

  大家也清楚,在末法時代,很多表面上看來是出很好的主意,但實際上是讓我們墮入邪道或惡道。《大藏經》裏有一部《道行般若波羅蜜經》,這是般若法門中最早的漢譯本,它跟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玄奘叁藏翻譯的《大般若經》中的第四分,以及藏地的《般若八千頌》,是一部經的不同譯本。這部經講,末法時代魔王會以種種形象來引誘修行者(2):有時候魔王會在修行人前示現八種地獄,地獄裏面有很多菩薩在受苦,此時魔王告訴行者:如果你承認自己不是菩薩,以後就不需要墮入這樣的地獄當中。或者魔王以行者師父的形象來到修行人面前說:我以前給你傳講的大乘法門全都不合理,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全部放棄,不能再修持。或者魔王以比丘等形象現在行者面前說:學習大乘法門特別難以獲得成就,也很難行持,以前很多菩薩都從中退失,你最好自取阿羅漢果……總之,魔王會以很多方式讓我們退轉,此時也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不退轉者。

  如果在這個時候,自己真正對大乘空性法門有著甚深認識,或已獲得菩薩果位,那就不會退轉。就像已經獲得阿羅漢果者,因爲已經斷除煩惱的緣故,也不會因別人說什麼就退轉。若能了知,這是魔的引誘、欺騙,也不會退轉。因此,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魔事、哪些…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