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爲這樣。
雖然佛陀在這裏講:所得的般若法義不可能有所住的對境和任何執著;因爲一切萬法並不像世間人們所貪執的那樣,以中觀正理觀察時,它們皆了不可得、絕對沒有。但世間人們特別愚癡的緣故,根本不懂。因此具有出世境界的人,往往會與這些沒有境界的人發生沖突。不過佛陀說:“世人與我诤,我不與世诤,世間承許有,我也承許有。”(記得在1989年,印度堪布南卓給我們講《入中論》時,也引用過這個教證。後來我在很多《入中論》的講義中都看到過。)
所以,世間人說柱子存在,我們就哄世間人說存在就可以。就像小孩覺得玩具很重要,一直在父親面前苦苦哀求想買一枝槍,若他特別不聽勸告,雖然父親覺得買一枝槍沒有實在的意義,但爲了隨順他也會說有槍很重要,而且還會到超市中去買一枝給他。如果槍掉了,小孩一直特別傷心地哭,父母也會隨著他說槍掉了很可惜,甚至還會再給他買一枝。
佛陀也是這樣,雖然一切萬法本來都不存在,也會隨順世間而說,因爲佛陀不可能跟愚昧無知的衆生一直爭論。比如我們說:眼見爲實,一切萬法都存在;那佛陀也不可能用強有力的依據來說不存在。《入中論》雲:“如汝所計依他事,我不許有彼世俗,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爲有。”可見佛陀只是依世間說爲有,並非說它們真正存在,也即並不承認這樣的觀點,只是隨順世間而已。佛陀在《大寶積經》中也說(4):“世與我诤,我不與世诤。”在《雜阿含經》中,佛陀也有類似的講法(5),大家可以參閱。
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雖然自己學過中觀等佛教的境界,但跟從來不學佛教的人爭論也沒辦法。所以最好隨順,他們說什麼就說什麼。前段時間有一個人很想出家,但他家裏的人一直逼著他,不讓出家。他想跟他們辯論,我跟他說:辯論沒辦法,即使你用佛教最甚深的道理來說服他們,他們也不會承認——這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最好暫時隨順:你們說得對,一定要掙錢,一定要搞工作,出家沒意義。但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我現在暫時緩不過來,讓我考慮一段時間可不可以?所以跟世間人溝通也不能太固執,否則自己所想的目標很難實現。可見,以上所講的教證和道理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
從另一方面講,雖然衆生很愚癡,但大慈大悲的佛陀還是宣說了種種法門,因爲要讓衆生獲得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只要我們能真正深入細致地了解佛陀的教義,自己身邊的很多人也會逐漸趨入佛門。不過,剛開始他們很難通達,說什麼都可能從另一方面理解。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說:對一般世間人來講,如果講空性,他會認爲是斷空、什麼都沒有;若講顯現,會認爲是不空的實有法;講現空雙運,則認爲像搓在一起的黑色和白色的繩子一樣,是一對矛盾的東西;若講不可思議、離戲論,就會認爲是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剛開始應讓他們理解單空,即色等一切萬法是空性;然後再讓他們懂得不存在的空性也沒有,即並非有一種空的東西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就能讓衆生逐漸沿著梯階向上爬。其實,這就像父母先要引導小孩爬行,然後才能教其走路一樣。若能遵循佛教修學的道次第,一步一步向上邁進,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感應或悟性。如果次第錯亂,恐怕就不能成就自己的所願。
辛二(真實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認清所得之果;二、若無此道則不得果之理。
壬一(認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虛空界于東南方,西方北方無邊際,
上下十方盡其有,不成別體無差異。
雖然所獲得的果在名言中有差別,但從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則沒有差別,下面就講這樣的道理。
首先講比喻,當然最好不過的比喻就是虛空。大家都知道,在名言中,虛空界可分爲東方的虛空、南方的虛空、西方的虛空、北方的虛空;但它在四方全無邊際。再細分,還可分出東南的虛空、東北的虛空、西南的虛空、西北的虛空,以及上方的虛空和下方的虛空;但也沒有邊際。總之,虛空在整個十方(四方+四隅+上下)都存在著,無論在哪一個世界,都沒有虛空不遍及的地方。當然,如果用智慧來詳細觀察,就不能說虛空存在于十方世界,甚至連東方虛空的本體也找不到。論典中說:虛空是無爲法,它的顔色、形狀、本體、體性一點一滴也找不到。所以,不同方向的虛空也不成他體,自本體也沒有形狀等不同的差異。
其實,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很多大德都用虛空來比喻本性。如蓮花生大士指著虛空讓弟子認識本性。神秀大師(6)雲:“汝之本性,猶如虛空。”希運禅師說:“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可見,我們的本性以虛空喻完全可以了達,但所了達的意義在勝義中也得不到。不過這裏還要強調一點的是:對心性來講,虛空的比喻只是片面一方的表示,想必大家都已清楚。總之,在以虛空認識本性方面,顯密的竅訣都比較多,尤其無垢光尊者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竅訣,當然依靠不同竅訣和表示都可獲得成就。
另外,甯瑪巴所講的“托嘎”,也要通過觀虛空來認識心的本性。這方面亞青阿秋喇嘛那邊修得非常多,很多弟子都有覺受。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要求大家修,但後來人漸漸多了,大家共同到山上去也有一定的困難,這方面就要求的比較少。但我想,只要我們把加行和理論上的聞思圓滿,修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就不會有大的困難。
總之,對很多修行人來講,虛空都是認識心的本性、通達一無所得境界的好比喻,當然這也是般若等經和續部中一直用虛空喻來表示的原因。但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並不是說心性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在它的背後我們還要了知遠離一切分別、思維、言說的境界,這才是所獲得的真實之果。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現觀莊嚴論》所講的大斷(斷除一切障礙)、大證(證悟一切智慧)、大心(獲得無緣大悲)。
(2)《道行般若經》雲:用是故,弊魔來到是菩薩所,便于邊化作大八泥犁,其一泥犁中有若幹千、百千菩薩。化作是以,便指示之言:“是輩皆阿惟越致菩薩,從佛受決以,今皆墮泥犁中,佛爲授若泥犁耳。設若作阿惟越致、受決菩薩者,若當受疾悔之言:我非阿惟越致。若悔之言爾者,便不複墮泥犁中,當生天上。”佛言:“設是菩薩心不動轉者,是阿惟越致。”弊魔複化作其師被服,往到菩薩所詭語:“若前從我所聞受者今悉棄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過,受疾悔之隨我言者,我日來問訊汝。不用我言者,終不複來視汝。若莫複說是事,我不複欲聞,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語,我所說皆佛語。”佛言:“菩薩聞是言其心動轉者,不從過去佛受決,未上菩薩舉中,未在阿惟越致地;設是菩薩心不動轉者,知是深經空所致。作是思惟,終不信他人語。譬若比丘得阿羅漢,不複隨他人語,悉明見經中證,是爲空所致,終不可動。如阿羅漢、辟支佛道所念法,終不可複還。是菩薩爲在阿惟越致地住,正住向佛門,終不可複還,是爲極度。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薩。”複有弊魔化作異人,往到菩薩所作是語:“若所求爲勤苦耳,不求佛法也。若空負是勤苦爲用,是勤苦之難爲求乎!若在惡道中以來大久,適今得爲人,汝不當于是中思惟,不當自患厭耶?當複于何所更索是軀?汝何不早取阿羅漢道,用佛爲求之。是菩薩心不動轉者,知是阿惟越致……複化作諸比丘示之言:“是悉阿羅漢,過去世時皆求菩薩道,不能得佛,今皆取阿羅漢已。如是比丘當何從得佛?”菩薩聞是語心不動轉,當覺知魔爲佛言。作是學、作是求、作是行,于是深般若波羅蜜中住,心不動轉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3)《方廣大莊嚴經》雲:“有佛世尊出現于世,初成正覺住此林中,不食已來四十九日。”
“我得甘露無爲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衆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雲:“于叁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4)《大寶積經》:“複次,迦葉:如來樂欲于隨順法住非順想,于諸衆生所有我想,于如來所是第一義。何以故?如來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衆生想者即爲非想,此是最勝秘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違背與如來诤,是故我言:“世與我诤,我不與世诤。”雲何名世?所謂衆生。何故衆生名之爲世?如來了知如是世間,是故衆生名之爲世。如彼愚夫異生之解,則便壞滅,極爲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隨其世俗所謂無明。”
(5)《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與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诤。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雲何爲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6)《佛學大辭典》雲:大通和尚乃五祖宏忍大師弟子神秀上座之谥號。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