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七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成为这样。

  虽然佛陀在这里讲:所得的般若法义不可能有所住的对境和任何执著;因为一切万法并不像世间人们所贪执的那样,以中观正理观察时,它们皆了不可得、绝对没有。但世间人们特别愚痴的缘故,根本不懂。因此具有出世境界的人,往往会与这些没有境界的人发生冲突。不过佛陀说:“世人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承许有,我也承许有。”(记得在1989年,印度堪布南卓给我们讲《入中论》时,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后来我在很多《入中论》的讲义中都看到过。)

  所以,世间人说柱子存在,我们就哄世间人说存在就可以。就像小孩觉得玩具很重要,一直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想买一枝枪,若他特别不听劝告,虽然父亲觉得买一枝枪没有实在的意义,但为了随顺他也会说有枪很重要,而且还会到超市中去买一枝给他。如果枪掉了,小孩一直特别伤心地哭,父母也会随着他说枪掉了很可惜,甚至还会再给他买一枝。

  佛陀也是这样,虽然一切万法本来都不存在,也会随顺世间而说,因为佛陀不可能跟愚昧无知的众生一直争论。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一切万法都存在;那佛陀也不可能用强有力的依据来说不存在。《入中论》云:“如汝所计依他事,我不许有彼世俗,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可见佛陀只是依世间说为有,并非说它们真正存在,也即并不承认这样的观点,只是随顺世间而已。佛陀在《大宝积经》中也说(4):“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也有类似的讲法(5),大家可以参阅。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自己学过中观等佛教的境界,但跟从来不学佛教的人争论也没办法。所以最好随顺,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前段时间有一个人很想出家,但他家里的人一直逼着他,不让出家。他想跟他们辩论,我跟他说:辩论没办法,即使你用佛教最甚深的道理来说服他们,他们也不会承认——这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最好暂时随顺:你们说得对,一定要挣钱,一定要搞工作,出家没意义。但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我现在暂时缓不过来,让我考虑一段时间可不可以?所以跟世间人沟通也不能太固执,否则自己所想的目标很难实现。可见,以上所讲的教证和道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从另一方面讲,虽然众生很愚痴,但大慈大悲的佛陀还是宣说了种种法门,因为要让众生获得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只要我们能真正深入细致地了解佛陀的教义,自己身边的很多人也会逐渐趋入佛门。不过,刚开始他们很难通达,说什么都可能从另一方面理解。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一般世间人来讲,如果讲空性,他会认为是断空、什么都没有;若讲显现,会认为是不空的实有法;讲现空双运,则认为像搓在一起的黑色和白色的绳子一样,是一对矛盾的东西;若讲不可思议、离戏论,就会认为是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刚开始应让他们理解单空,即色等一切万法是空性;然后再让他们懂得不存在的空性也没有,即并非有一种空的东西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众生逐渐沿着梯阶向上爬。其实,这就像父母先要引导小孩爬行,然后才能教其走路一样。若能遵循佛教修学的道次第,一步一步向上迈进,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感应或悟性。如果次第错乱,恐怕就不能成就自己的所愿。

  辛二(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认清所得之果;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

  壬一(认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虽然所获得的果在名言中有差别,但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则没有差别,下面就讲这样的道理。

  首先讲比喻,当然最好不过的比喻就是虚空。大家都知道,在名言中,虚空界可分为东方的虚空、南方的虚空、西方的虚空、北方的虚空;但它在四方全无边际。再细分,还可分出东南的虚空、东北的虚空、西南的虚空、西北的虚空,以及上方的虚空和下方的虚空;但也没有边际。总之,虚空在整个十方(四方+四隅+上下)都存在着,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都没有虚空不遍及的地方。当然,如果用智慧来详细观察,就不能说虚空存在于十方世界,甚至连东方虚空的本体也找不到。论典中说:虚空是无为法,它的颜色、形状、本体、体性一点一滴也找不到。所以,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

  其实,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很多大德都用虚空来比喻本性。如莲花生大士指着虚空让弟子认识本性。神秀大师(6)云:“汝之本性,犹如虚空。”希运禅师说:“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可见,我们的本性以虚空喻完全可以了达,但所了达的意义在胜义中也得不到。不过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对心性来讲,虚空的比喻只是片面一方的表示,想必大家都已清楚。总之,在以虚空认识本性方面,显密的窍诀都比较多,尤其无垢光尊者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窍诀,当然依靠不同窍诀和表示都可获得成就。

  另外,宁玛巴所讲的“托嘎”,也要通过观虚空来认识心的本性。这方面亚青阿秋喇嘛那边修得非常多,很多弟子都有觉受。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要求大家修,但后来人渐渐多了,大家共同到山上去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方面就要求的比较少。但我想,只要我们把加行和理论上的闻思圆满,修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就不会有大的困难。

  总之,对很多修行人来讲,虚空都是认识心的本性、通达一无所得境界的好比喻,当然这也是般若等经和续部中一直用虚空喻来表示的原因。但大家一定要清楚,这并不是说心性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在它的背后我们还要了知远离一切分别、思维、言说的境界,这才是所获得的真实之果。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即《现观庄严论》所讲的大断(断除一切障碍)、大证(证悟一切智慧)、大心(获得无缘大悲)。

  (2)《道行般若经》云:用是故,弊魔来到是菩萨所,便于边化作大八泥犁,其一泥犁中有若干千、百千菩萨。化作是以,便指示之言:“是辈皆阿惟越致菩萨,从佛受决以,今皆堕泥犁中,佛为授若泥犁耳。设若作阿惟越致、受决菩萨者,若当受疾悔之言:我非阿惟越致。若悔之言尔者,便不复堕泥犁中,当生天上。”佛言:“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是阿惟越致。”弊魔复化作其师被服,往到菩萨所诡语:“若前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过,受疾悔之随我言者,我日来问讯汝。不用我言者,终不复来视汝。若莫复说是事,我不复欲闻,是故说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佛言:“菩萨闻是言其心动转者,不从过去佛受决,未上菩萨举中,未在阿惟越致地;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深经空所致。作是思惟,终不信他人语。譬若比丘得阿罗汉,不复随他人语,悉明见经中证,是为空所致,终不可动。如阿罗汉、辟支佛道所念法,终不可复还。是菩萨为在阿惟越致地住,正住向佛门,终不可复还,是为极度。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复有弊魔化作异人,往到菩萨所作是语:“若所求为勤苦耳,不求佛法也。若空负是勤苦为用,是勤苦之难为求乎!若在恶道中以来大久,适今得为人,汝不当于是中思惟,不当自患厌耶?当复于何所更索是躯?汝何不早取阿罗汉道,用佛为求之。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阿惟越致……复化作诸比丘示之言:“是悉阿罗汉,过去世时皆求菩萨道,不能得佛,今皆取阿罗汉已。如是比丘当何从得佛?”菩萨闻是语心不动转,当觉知魔为佛言。作是学、作是求、作是行,于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住,心不动转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3)《方广大庄严经》云:“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住此林中,不食已来四十九日。”

  “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4)《大宝积经》:“复次,迦叶:如来乐欲于随顺法住非顺想,于诸众生所有我想,于如来所是第一义。何以故?如来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众生想者即为非想,此是最胜秘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违背与如来诤,是故我言:“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云何名世?所谓众生。何故众生名之为世?如来了知如是世间,是故众生名之为世。如彼愚夫异生之解,则便坏灭,极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随其世俗所谓无明。”

  (5)《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6)《佛学大辞典》云:大通和尚乃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七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