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课
思考题
1.为什么每次听《般若摄颂》时,一定要有欢喜心?作为闻法者,我们应如何使之生起并不断增上?
2.以虚空之喻说明的真如无别的意义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对我们的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3.为什么有般若则能获得大菩提,无般若则会堕入声闻?对方便与智慧双运始终是大乘行者所行持的无误正道这一点,你有何感想?
4.“乐此佛乘定生者”应具足什么条件而趋入?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般若摄颂》。现在正在讲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这分认清所得之果和若没有此道则不得果之理两个部分,其中认清所得之果从比喻和意义两个方面讲,虚空的比喻前面已经讲完了,今天讲意义。
癸二、意义:
前面也提过,每次听课时都要有欢喜心。对极个别道友来讲,因为宿世对大乘佛法有兴趣,自然而然就能生起欢喜心。而世间的降伏敌人、护持亲友以及做生意赚钱等,则不感兴趣。所以,若谁对出世间的大乘佛法,尤其是空性之理进行分析时,自然而然就能生起这种心念,那就可以断定他有前世的因缘。当然,有些人相续中虽然有这种因缘,但因没有遇到善知识和大乘佛法的缘分,暂时还会隐藏在自己的相续中。若自己有希求心,再加上上师的开导和道友的指点,前世的善缘就会逐渐复苏。当然,也有极个别人不但对佛法空性之理生不起信心反而会痛苦不堪,甚至屡屡产生邪见,那对这种误入歧途很深且实在无法解救的人,也没办法度化。但是,对有缘者我们就要再三劝请,因为听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在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中,都不是很容易的事。的确,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遇到这样的般若法门,所以每听一堂课,哪怕是听一个偈颂,也应以欢喜之心来谛听。
大家要这样想:虽然我是业力深重的凡夫,身心内外的违缘也接连不断,种种烦恼、痛苦也此起彼伏,真正通达万法真理也很困难,但我能遇到这样的法门确实非常荣幸;这样就能生起欢喜心。记得一位学者这样讲过:如果在欢喜的心态中劳动,这就是一种快乐;如果在压力中劳动,这就是痛苦。所以,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时,若能以欢喜心来对待,那就不但不会有压力,而且还会很轻松、很快乐。如果始终把所作的事情当作压力、束缚,那不要说听空性法门,做任何事甚至吃饭也是痛苦的事。所以,对生活乃至学佛的态度非常重要。
我看到有些道友心态特别好,每次听课、研讨、背考,乃至所有佛法方面的闻思修行都兴致勃勃、非常快乐,这非常好!但有些人经常在无意义的琐事上散乱,一提起闻思修行就愁眉苦脸、特别伤心,这就不太好!大家也看得出来,有些人一上课就打瞌睡,或者一直东看西看,心很难集中,甚至有人如坐针毡,特别苦恼。有人还以身体不好、心里不舒服等种种借口不参加闻法。但一说放假了、我们出去玩之类的话语时,身心状况马上就变好了,好像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面对一样。当然这就是前世的善缘不够导致的,因此大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我觉得,我们现在讲这样的般若法门非常好。对汉地众生来讲,虽然《大般若经》是无上之宝,但读一遍也需很长时间,那从头到尾全部学习就更困难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能不能这样闻思也很难说。而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二转*轮的精华,只要认真学习,对有智慧的人来讲,般若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和重要精神皆能明白。如果懂得了这些内容,那以后学空性法门就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也就是说,如果懂得本经的基本意义,以后看《中论》、《入中论》、《四百论》(包含《百论》)、《十二门论》等中观方面的论典就可以了解。不仅如此,其他法门也可通达。而且我们这次也没有赶速度,每天讲的颂词并不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下面讲颂词,也即讲各种真如无别。
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
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其实,与真如意义相同的词,在经典和论典中提得比较多。比如法华经论中讲的实相、佛性、如来藏等,其他经论中讲的法性、平等性、虚空、真实义等,麦彭仁波切的很多论典中讲的胜义谛、现空无别、唯一明点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却是一样的。当然,真如在小乘经论和大乘显宗——唯识和中观以及密宗经论中所指的意义并不相同。但总体上讲,一切万法的法性、本体就称为真如。
另外,真如用虚空来比喻是最好的。在宋朝道原法师编辑的《景德传灯录》(这部书在汉地非常出名,乃禅宗著名史书,其中记载了许多禅宗公案和开悟的偈颂等内容)中,这样的内容相当多。如天竺八祖传法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意思是说,虚空没有内外,心法或心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此;如果真正通达了心如虚空的道理,那就通达了真如的道理。
因此,本经这个偈颂与虚空的比喻结合起来完全可以这样解释,也就是说比喻所表达的意义是这样的:正如虚空没有差别一样,过去一切万法的真如,未来一切万法的真如,现在一切万法的真如,阿罗汉和缘觉所证悟的真如,以及基法所摄的所知诸法的真如(即柱、瓶等一切万法的真如),果法所摄的获得佛果的真如,道位所摄的菩萨所悟一切万法的真如,它们皆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
虽然从现相上讲,这些真如所依的时间也不同,补特伽罗的相续也不同,证悟境界的深浅、大小等也不相同,也即它们完全是分开的、有差异的;但在实际当中或从胜义来讲,这些全都无二无别。因为在甚深胜义智慧面前,过去现在未来、自己他人、好事坏事、虚空大地、长短、男女等一切观待假立的法,全都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单空也无法言说。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皆一味一体、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本智、法界唯一明点、不可思议的胜义、现空双运等。虽然可用种种显宗密宗的名称来表示,但实际上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真如或者实相。而且,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的最究竟的菩提果。
在藏文中,实相跟真如基本上是一样的。在汉文《中论》里,真如也用实相来表示,如:“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以前讲《中论》时也讲过,这里面宣说了真如的五种法相。可见,真如完全是胜义境界,根本不可能以分别念来了知。虽然名言中在众生前完全可以分开,如:瓶子的真如、柱子的真如、我心的本体、你心的本体……但实际上并没什么可分的。
为什么在修上师瑜伽或修任何一位本尊时,要观想智慧本尊的大悲心或一切智智的智悲双运的境界,跟我们的分别念融为一体,并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其原因就是要我们随顺一切万法的真如,或入于这样的境界当中。但我们凡夫现在完全处于世俗谛中,你和我乃至一切万法不但分开,而且还分得非常清楚。比如: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房子,我们的界限在这个地方。不但要分清,而且还要钉永远也不毁坏的桩子。尤其是从来没有学过大乘佛教的人,自己一定要维护,他人尤其是怨敌,不但不维护还要进行摧毁。如果消灭怨敌,在不同场合中,还能不同程度地获得奖励或称赞,比如:你是英雄,你很了不起,等等。但这些都是不了知或没有通达真如的原因导致的。
因为,在法界真如中融为一体时,自他乃至一切破立全都没有。《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但这样的境界对一般人来讲,刚开始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若我们对大乘空性法门有所闻思,平时再经常观心,逐渐就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若对心性有所认识,无论是依靠显宗的窍诀还是密宗的窍诀,在语言文字上皆可表示;虽然如此,但却不离法性。对这样的道理,若依靠观察或修行来明白,那就到达了大圆满的初步境界,从显宗的角度来讲,则已认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
以前有一位明觉禅师,他的语录中讲了一个有关须菩提尊者的故事。有一次须菩提尊者在岩洞里修行,当他正安住修行时,天上散下种种花雨不断赞叹他。于是尊者问:谁给我散花、谁在赞叹?空中说:我是梵天,是梵天在赞叹你。尊者问:为什么你要赞叹我?梵天说:你宣说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我非常佩服、尊重,所以我才不断向你赞美。尊者说:我从入定到现在一个字都没有说,你有何必要赞叹?梵天说:你一个字也没有说,我一个字也没有听,这就是最殊胜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但这样的境界跟世间人讲,可能他们会觉得在说谎,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样的境界。对在座真正学习般若法门的人来讲,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虽然不敢说完全通达,但多多少少了解的原因,就会认为确实是这样,即从胜义真如的角度来讲,这些全都不可分。虽然在世俗中,佛的真如、阿罗汉的真如、凡夫人的真如等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乱套了;但在胜义中,它们皆无二无别,当然这也是众生本来是佛的原因。可是这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若懂得了修行就会有进步,或者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那天我熟悉的一位在学院打工的工人对我说:“现在已经秋天了,我马上要回去了。”我说:“你今年挣到钱没有?”他说:“还可以,但挣得不多。”我说:“既然如此,那你就不应该来。”他说:“不,还是来了好,多少都有收获。”但在座很多学佛的人都…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