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什么我们要求,哪怕修一点点的法也要具足三殊胜,即刚开始的时候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智慧摄持、最后还要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回向,其实就是为了不离开智慧和方便,否则纵有修行也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
《维摩诘所说经》中说:“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方便仅有智慧,也会束缚在轮回中不能得到解脱;如果方便也具足、智慧也具足,就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智慧,仅有方便,也是束缚;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方便,那依靠这两者就能得到真实的解脱。
现在虽然有很多人在学佛,但有时候看来,大乘的菩提心在他们相续中并没生起来。古代很多大德都讲:菩提心不是发心为主,而是生心为主。所以不管是讲者还是听者,佛教的境界一定要在相续中有感觉或真正生起,这非常重要!拿般若空性来讲,如果平时没有去了解、分析,只是在上课时听一听,听完课后根本不在意,那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听的功德肯定有,但却没有其他功德。若真正的空性道理在相续中生起来,我们就会知道:只不过是自己执著而已,实际上任何法的本体都是空性。所以我非常希望,通过此次传法能让很多人的相续中生起这样的境界。
现在汉地、藏地有些传法的人,虽然口口声声都在说,但相续当中什么境界都没有。其实,只是脑筋记一点,然后就在口头上说,而没融入自己的相续,这也没有意义。很多听法的人也是,只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相续中根本没有存留,那也没有实在的意义。若这样讲法、听法,可能只是徒有形象。其实,佛法的内容非常殊胜、完美,有因缘的人皆应在相续中生起它的境界。当然,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能真正获得,有些人也不一定,但不管怎么样皆应心向往之。
另外,在传法者与听法者之间有很多因缘,虽然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很重要,但若做法不对,也会毁坏缘起。这一点看过一些古代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在藏传佛教中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以前,《大幻化网》传承中了不起的大德、布玛莫札尊者的第三代弟子——密主卓普瓦尊者讲《大幻化网》时周围有很多人,当他显现幻化网成就相时,四面八方的人都能看到他的真正面目,显示了种种神变。后来要接近圆寂时,他要求四大弟子也带一些会供品和他一起到山顶上去会供。作完盛大的会供后,他教诫弟子们说:我现在不舍肉身直接前往清净刹土,你们千万不要痛苦,一定要把法好好传下去,这样我的后代就会不断延续下去,弘扬佛法的事业也会更加广大无边,你们一定要牢记!
上师说完后,一边唱着金刚道歌一边慢慢腾空而起,后来他的身体消失于云层中,再后来声音也听不到了。虽然上师让弟子们不要伤心,但他们好像心脏已被割去一样,所有弟子都在地上一边滚来滚去、一边非常痛苦地呼喊:上师,您回来啊!……最后上师像天上降下飞禽一样返回人间,他说:我不是叫你们不要痛苦吗?因为缘起破坏,以后我只能显现像普通人一样死去。后来61岁时上师示现圆寂,虽然他的法脉一直传到现在,但他的后代却因此而中断。
还有热琼西日札巴尊者(指小苏,他的上师是大苏),如果他在二十四年中闭关修行,就能获得虹身成就。他在迦沃山中闭关修行十三四年后,连侍者也不让亲近,自己一人住在山洞里。后来侍者想:最近上师一点动静都没有,是不是生病了?于是他悄悄去看上师的山洞,只见上师坐在山洞中,脸上全部是蜘蛛网。弟子特别伤心,以为上师已经圆寂了,于是大声地哭。结果上师从定中出来了,出定后上师说:如果你没有叫我,一直让我这样入定下去,我会获得虹身成就,但现在已经没办法了,以后我还要来这个世间一趟。后来他的转世是萨迦派著名译师思琼巴。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乐此佛乘定生者,众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进,无嗔正直说柔语。
乐于希求究竟大菩提之因——无上佛乘般若波罗蜜多,而决定获得无上圆满果位的行者,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而趋入呢?或者说,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多,具足什么条件的人才能趋入?当然,般若空性的胜义境界也不可缺少,但这里主要从一般人可以了达或能做到的几个世俗基本条件来讲。也就是说,要有利益众生的大慈大悲的平等心,即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具有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近之想;希望所有众生究竟获得圆满菩提的利心;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的慈意;以及始终勇猛精进地饶益众生;饶益的过程中也不会像毒蛇一样,不会动辄就不高兴,经常显现忿怒相,也即没有嗔恨心;而且无有谄诳、狡诈,秉性正直;说话时也会说温和的柔语,就像《入菩萨行论》里面所讲的一样(1)。总之,具足以上条件的大乘行者才有趋入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机会。
对这里所说的几个条件,在座的道友皆应好好观察,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益众生,这非常重要!《经庄严论》云:“大悲恒在意,他苦为自苦。”意思是说,大悲心恒时在心中具足,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若能做到这样,就能把所有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若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暂时对别人会有嗔恨心,但也不会很强烈,而会把众生的解脱放在主要位置。《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不怖地狱,不求升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这种心态也不可缺少。当然,虽然我们不敢说为一切众生不怖地狱,但若不是为了自己,什么都是为众生,那即使我们遇到困难、痛苦,也会坦然面对。那个时候说话也会柔和,也不会天天都生嗔恨心……其实,我们现在不公正、生嗔恨心、经常说粗语等,主要根源就是自私自利。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自私自利越来越减少,把众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很多不如法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断除;当然这也是我最近一直提倡帮助众生的原因。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说:这辈子实在没办法,来世再说!但来世我们变成什么样的众生也不知道。所以即生中哪怕是一点点事情,也要想到利益众生。
昨前天我看到一位84岁的老出家人,她拿着拐杖,走路特别艰难,为了房子的事情,她走了很远的路来找我,当时她很伤心。我跟她大约沟通了五分钟时间,因为时间比较忙。但后来她的形象浮现在我脑海中时,却一直不能忘怀。所以我想,在座的道友在看到特别可怜的病人、老人、无辜的人等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他们有些精神已经崩溃,有些财物特别贫乏,有些财物虽然很富裕,但心里却因感情、地位等而充满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哪怕我们用点点安慰、丝丝微笑等来帮助或对待他们,这也很有意义,可以说这就是菩提心支配下的行为。
但最关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利益他众的心。若有这样的心,很多修行境界自然就会出现。或者说,一旦拥有这里所讲的,行持大乘般若法门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自己的很多痛苦、烦恼全都会消失。因为现在世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为自己而哭,为他人哭的眼泪特别罕见。有些人说:“我因为喜欢他,所以我才哭。”其实你是为自己哭,并不是为他而哭。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入菩萨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八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