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八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什麼我們要求,哪怕修一點點的法也要具足叁殊勝,即剛開始的時候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智慧攝持、最後還要爲一切衆生獲得佛果而回向,其實就是爲了不離開智慧和方便,否則縱有修行也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

  《維摩诘所說經》中說:“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方便僅有智慧,也會束縛在輪回中不能得到解脫;如果方便也具足、智慧也具足,就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智慧,僅有方便,也是束縛;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方便,那依靠這兩者就能得到真實的解脫。

  現在雖然有很多人在學佛,但有時候看來,大乘的菩提心在他們相續中並沒生起來。古代很多大德都講:菩提心不是發心爲主,而是生心爲主。所以不管是講者還是聽者,佛教的境界一定要在相續中有感覺或真正生起,這非常重要!拿般若空性來講,如果平時沒有去了解、分析,只是在上課時聽一聽,聽完課後根本不在意,那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當然,聽的功德肯定有,但卻沒有其他功德。若真正的空性道理在相續中生起來,我們就會知道:只不過是自己執著而已,實際上任何法的本體都是空性。所以我非常希望,通過此次傳法能讓很多人的相續中生起這樣的境界。

  現在漢地、藏地有些傳法的人,雖然口口聲聲都在說,但相續當中什麼境界都沒有。其實,只是腦筋記一點,然後就在口頭上說,而沒融入自己的相續,這也沒有意義。很多聽法的人也是,只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相續中根本沒有存留,那也沒有實在的意義。若這樣講法、聽法,可能只是徒有形象。其實,佛法的內容非常殊勝、完美,有因緣的人皆應在相續中生起它的境界。當然,人的因緣不同,有些人能真正獲得,有些人也不一定,但不管怎麼樣皆應心向往之。

  另外,在傳法者與聽法者之間有很多因緣,雖然弟子對上師的信心很重要,但若做法不對,也會毀壞緣起。這一點看過一些古代曆史的人都會明白。在藏傳佛教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以前,《大幻化網》傳承中了不起的大德、布瑪莫劄尊者的第叁代弟子——密主卓普瓦尊者講《大幻化網》時周圍有很多人,當他顯現幻化網成就相時,四面八方的人都能看到他的真正面目,顯示了種種神變。後來要接近圓寂時,他要求四大弟子也帶一些會供品和他一起到山頂上去會供。作完盛大的會供後,他教誡弟子們說:我現在不舍肉身直接前往清淨刹土,你們千萬不要痛苦,一定要把法好好傳下去,這樣我的後代就會不斷延續下去,弘揚佛法的事業也會更加廣大無邊,你們一定要牢記!

  上師說完後,一邊唱著金剛道歌一邊慢慢騰空而起,後來他的身體消失于雲層中,再後來聲音也聽不到了。雖然上師讓弟子們不要傷心,但他們好像心髒已被割去一樣,所有弟子都在地上一邊滾來滾去、一邊非常痛苦地呼喊:上師,您回來啊!……最後上師像天上降下飛禽一樣返回人間,他說:我不是叫你們不要痛苦嗎?因爲緣起破壞,以後我只能顯現像普通人一樣死去。後來61歲時上師示現圓寂,雖然他的法脈一直傳到現在,但他的後代卻因此而中斷。

  還有熱瓊西日劄巴尊者(指小蘇,他的上師是大蘇),如果他在二十四年中閉關修行,就能獲得虹身成就。他在迦沃山中閉關修行十叁四年後,連侍者也不讓親近,自己一人住在山洞裏。後來侍者想:最近上師一點動靜都沒有,是不是生病了?于是他悄悄去看上師的山洞,只見上師坐在山洞中,臉上全部是蜘蛛網。弟子特別傷心,以爲上師已經圓寂了,于是大聲地哭。結果上師從定中出來了,出定後上師說:如果你沒有叫我,一直讓我這樣入定下去,我會獲得虹身成就,但現在已經沒辦法了,以後我還要來這個世間一趟。後來他的轉世是薩迦派著名譯師思瓊巴。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樂此佛乘定生者,衆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進,無嗔正直說柔語。

  樂于希求究竟大菩提之因——無上佛乘般若波羅蜜多,而決定獲得無上圓滿果位的行者,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而趨入呢?或者說,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具足什麼條件的人才能趨入?當然,般若空性的勝義境界也不可缺少,但這裏主要從一般人可以了達或能做到的幾個世俗基本條件來講。也就是說,要有利益衆生的大慈大悲的平等心,即無有偏袒、一視同仁,具有把一切衆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親近之想;希望所有衆生究竟獲得圓滿菩提的利心;暫時獲得人天快樂的慈意;以及始終勇猛精進地饒益衆生;饒益的過程中也不會像毒蛇一樣,不會動辄就不高興,經常顯現忿怒相,也即沒有嗔恨心;而且無有谄诳、狡詐,秉性正直;說話時也會說溫和的柔語,就像《入菩薩行論》裏面所講的一樣(1)。總之,具足以上條件的大乘行者才有趨入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的機會。

  對這裏所說的幾個條件,在座的道友皆應好好觀察,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利益衆生,這非常重要!《經莊嚴論》雲:“大悲恒在意,他苦爲自苦。”意思是說,大悲心恒時在心中具足,衆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若能做到這樣,就能把所有衆生看作自己的父母。若有了這樣的境界,即使暫時對別人會有嗔恨心,但也不會很強烈,而會把衆生的解脫放在主要位置。《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不怖地獄,不求升天,不爲己身,自求解脫。”這種心態也不可缺少。當然,雖然我們不敢說爲一切衆生不怖地獄,但若不是爲了自己,什麼都是爲衆生,那即使我們遇到困難、痛苦,也會坦然面對。那個時候說話也會柔和,也不會天天都生嗔恨心……其實,我們現在不公正、生嗔恨心、經常說粗語等,主要根源就是自私自利。

  我是這樣想的:如果自私自利越來越減少,把衆生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很多不如法的行爲自然而然就會斷除;當然這也是我最近一直提倡幫助衆生的原因。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說:這輩子實在沒辦法,來世再說!但來世我們變成什麼樣的衆生也不知道。所以即生中哪怕是一點點事情,也要想到利益衆生。

  昨前天我看到一位84歲的老出家人,她拿著拐杖,走路特別艱難,爲了房子的事情,她走了很遠的路來找我,當時她很傷心。我跟她大約溝通了五分鍾時間,因爲時間比較忙。但後來她的形象浮現在我腦海中時,卻一直不能忘懷。所以我想,在座的道友在看到特別可憐的病人、老人、無辜的人等時,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因爲他們有些精神已經崩潰,有些財物特別貧乏,有些財物雖然很富裕,但心裏卻因感情、地位等而充滿各種各樣的痛苦……所以哪怕我們用點點安慰、絲絲微笑等來幫助或對待他們,這也很有意義,可以說這就是菩提心支配下的行爲。

  但最關鍵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利益他衆的心。若有這樣的心,很多修行境界自然就會出現。或者說,一旦擁有這裏所講的,行持大乘般若法門者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自己的很多痛苦、煩惱全都會消失。因爲現在世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爲自己而哭,爲他人哭的眼淚特別罕見。有些人說:“我因爲喜歡他,所以我才哭。”其實你是爲自己哭,並不是爲他而哭。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入菩薩行論》雲:“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八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