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八課

  

第二十八課

  

思考題

  1.爲什麼每次聽《般若攝頌》時,一定要有歡喜心?作爲聞法者,我們應如何使之生起並不斷增上?

  2.以虛空之喻說明的真如無別的意義旨在說明什麼問題?這對我們的修行有何指導意義?

  3.爲什麼有般若則能獲得大菩提,無般若則會墮入聲聞?對方便與智慧雙運始終是大乘行者所行持的無誤正道這一點,你有何感想?

  4.“樂此佛乘定生者”應具足什麼條件而趨入?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般若攝頌》。現在正在講真實成就彼加行果之理,這分認清所得之果和若沒有此道則不得果之理兩個部分,其中認清所得之果從比喻和意義兩個方面講,虛空的比喻前面已經講完了,今天講意義。

  癸二、意義:

  前面也提過,每次聽課時都要有歡喜心。對極個別道友來講,因爲宿世對大乘佛法有興趣,自然而然就能生起歡喜心。而世間的降伏敵人、護持親友以及做生意賺錢等,則不感興趣。所以,若誰對出世間的大乘佛法,尤其是空性之理進行分析時,自然而然就能生起這種心念,那就可以斷定他有前世的因緣。當然,有些人相續中雖然有這種因緣,但因沒有遇到善知識和大乘佛法的緣分,暫時還會隱藏在自己的相續中。若自己有希求心,再加上上師的開導和道友的指點,前世的善緣就會逐漸複蘇。當然,也有極個別人不但對佛法空性之理生不起信心反而會痛苦不堪,甚至屢屢産生邪見,那對這種誤入歧途很深且實在無法解救的人,也沒辦法度化。但是,對有緣者我們就要再叁勸請,因爲聽到這樣的空性法門,在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中,都不是很容易的事。的確,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遇到這樣的般若法門,所以每聽一堂課,哪怕是聽一個偈頌,也應以歡喜之心來谛聽。

  大家要這樣想:雖然我是業力深重的凡夫,身心內外的違緣也接連不斷,種種煩惱、痛苦也此起彼伏,真正通達萬法真理也很困難,但我能遇到這樣的法門確實非常榮幸;這樣就能生起歡喜心。記得一位學者這樣講過:如果在歡喜的心態中勞動,這就是一種快樂;如果在壓力中勞動,這就是痛苦。所以,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時,若能以歡喜心來對待,那就不但不會有壓力,而且還會很輕松、很快樂。如果始終把所作的事情當作壓力、束縛,那不要說聽空性法門,做任何事甚至吃飯也是痛苦的事。所以,對生活乃至學佛的態度非常重要。

  我看到有些道友心態特別好,每次聽課、研討、背考,乃至所有佛法方面的聞思修行都興致勃勃、非常快樂,這非常好!但有些人經常在無意義的瑣事上散亂,一提起聞思修行就愁眉苦臉、特別傷心,這就不太好!大家也看得出來,有些人一上課就打瞌睡,或者一直東看西看,心很難集中,甚至有人如坐針氈,特別苦惱。有人還以身體不好、心裏不舒服等種種借口不參加聞法。但一說放假了、我們出去玩之類的話語時,身心狀況馬上就變好了,好像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面對一樣。當然這就是前世的善緣不夠導致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

  我覺得,我們現在講這樣的般若法門非常好。對漢地衆生來講,雖然《大般若經》是無上之寶,但讀一遍也需很長時間,那從頭到尾全部學習就更困難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能不能這樣聞思也很難說。而本經是釋迦牟尼佛二轉*輪的精華,只要認真學習,對有智慧的人來講,般若的核心內容、基本思想和重要精神皆能明白。如果懂得了這些內容,那以後學空性法門就不會有很大的困難。也就是說,如果懂得本經的基本意義,以後看《中論》、《入中論》、《四百論》(包含《百論》)、《十二門論》等中觀方面的論典就可以了解。不僅如此,其他法門也可通達。而且我們這次也沒有趕速度,每天講的頌詞並不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

  下面講頌詞,也即講各種真如無別。

  

過去未來之真如,現在羅漢之真如,

  

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無別。

  其實,與真如意義相同的詞,在經典和論典中提得比較多。比如法華經論中講的實相、佛性、如來藏等,其他經論中講的法性、平等性、虛空、真實義等,麥彭仁波切的很多論典中講的勝義谛、現空無別、唯一明點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意義卻是一樣的。當然,真如在小乘經論和大乘顯宗——唯識和中觀以及密宗經論中所指的意義並不相同。但總體上講,一切萬法的法性、本體就稱爲真如。

  另外,真如用虛空來比喻是最好的。在宋朝道原法師編輯的《景德傳燈錄》(這部書在漢地非常出名,乃禅宗著名史書,其中記載了許多禅宗公案和開悟的偈頌等內容)中,這樣的內容相當多。如天竺八祖傳法偈雲:“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意思是說,虛空沒有內外,心法或心的本來面目也是如此;如果真正通達了心如虛空的道理,那就通達了真如的道理。

  因此,本經這個偈頌與虛空的比喻結合起來完全可以這樣解釋,也就是說比喻所表達的意義是這樣的:正如虛空沒有差別一樣,過去一切萬法的真如,未來一切萬法的真如,現在一切萬法的真如,阿羅漢和緣覺所證悟的真如,以及基法所攝的所知諸法的真如(即柱、瓶等一切萬法的真如),果法所攝的獲得佛果的真如,道位所攝的菩薩所悟一切萬法的真如,它們皆無有各自成立的分別。

  雖然從現相上講,這些真如所依的時間也不同,補特伽羅的相續也不同,證悟境界的深淺、大小等也不相同,也即它們完全是分開的、有差異的;但在實際當中或從勝義來講,這些全都無二無別。因爲在甚深勝義智慧面前,過去現在未來、自己他人、好事壞事、虛空大地、長短、男女等一切觀待假立的法,全都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單空也無法言說。在這種境界中,一切皆一味一體、無二無別,這就是所謂的自然本智、法界唯一明點、不可思議的勝義、現空雙運等。雖然可用種種顯宗密宗的名稱來表示,但實際上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法性——真如或者實相。而且,這就是我們所要獲得的最究竟的菩提果。

  在藏文中,實相跟真如基本上是一樣的。在漢文《中論》裏,真如也用實相來表示,如:“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以前講《中論》時也講過,這裏面宣說了真如的五種法相。可見,真如完全是勝義境界,根本不可能以分別念來了知。雖然名言中在衆生前完全可以分開,如:瓶子的真如、柱子的真如、我心的本體、你心的本體……但實際上並沒什麼可分的。

  爲什麼在修上師瑜伽或修任何一位本尊時,要觀想智慧本尊的大悲心或一切智智的智悲雙運的境界,跟我們的分別念融爲一體,並安住在不可思議的境界中?其原因就是要我們隨順一切萬法的真如,或入于這樣的境界當中。但我們凡夫現在完全處于世俗谛中,你和我乃至一切萬法不但分開,而且還分得非常清楚。比如: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房子,我們的界限在這個地方。不但要分清,而且還要釘永遠也不毀壞的樁子。尤其是從來沒有學過大乘佛教的人,自己一定要維護,他人尤其是怨敵,不但不維護還要進行摧毀。如果消滅怨敵,在不同場合中,還能不同程度地獲得獎勵或稱贊,比如:你是英雄,你很了不起,等等。但這些都是不了知或沒有通達真如的原因導致的。

  因爲,在法界真如中融爲一體時,自他乃至一切破立全都沒有。《大乘起信論》雲:“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但這樣的境界對一般人來講,剛開始確實有一定的困難。若我們對大乘空性法門有所聞思,平時再經常觀心,逐漸就能認識心的本來面目。若對心性有所認識,無論是依靠顯宗的竅訣還是密宗的竅訣,在語言文字上皆可表示;雖然如此,但卻不離法性。對這樣的道理,若依靠觀察或修行來明白,那就到達了大圓滿的初步境界,從顯宗的角度來講,則已認識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

  以前有一位明覺禅師,他的語錄中講了一個有關須菩提尊者的故事。有一次須菩提尊者在岩洞裏修行,當他正安住修行時,天上散下種種花雨不斷贊歎他。于是尊者問:誰給我散花、誰在贊歎?空中說:我是梵天,是梵天在贊歎你。尊者問:爲什麼你要贊歎我?梵天說:你宣說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非常佩服、尊重,所以我才不斷向你贊美。尊者說:我從入定到現在一個字都沒有說,你有何必要贊歎?梵天說:你一個字也沒有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聽,這就是最殊勝的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但這樣的境界跟世間人講,可能他們會覺得在說謊,或者說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樣的境界。對在座真正學習般若法門的人來講,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數。雖然不敢說完全通達,但多多少少了解的原因,就會認爲確實是這樣,即從勝義真如的角度來講,這些全都不可分。雖然在世俗中,佛的真如、阿羅漢的真如、凡夫人的真如等不能混爲一談,否則就亂套了;但在勝義中,它們皆無二無別,當然這也是衆生本來是佛的原因。可是這樣的道理,現在很多人都不懂,若懂得了修行就會有進步,或者多多少少都會有收獲,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

  那天我熟悉的一位在學院打工的工人對我說:“現在已經秋天了,我馬上要回去了。”我說:“你今年掙到錢沒有?”他說:“還可以,但掙得不多。”我說:“既然如此,那你就不應該來。”他說:“不,還是來了好,多少都有收獲。”但在座很多學佛的人都…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