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
思考题
1.为什么通达此深法者会具有甚深的智慧与功德?认清二谛有何重要意义?怎样才能做到从大乘中不退转?
2.详细阐述此法甚深难证之理。也谈一谈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无比殊胜的空性法。对佛陀的不争与随顺你有何感想?
3.我们应怎样认识众多经论及续部中出现的虚空喻,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般若摄颂》,其中讲宣说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二(宣说依者(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分二:一、宣说于深法具胜解信之弟子;二、宣说甚深难证之理。
子一(宣说于深法具胜解信之弟子)分二:一、智慧甚深之理;二、宣说甚深之功德。
这两个科判是讲,在通达了这样甚深的智慧波罗蜜多后,弟子会有什么样的境界,也即具有什么样的智慧与功德。
丑一、智慧甚深之理:
具大名披难行铠,非蕴界处之盔甲,
离三乘想无执取,不退不动不乱法。
迈入最甚深广大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者,因为他们的功德力所致,在无边无际的刹土中都会受到赞叹,被称为大菩萨。(所以,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般若空性,就不会像现在世间的明星、歌星一样,只在极个别人群中有名望,在十方世界中都会非常有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修学大乘佛法时,披上了这样的铠甲:虽然在名言中发了非常殊胜难得的、一般世间人连梦中也没办法想到的殊胜之心——为了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自己一定要趋入佛果;但在胜义中,对蕴、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都观为空性,而安住于无有任何所缘的境界中。也即披上了远离一切戏论的无缘盔甲,没有任何三乘执著之想,也没有缘任何能取所取之法,而安住于远离一切执著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中。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完全诚信或懂得了,我们以前所讲三种大的所为(1)的缘故。那这样的菩萨在修学过程中,就不会从获得圆满菩提中退转,在大乘教理里面也不会有任何动摇,邪魔、外道、怨敌等种种违缘也不会扰乱他的心。如《广般若经》中云:““世尊,菩萨为使一切有情证得涅槃而披上盔甲,然有情不可得,彼等实难行持。”世尊言:“须菩提,彼盔甲非与色相系……””的确一般人很难行持,因为虽然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了无上广大的菩提心,但一切都了不可得。正因为这样的境界非常甚深,如此行持的大乘菩萨就应在十方世界中受到广泛称扬与赞美。
《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调伏众生,令于诸法,成正觉愿。”这也说明了胜义和世俗之间的差别,虽然在胜义中求佛、求菩萨、求众生皆得不到,但在世俗中却要度化众生而不能舍弃,即让众生圆满现证菩提。《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亦说:“虽复施设有情,于胜义谛中,有情不可得、亦无取著。”可见一切境界不离胜义和世俗。作为修行人,在学习般若时,一定要了解二谛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解,修学就很失败,即会偏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实,前一句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后一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指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虽然世间人会认为这是自相矛盾,但在佛法甚深道理面前根本不矛盾。可以这么讲,虽然在迷乱或疯狂者前,有迷乱或疯狂的境界存在,但当他们苏醒后,那些境界全都不会有。比如一个人吃错了药,在他眼前显现大象、恶狗、恶狼等向他冲来,对他来讲这是无欺的事实;可是没有病的正常人,这些迷乱全都没有。可见,说迷乱显现存在也可以,因为它在病人面前存在;说没有也可以,因为它在无病者前不存在。还有,在做梦时,地水火风的危害等种种现象皆存在,但醒过来时这些都没有;所以并不矛盾。
于是有些人会问:梦中大海等种种现象的恐怖到底存不存在?回答的时候要分清界线,即:从醒觉者的角度来讲,梦中种种现象都没有;但从做梦者的角度来讲,这些都存在。同样的道理,因为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都在做梦,所以在现相中,痛苦、快乐,地狱、净土,苦恼众生、发菩提心,释迦牟尼佛成佛、度无量无边众生等一切万法皆存在;但在胜义实相中,这些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全都没有。所以,说存在和不存在并不矛盾,但必须分开现相和实相。
就像本颂所讲的一样,如果我们真正对大乘佛法所宣说的胜义和世俗的道理有所了解,就不会从大乘法中退转,不可能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马上全部放弃。现在有些人很可怜,因为境界不稳固,学了一段时间就不想学了,马上把行为全部改变。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给我寄来一个包裹,我觉得里面可能是糖果或月饼之类的东西,因为要到中秋节了,但打开一看,他把以前学过的法本通通寄过来了。意思是,我现在不想学了,把法本全部还给你。但我觉得,他退失信心很可怜,也很可惜。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就是这样,因为种种外境或因缘的影响,就轻易把以前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舍弃。当然,舍弃的原因就是没有获得稳固的境界,如果有稳固的境界,就不会退转。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多年以来对中观、般若法门有着特别坚定的信心和智慧,那就不可能因个别恶友的引导等外缘而误入歧途。
当然在末法时代,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细致地闻思,而且所闻思的内容没有再三观修,那要获得这样的境界也不可能。相反,只要能认真闻思修行,这样的境界在任何人的心中都可以出现。到那时自己就会胸有成竹,而不会被改变。否则,只是表面上听听佛法、看看书、了解了解,就像听流行歌一样,或者只是追求热闹、走走形式、试探试探,那内心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希望在座的道友,既然你花了很多财富、时间、精力,那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多多少少都要认识到佛教的甚深内含。只要它深入内心,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或者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利益。
丑二、宣说甚深之功德:
彼具此法无戏论,远离疑虑具实义,
听闻般若不退却,不依他转不退还。
由于那些菩萨具有不可测度的般若智,即前面所讲的甚深和广大的智慧,在胜义中就能没有戏论或执著,同时他对般若法门的基道果也遣除了怀疑、犹豫和顾虑,对其甚深意义也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或者说具有诚信的实义。那这种人在听闻般若法门后,就不会退却,也不会依他转,更不会从大乘道中退还。其原因,他们在闻思般若后,凭自己的智慧真正感觉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意义,和大乘佛教的不共精神——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正因为他们已经认识了大乘教义,那从这样的甚深意义中就不会退却,正因为不退却,也不会被他所转,更不会从菩提道中退失。
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讲:修行人必须要有不随他转、不被他夺的广大慧眼,否则不可能亲睹过去未来诸佛出有坏所由经的通衢大道,并义无反顾地踏入。所谓“不随他转”,即自己完全通达甚深意义,能够独立自主,不会对外面任何理论产生好奇心,也不会随着它们转,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所谓“不被他夺”,即对甚深意义生起了特别坚定的定解,而且邪魔外道等外缘根本不可能夺走这种智慧。可见这两种智慧对修学大乘者来讲特别重要,因为一旦拥有,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就不可能被种种外缘所转。
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佛法有好奇心,或有虔诚的信心,甚至有的还特别精进,但这不一定能禁得起长期考验。比如有些初学者,刚出家或刚学佛时,信心大得不得了,天天都看着般若法门哭,看起来这人前世真的有殊胜的缘分一样。但过一段时间后,他的泪全部都干涸了,从此之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很可怕啊!所以多年以来一直闻思修行而不改变自己智慧的人很了不起,否则只能成为特殊环境下的暂时积极分子,而不可能长久,故修学的见解越来越稳固非常重要!
大家也清楚,在末法时代,很多表面上看来是出很好的主意,但实际上是让我们堕入邪道或恶道。《大藏经》里有一部《道行般若波罗蜜经》,这是般若法门中最早的汉译本,它跟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玄奘三藏翻译的《大般若经》中的第四分,以及藏地的《般若八千颂》,是一部经的不同译本。这部经讲,末法时代魔王会以种种形象来引诱修行者(2):有时候魔王会在修行人前示现八种地狱,地狱里面有很多菩萨在受苦,此时魔王告诉行者:如果你承认自己不是菩萨,以后就不需要堕入这样的地狱当中。或者魔王以行者师父的形象来到修行人面前说:我以前给你传讲的大乘法门全都不合理,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全部放弃,不能再修持。或者魔王以比丘等形象现在行者面前说:学习大乘法门特别难以获得成就,也很难行持,以前很多菩萨都从中退失,你最好自取阿罗汉果……总之,魔王会以很多方式让我们退转,此时也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不退转者。
如果在这个时候,自己真正对大乘空性法门有着甚深认识,或已获得菩萨果位,那就不会退转。就像已经获得阿罗汉果者,因为已经断除烦恼的缘故,也不会因别人说什么就退转。若能了知,这是魔的引诱、欺骗,也不会退转。因此,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魔事、哪些…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