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課
思考題
1.請以老者之比喻闡述信心與智慧兩者在聞思修行的菩提道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道理。
2.依師有何必要?爲什麼不依止善知識不合理?我們應怎樣依止善知識?
3.善知識應如何宣說教授,這有何必要?你打算怎樣行持?(請從落實善知識的教授與本課所講的應如何宣說教授兩方面來回答。)
4.請以本經和《華嚴經》中所講的比喻,反複思維上師的恩德與功德,並以妙音或妙筆等方式來贊歎真正的善知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四個科判,即以老者的比喻說明智慧和信心不可缺少。
辰四、以老者之比喻說明:
一百廿歲老苦人,雖立獨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無跌倒怖順利行。
如是菩薩智力微,彼已趨入複退失,
以勝方便慧攝持,不退證得佛菩提。
這裏也以比喻說明智慧和信心非常重要。比喻是怎麼講的呢?比如說,世間當中有人的壽命已經達到120歲高齡,一般來講人老之後身心會非常衰弱、痛苦,那這樣的老人從自己臥室的坐墊上站起來可能會有能力,但真的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行動,或者要到別的地方去,恐怕就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左右兩邊有身強力壯的人扶著他,就能順利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在世間確實有很多高齡人,像虛雲老和尚等佛教中的高僧大德都活到了這樣的年齡。以前青華寺的老方丈活了142歲,據說他在140歲時才開始學英語,後來簡單的對話基本上已經學會。但我們這裏個別道友才五六十歲,就說我老了、現在不行了、不能聞思佛法了,其實根本不能這麼說,因爲人精神或意志的力量非常大。他當時受到新聞記者采訪,問他活到這麼高的年齡有何秘訣?他說有兩個原因:一是禁止貪欲,二是禁止懶惰。可見,斷除貪欲和懶惰,身心就會很健康。二十世紀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叫李清雲,他活了256歲,即康熙16年(即1677年)出生,民國22年(即1933年)逝世,當時他在世界上是最長壽的人。等等,有許多老壽星。
但一般來講,人活的時間長了以後,身體就會極其虛弱,所以要完全生活自理,恐怕也不行。而要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也要依靠旁人的攙扶,否則就擺脫不了途中跌倒的恐怖。同樣,任何一位希求佛果的菩薩,如果他的智慧力量極其薄弱,雖然他已趨入菩提妙道,也很容易從大乘道中退失。特別是有些初學者,信心和智慧一點都沒有,這就很危險。有些人雖然很虔誠,把上師看作佛,自己也覺得佛法非常難得;可是若沒有智慧,過一段時間出現其他外緣就很容易退失。有些人雖然很有智慧,像一些大學生、博士生等知識分子,他們對佛理可以說無所不通,但因沒有信心,在佛道中也很容易退失。所以我認爲,信心和智慧就像鳥的雙翼一樣不可缺少。
清涼國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說:“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還生邪見。”可見,如果只有信心,沒有解開一切萬法真理的智慧,那這樣的信心只能稱爲迷信,也只會增長無明。現在有些人對佛教的道理一點都不懂,只不過表面上比較虔誠罷了,這只會增長無明。有些人智慧很不錯,但沒有一點信心,這很容易增長邪見。大家知道,現在有些謗佛、謗法的知識分子口口聲聲說得相當可怕,這就是因爲他們只有一點相似的智慧,而沒有真正信心的緣故。所以信心和智慧不可或缺。
如果以對叁寶、因果、佛道生起不退轉信心等殊勝方便,和與一切名言真理不相違背的名言智慧,以及以淨見量所見的勝義和對顯現空性進行分別所得出來的通達空性的智慧攝持,就不會從正道中退失,而會無有困難地獲得佛菩薩的果位。
當然,有時候智慧和信心會同時産生,但一般來講就像《金剛經》所講的一樣:“信心清淨,即(也作“則”)生實相。”即先對上師叁寶有信心,然後再生起證悟的見解。可見只要信心清淨,也即有特別甚深的信心,依此就能逐漸通達一切萬法,從而生起證悟實相的智慧。《華嚴經》雲:“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衆生值佛生信藏解脫門。”可見,信心的寶藏是通達空性的解脫之門,這方面希望道友反反複複觀察自己。但光對佛教表面上有信心還不足,這很容易退轉,因爲沒有智慧作爲助緣。而有一點相似的智慧,沒有信心,就像現在一些世間學者那樣,這也沒有意義。所以智慧和信心雙全很重要。
《無量壽經》雲:“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意思是說,人身難以得到,佛也難以值遇,而以信心和智慧來聽聞佛法,這是難中之難,可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在大乘善知識前,憑借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好好聞思修行,那他就非常有福報。因此,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認識到,聞法的歡喜或快樂之心很難得。但有些人認爲:這倒沒有什麼,我上學時在老師前也聽過,就像這樣學佛後在其他法師前聽一兩堂課也很平常。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爲聞思修行佛法跟學習世間知識,從價值、意義等方面來講完全不相同。
我經常想,在世間讀高等學校,叁年就要花很多錢,尤其是到美、法等國留學,可能花上百萬的也有。而讀佛學院或聽上師講課,根本不用花這麼多錢。但從價值和意義來分析時,卻有非常大的差別。想必大家都了知,大乘佛法對生生世世命運的改變起什麼樣的作用。
但在學佛時也不能盲目求法,而應著重于打開智慧,所以首先應了知所求法的內含,但這必須長期聞思修行,這樣一來我們的身心就會逐漸得到改變。的確,我們無始以來串習的無明習氣非常深厚,短短一兩天的學習或一次演講、幾次講座,根本不可能完全斷除相續中的所有煩惱,所以一定要長期下功夫。我認識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他們多年以來對聞法一直未曾間斷,無論到哪裏去做什麼樣的工作,每天都未間斷過修學佛法。其實人有這樣的毅力,相續中的煩惱就會減少,逐漸也會變成一個好修行人。
于我個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可以說看透了,所以在有生之年,剩下的時間很想好好用在修行方面。對自己來講,唯一有意義的就是修行,我始終這樣認爲。當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也很想幫助衆生。除此之外,在短暫的人生當中,確實沒有什麼大的目標。也即除了在好好聞思修行的基礎上幫助衆生之外,其余一切都意義不大。當然,爲了實現這兩大目標,肯定要面對很多事情,比如吃飯、睡覺、穿衣服等,但這些都不會是我希求的最大目標。
雖然我不好意思說或沒資格要求,大家以後應跟我一起這樣修學,但我非常希望,佛法不要僅僅停留于口頭上講得漂亮,而應在實際中從內心深處對佛法的見解有所認識,也即在短暫的人生中還是要做一些修持,否則想改變心靈也有一定的困難。雖然自己以前在將近二十年中聽聞了很多佛法,同時也做了一些研究、探討、探索,但現在就要離開人間的話,我覺得真正的實修是最有用的,當然以前緣佛法所作的一切在相續中肯定有很大功德。所以我們現在遇到這麼好的佛法時,多多少少都要修行,而修的內容:首先以信心和智慧入于真正的佛教,然後再進一步獲得大的境界。
壬五(宣說加行之緣善知識)分二:一、宣說所依上師;二、宣說依者(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一(宣說所依上師)分二:一、需依具相善知識之理;二、善知識宣講教授之理。
子一(需依具相善知識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醜一、真實宣說:
住初學位之菩薩,勝意樂入大菩提,
賢善弟子敬上師,恒依諸位智者師。
這裏講什麼樣的弟子依止什麼樣的上師。
所謂“住初學位之菩薩”,指剛發菩提心、剛趨入大乘佛法的初學者。他們懷著利益衆生和希求菩提的殊勝意樂,追求並趨入最殊勝、最美妙、最高貴的菩提道果。對這樣的賢善弟子來講,一定要以身口意最大的恭敬,依止具有善妙見行且能宣說大乘佛法密意的諸位智者上師。因爲這樣的善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生生世世,而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解脫根本不可能。所以一切經典和論典,包括續部和上師的竅訣中一再強調:首先要依止一位賢善的上師。若能如法依止,這就是成就的最大因緣。
現在有些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也說:“弟子依止上師不合理,沒有必要如此恭敬,因爲現在講公平,所以論典所講那樣的恭敬不合理。”有些人還說:“米拉日巴依止上師的做法太過分,瑪爾巴羅紮是沒有悲心的人,他把弟子折磨得太厲害了。”對諸如此類非常可笑的語言,以簡單的世間比喻就可遮破:大家都知道,學生沒有依止老師,就不可能學到知識。而在此過程中,如果老師打弟子,或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懲罰弟子,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會不會說這位老師非常愚笨、這種做法不合理呢?就像這樣,在佛教中弟子依止上師也很有必要,而且上師以各種方法來調化弟子,也不能說不合理。
另外,依止善知識並非藏傳佛教唯一的特點,因爲佛經也這樣講。如《華嚴經》雲:“若令善知識歡喜,則能獲得一切佛菩提。”講得很清楚,並沒說其他的,只是令善知識歡喜,就能獲得佛菩薩的果位。如果這樣的經典都不承認,那所謂的法師或佛教徒就非常可憐。
當然,我們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識,就是因爲依止善知識有很大功德。《般若…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