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五課

  

第二十五課

  

思考題

  1.請以沈水之喻說明遠離歧途之理,也談一談你在學完大興和尚公案後的體會。

  2.請以新罐之喻說明信心和智慧的重要性,在入佛法之門信心很重要這個問提上,請用佛教公案與生活實例詳細闡述。

  3.在學完“以造船之比喻說明”這一科判後,相信很多人都想現證本有的心性光明,既然如此,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現證它?請以理事、喻義結合的方式具體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緊接著講《般若攝頌》,其中講“道之作用”中的“遠離歧途之理”,這分略說和廣說兩部分,略說主要講述依靠信心和智慧才能趨入真正的佛地,這已宣講完畢,下面講廣說。

  卯二(廣說)分四:一、以沈水之比喻說明;二、以新罐之比喻說明;叁、以造船之比喻說明;四、以老者之比喻說明。

  辰一(以沈水之比喻說明)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巳一、比喻:

  

猶入海者船破毀,何人未持屍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這裏用很形象的比喻說明,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失去信心和智慧,如果失去,獲得解脫就相當困難。

  比喻是這樣的:比如說,在世間中有些商人或富人入于大海取寶(按照古代的傳統會有這樣的事情),若在海中遇到冰山、鯨魚或大的風浪等違緣,致使船只毀壞,此時何人若未抓住屍體、草堆或木頭等,那他必定會葬身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不可能安全、順利地到達彼岸。相反,若在此時有人能抓住木材等物品,依靠它就能逐漸到達岸邊。

  前一段時間,慈誠羅珠堪布的弟弟巴楚開車爲學校運衣服等物品,在行進的過程中方向盤突然失控,最後掉入尼柯河中。當時河水漲得特別大,他沈下去後一翻身就漂到水面上,剛開始並未抓到任何東西,後來因車上載的物品分散開來,他便抓住了一些衣服、被蓋等物品。就這樣,他便在翻滾的河中一直拉著那些東西隨之漂流,大概漂了一公裏左右才逐漸到達岸邊。當時過路的人只看見水面上漂來一個東西,但也不知是人還是物。到岸邊時剛好有一棵樹,他便抓住樹枝擺脫了危險。上岸後,他一直在那兒躺了很長時間,可能當時他既累又高興。雖然那些看見的人認爲他恐怕不行了,但結果也沒有任何事,不過這就是上師叁寶的加持!

  可能在座的很多道友都非常熟悉《泰坦尼克號》,這是1997年首播的一部好萊塢電影,共花費兩億多美金才拍攝成功。該電影記載了這樣一則真實故事:在1912年,英國製造了一艘特別高檔、豪華的船只——泰坦尼克號,當時人們給予了很高評價,稱之爲“夢幻之船”或“永不沈沒的船”。但後來在從英國到美國的航程中,在大西洋裏遇到冰山,一夜之間致使1503人葬身海底。這部電影就以這一和平時代最大的海難爲題材改編,據說拍得相當成功。我倒沒有看過,但聽說過。以前我在外面看病時,身邊有一位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出家人,他很喜歡講好萊塢電影的故事,一講起來時好像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一樣,表情非常豐富,就是電影中的主人公、主要的演員以及導演等,都能講得清清楚楚。

  以上事例說明,人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沒有依靠處,就會死在水中。當然,在這個時候要找到可靠之物也不容易。另外,在佛經中也有在船只毀壞時抓住木板等可靠之物,漂到其他島嶼中生存下來的故事或公案,大家可以參閱。但不管怎麼樣,這裏的比喻是說:人在水中遇難時,如果沒有依靠處,就不會有希望。

  巳二、意義:

  

如是具信得淨心,不隨般若非證覺,

  

生老死憂波濤洶,輪回海中恒流轉。

  

若以殊勝慧攝持,通法自性說勝義,

  

方便功德以慧攝,速證最妙佛菩提。

  與前面所講的比喻相同,具有追求圓滿菩提的信心,和已獲得希求圓滿正等覺的歡喜心或清淨心的某位行者,如果沒有按照自己的信心來隨行成爲解脫或菩提之道的般若波羅蜜多,就不會獲得善逝如來正等覺的果位。這樣一來,他必將永遠沈溺在波濤洶湧、無邊無際的生老死病和憂傷哀號的輪回苦海中,也即始終會接連不斷、沒頭沒尾地流轉,而不能得到解脫。若能以通達一切萬法爲空性的智慧來攝持,就很容易了達萬法的本體是無我空性的道理,同時自己所領悟到的境界也可給有緣弟衆宣講。所以,只要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的無緣智慧攝持,這種智悲雙運的行者,在很快的時間中必定會獲得佛菩提的殊勝果位。

  但大家首先要了解信心的重要性。《寶性論》雲:“自然之勝義,依信而證悟。”意思是說,勝義谛依靠信心可通達,或者說通過信心可以證悟法性。如果沒有信心,就不可能趨入,所以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礎上的通達萬法爲空性的般若更重要。《般若五百頌》雲:“尋盡不得法,心不現有實,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意思是說,真正獲得智慧時,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尋找,任何法皆得不到,或者說在心或智慧前沒有任何實有的法;因爲已經通達法性本來面目的緣故,這樣的具有智慧者獲得菩提就不再遙遠。因此,在信心的基礎上還要有了達諸法的空性智慧;若光有信心、沒有智慧,可能就是世間人所說的迷信。

  若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即使行爲瘋瘋癫癫,最終人們也會了解其甚深密意。以前九華山有一位大興和尚,大家都知道,他獲得了肉身不壞的成就。剛出家時他非常苦行,每天都幹一些挑水、擔糧等苦力活,因爲很多年都是如此,人們都說他是苦行僧,後來他也一直堅持苦行。他有一種不共的行爲,經常愛說“空、空、空”,或者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可能這是在提醒大家,應將一切空掉,或者說應做好人不應做壞人,否則果報將自受。有時他的行爲顛顛倒倒,人們很難理解。包括吃飯,如果別人給他酒肉,只要沒有人提醒是酒是肉,他就會若無其事地吃喝,一旦別人提醒,就會馬上停止。後來他一直念阿彌陀佛。到91歲那年(即1985年),他說:“我是百歲老人(又說爲“聖人”),不願火化。”意思是,我的肉身留于世間對衆生有利。不久便在安然念佛中示現圓寂。後來通過叁年多時間坐缸,其肉身絲毫不壞,現保存于九華山大興和尚肉身塔中。總之,他的一生有很多成就妙相,但後來人們才知道。

  其實,對于般若空性,哪怕我們口頭上經常說:一切都是空性的,或一切都是做夢一樣,若有這樣的境界,也算是一種實修。記得無畏盔甲的傳記中,引用宗喀巴大師的教言說:虛空般的入定境界和如幻般的出定境界,這兩個空性誰能雙運,誰就是殊勝的修行人。也即入定時要安住于虛空一樣的空性中,出定時要入于幻化般的境界,這兩個空性得以雙運的人,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雖然有些能在如虛空般的境界中入定,有些不能,但在眼前顯現的各種現象,我們皆可觀爲如夢如幻。也即可以通過中觀推理,或其他觀察方法了知這些絕對是夢幻泡影,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實質。若能在這樣的境界中長期熏習或串習,最終你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乃至整個世間八法,絕對不會像世間人那樣有興趣,那時也會對上師叁寶生起不共的信心,在這樣的基礎上了悟空性就不再困難。

  另外,大家也應看一些前輩高僧大德的傳記,因爲這能讓我們的心有很大轉變。實在說,我對現在很多人的生平介紹,包括有些出家人的簡介並沒太大的興趣。因爲很多都是今天在這裏跟領導會晤,明天在那裏開會,後天在什麼地方搞一個建設。當然這也許是善事,但比較起來,前輩高僧大德依靠自己的信心和苦修,來挖掘甚深智慧波羅蜜多的故事更精彩。大家都清楚,在漢傳佛教的《唐高僧傳》(即《續高僧傳》)和《宋高僧傳》等史料中,很多修行者在這方面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故事。在藏傳佛教的甯瑪巴、噶舉派等各大教派中,也有許多上師依靠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完全舍棄世間種種分別念,而直接趨入涅槃的境界,其故事也精彩絕倫。而我們只要用心體會他們一生成就的經曆,自己的命運就會輕而易舉得到改變。

  辰二、以新罐之比喻說明:

  

如人新罐盛裝水,知不牢固故速毀,

  

窯燒瓶中盛裝水,途無壞懼安返家。

  

如是菩薩信雖足,然失智慧疾退墮,

  

若信心以慧攝持,越二地獲大菩提。

  首先講比喻:如果有人向沒有入窯焙燒過的新土罐裏加水(大家都清楚,我們現在使用的陶瓷是將泥土做的坯形放在窯中燒製而成),水肯定不會留存下來,甚至罐子也會毀壞。其原因,它並沒有放在火裏進行化學反應而成爲堅硬的東西。就像我們打水泥路時,有些出家人因爲不懂馬上踩在上面,結果效果也不太好。可見,任何事物都要經過一個形成和穩固的過程。所以,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很有信心,但也不能給他傳最深的法,因爲還不一定成熟。有些道友今天到學院,明天就說:“您可不可以給我灌個頂,或您能不能給我講一個最深、最妙、最高、最棒的法,我想馬上成佛。”其實,沒在一段時間中經過加行的磨煉,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頌詞說:沒有牢固的原因,很快就會毀壞。

  如果將土罐放在窯中經過長期煉製或焙燒,那不管是裝水還是裝其他…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