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五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汁液,都不會有任何問題,尤其是現在比較好的廠中生産出來的陶瓷。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包括印度在內,很多鍋和水壺都是陶瓷。本頌則講:把水裝在這樣的瓶中,在途中就不會有擔心破壞的恐懼與憂慮,而安全返回家中。

  同樣,任何一位菩薩,如果他不具備希求圓滿菩提的信心,或者雖然具足信心,但一點智慧也沒有,也即不具足智慧波羅蜜多,那他就會從大乘道中退失而墮入劣道等(指小乘和外道等邪道)中。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礎上的智慧更重要,因爲沒有智慧,學什麼法都不能成功。反之,如果希求菩提的大乘行者對上師叁寶和般若法門有不共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還具足《解義慧劍》所講到的,通達業因果、前世後世等世俗真理的世俗智慧,和通達一切萬法爲空性或心的本性爲光明的勝義智慧,那他就能超越聲聞緣覺兩地,而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大菩提的殊勝佛果。

  的確,修行人非常需要智慧和信心。法王如意寶在教言中也說:學習佛法不可缺少信心、悲心和智慧,若這叁者具足,修行必定成功。爲什麼呢?因爲,沒有信心就不可能入于佛教之門;而有信心沒有悲心也不可能真實行持大乘;但光有信心和悲心還不夠,還要有通達萬法真理的智慧,否則也不可能成爲真正的修行人。但大家首先要有信心,《璎珞本業經》雲:“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可見,任何一位衆生剛開始趨入叁寶或佛法的大海時,如船只般的信心之根一定要有。如果沒有信心只有智慧,那再怎麼出名也不行。現在有些高等學校畢業的博士生、科學家和名人,他們的智慧應該說很不錯,有些人過目不忘,有些人真正通達許多世間論典,可是他們都沒有最關鍵的信心,所以也不可能從佛法中得到真實的利益。但光有信心也不行,就像有些偏僻地方的農村人,雖然他們很有信心,但因根本不懂佛教的甚深道理,其修行也很迷茫。可見,信心和智慧二者不可缺少。《中觀寶鬘論》雲:“增上生許樂,定勝許解脫,彼因若略攝,信心與智慧。”意思是說,增上生指獲得人天福報的安樂,決定勝指獲得叁菩提的解脫,而這些暫時、究竟快樂之因有兩種:一是信心,二是智慧。爲什麼呢?因爲,有了信心和智慧,行持任何善法都不會有困難。所以這兩者一定要具足。

  尤其是有了信心,剛開始的入門一點困難都沒有。《法句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在舍衛城的東南邊有一條既深且廣的大江,江邊住有五百余戶漁民,他們每天都以殺生爲業,過著特別低劣的生活,而且一般的倫理道德都沒有,非常可憐!佛陀觀察到度化他們的因緣已經成熟,于是示現神變到他們附近的一棵樹下安住,並向四方發射光芒。漁夫們感到特別稀有,都在佛陀前頂禮膜拜、恭敬問訊。于是佛陀叫他們坐在那裏,並爲他們宣說了佛法。但他們並不相信佛所說的法,認爲這是佛在欺騙他們。

  爲了啓發他們的信心,佛陀幻化出一個人從對面的大江上踏行而過,而未沈入水中。當時人們感到非常稀有,都問那個人:你爲什麼沒有沈入水中,是不是你有非常不共的道術?他說:我沒有其他特殊道術,聽說釋迦牟尼佛在這裏宣說殊勝的佛法,我很想趕過來但沒找到船只,此時有人說:水很淺,從水上直接去不會有困難,然後我就過來了,而未沈入水中。這個時候佛陀問大家:你們知道信心的重要性沒有?並說:只要有信心,叁界輪回的生死苦海也可度越,那何況一般的世間江河呢!佛陀這樣宣說後,這些人的心結都打開了,然後他們都趨入佛門、受了叁皈五戒,而成爲佛陀的所化衆。

  確實,信心非常重要!以前愚人覺沃奔去朝拜拉薩覺沃時,也以信心感得覺沃佛像開口說話。而沒有信心,即使佛陀在你面前也不一定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也看得到,一些呆在大成就者身邊的弟子並未得到佛法的利益。上師是很了不起,不管是講經說法,還是內在的信心、悲心等功德都不可思議。作爲弟子,只要獲得他相續中百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功德也足夠了。但是,因爲信心不夠,自心一直不能得到上師加持的陽光。想必大家也清楚,如來芽尊者面見智悲光尊者時的情景,其態度和信心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對上師叁寶生起如此信心,那生活中的種種違緣、困難都可以面對。

  我覺得現代人就是缺少信心,其他樣樣都不缺。但現在有些求法的人說:我這個條件不具足、那個條件沒有,有些人說我特別忙,有些人說我現在修法的因緣不具備,等等。其實,不要說以前高僧大德們的故事,就是我們剛來喇榮時的生活條件,現在在座自認爲是苦行僧的恐怕也很難相比。但他們卻自認爲是如何如何了不起,天天都宣揚。實在說,對修行人來講,各方面的條件、因緣特別具足,對道心並沒有真實的利益。現在很多大城市裏的人都以忙碌等借口耽誤修學佛法,實際上我們現在擁有那麼好的順緣或方便,此時自己沒有利用就太可惜。如果對佛法真的有一種特別珍貴的信心,那從中一定會獲得加持。

  而世間很多愚癡的人對看電影、聚會等非常有信心,哪怕門票是叁千塊錢、七千塊錢,也在所不惜。聽說有人爲了看很出名的歌星唱歌、跳舞,兩個小時的表演,門票就花了七千多塊。可是我們聽一堂課,有些人連基本的信心也沒有。雖然我講的並沒有表演那樣精彩,但所講的內容對今生、來世都有利,甚至很多人皆可依之直接從苦海中獲得解脫。雖然這樣的內容非常難得,百千萬劫也難遭遇,但很多人都沒珍惜感,那從中獲得的加持和利益也就少之又少了。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講,我心滿意足,因爲很多人依靠這樣的因緣對佛法都有所認識,這一點我也有一定的欣慰感。

  辰叁、以造船之比喻說明:

  

如未精造船入海,財寶商人俱毀壞,

  

彼船精心而細造,無損載寶達岸邊。

  

如是菩薩縱熏信,若無智速退菩提,

  

若具殊勝智慧度,不染失證佛菩提。

  比如,若將在材料、結構、標准、工藝等方面都不太符合質量要求的船只放入大海,那連帶商人、財寶全部都會在大海裏毀掉。如果彼船通過精心細作,造得非常圓滿、合格,那裏面的人和財寶全部都會完好無損地到達彼岸。

  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薩,縱然剛開始的時候對無上菩提有著強烈的信心,但此信心並未被智慧波羅蜜多攝持,那很快就會從大乘殊勝道中退失,而墮入劣道或邪道當中。有些道友就是這樣,雖然剛開始非常有信心,但因沒有智慧,後來在遇到違緣時就從菩提道中退失,比如生邪見、破戒、還俗等。(前一段時間,有位居士因爲從來沒有聽過“還俗”這個詞,而把它聽成了“幻術”。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說某某人還俗了,但他認爲這位出家人學幻術了,當然也許是我發音不准。)如果有智慧,哪怕對苦海無邊的叁界輪回有強烈的出離心,他對世間的感情、名利等就不會有興趣,也不會因爲這些而毀壞自己的戒體等。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他們不但有信心,而且在信心的基礎上求解脫的智慧也很猛利。這樣一來,在修行過程中無論出現什麼樣的邪魔外道的違緣,也不會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可見,沒有智慧就會退失信心,如果在信心的基礎上有智慧,也即信心和智慧兩者雙全,就不會染上小乘等道的過失,也不會從大乘菩提道中退轉,而且在很快的時間中就會獲得佛菩提的勝妙果位。

  大家也看得出來,這個大科判一直在講,有了信心就能邁入佛法的門檻,而智慧卻是菩提道中的正行,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舍棄它們。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說:“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爲慧,前行即信心。”可見,只要具有信心,就會趨入並依靠殊勝的佛法;相反,若沒有信心,就不可能皈依佛門,也不可能去學中觀、般若等佛法。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些道友,不管是聽課還是平時生活,對叁寶都很有恭敬心,甚至合掌也有一種虔誠的神情,那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融入他們的心就不會很困難。當然,在信心的基礎上還要依靠智慧,因爲具有智慧才能通達本來面目。所以這兩者當中,智慧爲主,信心只是前行。而這樣的因緣具足時,很快就能獲得證悟,這從禅宗和密宗傳承上師的故事中也看得出來。

  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講:依靠具慧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具信弟子的恭敬心,當這兩種因緣具足時,不需經過多生累劫,也不需很多年月,短暫的時間就可開悟。記得在《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和《雪獅的藍綠色鬃毛》中,都有這個故事:當時華智仁波切在那瓊瑪這個地方經常觀托嘎,也即常修“天空瑜伽”(現在很多人都這樣翻譯)。有一次他問四大弟子之一的紐西龍多:你開悟沒有?紐西龍多說:沒有開悟。華智仁波切笑著說:不要著急,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經常觀修,總有一天會認識心的本性。紐西龍多經常做一個特殊的夢:夢中華智仁波切解開一個很大的線團後,裏面就現出一尊金剛薩埵的像。有一次黃昏的時候,華智仁波切叫紐西龍多觀修,此時剛好聽到佐欽寺附近的狗叫聲。華智仁波切問:你有沒有聽到狗叫聲?他說:聽到了。上師又問:你看見星星沒有?他說:看見了。華智仁波切說:這就是心性的一種標志。那時紐西龍多一觀內心,馬上就恍然大悟,也即以所見所聞的一種表示法,心的覺性當即通徹無礙。

  可見,不管是領悟般若空性,還是大圓滿中的甚深教言,信心都是前提。比如一個人對《般若攝頌》很有信心,那他就會以恭敬心來拜讀、頂戴、供養,這樣就能獲得極大的利益;而沒有信心的人就會把它當作一般的書本或紙張來對待,那從中獲得加持也有一定的困難。包括在企業做工作,首先對它要有興趣,如果沒有興趣,恐怕也幹不成功。學院中的發心人員也是這樣,對本職工作一定要有歡喜心,沒有就幹不好。爲什麼呢?因爲他始終會把它當作壓力,而沒有快樂感。前兩天我也說過,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有快樂的心或有興趣很重要。同樣,我們想依靠般若法門,或者密法和禅宗的特殊竅訣讓自己的心完全開悟,對它們也要有信心。拿大圓滿中麥彭仁波切的叁句竅訣(1)來講,這也必須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

  當然,我們基本上按禅宗的解釋方法來給大家直指,因爲般若法跟禅宗的道理完全相同。提到禅宗,藏傳佛教中的斷法,即瑪吉拉准傳下來的般若法門,與之比較相同。我以前也講過,就是噶舉派的大手印,也可以密宗和顯宗的方式來解釋,而以顯宗的方式解釋時,也不需要獲得灌頂。所以,在傳授般若法時並不會要求先得灌頂,但以比較隱晦的方式來解釋時,我們的心也可當下開悟,而其竅訣在般若法中也有。

  所以,有緣者依靠諸佛菩薩和上師的加持,在觀自心時,就可安住在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境界中;而在沒有任何執著的情況下,一切顯現如夢如幻或現而不實的境界,也可油然呈現。作爲真正的瑜伽士來講,這種境界平時皆可護持。若誰能如此護持,那肯定遠遠超過單空或實有執著的見解。而要獲得這種境界,麥彭仁波切這樣做過抉擇:對無始以來流轉在輪回中的衆生來講,剛開始的時候應抉擇空性,也即應以空性打破實執、毀壞實有的心房,之後徹底了解一切萬法無有邊戲,再逐漸現前覺性,或者說證悟光明心性的本來面目。但在這個過程中,祈禱非常重要!

  提到觀心,在衆人中非常散亂或在非常煩惱時皆應觀心,比如你覺得外面有種種翻天覆地的事情讓自己心煩意亂,此時就要觀察:心到底怎麼樣存在,它的本體真的是這樣的嗎?反之,當你的心完全處于平靜狀態時也要觀察。可是有些初學者始終覺得外面散亂不是很好,其實也並不是這樣,比如剛才講的華智仁波切的徒弟,狗叫聲也成了開悟之因。其實,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外面的種種顯現皆可成爲開悟的助緣。前兩天有些道友說:這裏狗太多了,一定要把它們攆出去。我也跟學院的負責人反映過,叫他們想辦法把這些狗趕走。但現在看來,這些狗趕走了又減少了證悟的因緣,所以也不知怎麼辦好。(衆笑)

  好,今天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剛開始認識心的本性叫見解,在所認識的境界中繼續護持叫修行,

  最後所有的分別念自然解開叫行爲或果位。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五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