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不会有。
寅二(远离歧途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于佛菩萨有坚信,意乐行持胜般若,
尽越声闻独觉地,速得无遮佛菩提。
本颂讲,在懂得般若空性后,可以远离一切违缘或歧途。也就是说,任何一位行持大乘道的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三世诸佛菩萨有欢喜心和欲乐信,逐渐逐渐也产生了不退转的坚定信心,当然这是从方便方面来讲的。由于他了知获得佛果的唯一途径是般若波罗蜜多,进而对般若波罗蜜多产生了特别大的希求心,并以加行精进修行,当然这是从智慧方面来讲的。也即他既具足信心的方便,又具足无我般若空性的智慧,充分实现了智慧和方便的双运。因为这两者是大乘道中不可或缺的成佛正因,这样的行者就能超越希求自我寂灭的声闻乘和独觉乘二地的歧途,并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无有遮障的佛菩提。
在这里大家皆应了知,虽然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三宝和般若法门有虔诚的信心,但若没有以智慧来摄持,就很容易退转。有些道友在刚见上师、佛像时,信心特别大,两眼热泪盈眶,一直五体投地磕长头,头在地板上碰得梆梆梆的响。我看见一个人一直用头顶着上师的膝盖,虽然上师劝他退下去,但他一直不退,口中不停地说:您就是佛、您就是佛……虽然有这样的信心,但若没有般若智慧摄持,过一段时间可能连问讯也不愿意做。如果有真正的智慧,当然智慧分两种:一是抉择空性的智慧,一是抉择善恶取舍的智慧,那信心就不会退失。
在世间,很多高僧大德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非常让人羡慕。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六七十岁时,每当提起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师就眼泪直流。顶果钦则仁波切也是这样,一提起上师的丰功伟绩,或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众生做的广大布施等,就会显现生起无比的信心。所以大家皆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而信心一旦被空性智慧摄持,就成为真正解脱之因。《维摩诘所说经》中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意思是说,般若空性智慧是菩萨的母亲,信心、菩提心等方便是菩萨的父亲,所有三世诸佛没有一个不由此而生。
可见,在因地时对佛陀生起信心很重要。因为,若没有信心,即使智慧很不错,也根本不会去希求,就像现在世间的博士生等知识分子一样。虽然他们的智慧很不错,完全可以通达很多道理,但因对佛教或善法没有信心,甚至有人还持邪见,那就不可能踏入真正的解脱道。因此,大家对闻思修行乃至发心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兴趣或信心。若有信心和欢喜心,就会善始善终;如果没有,就不一定能圆满。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在闻思修行乃至做任何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时,一定要有快乐的心,这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学般若法很开心,从他们的态度上也看得出来,因为每次来听课时都欢喜若狂,在路上一直笑眯眯的。若有人问:“你到哪里去?”他会很开心、很自豪地回答:“我去听般若!”如果特别痛苦、愁眉苦脸,那效果也不会好。《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发心也是同样,虽然有些人特别懂,但还不如有兴趣,因为有兴趣就不会觉得枯燥。如果进而将发心当作生活的乐趣,那就会干得更有力气。有些发心人白天、晚上一直在很快乐地发心,他们觉得一生中能做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这非常好!我那天看到菩提学会中的一位学员,别人说他天天都在特别累地搬东西,但他觉得这是快乐的事情、一点都不累。若能如此,那就很有功德,也会很有效益。我看到另外一位发心人员,他的工作一点都不累,但即使上班一个小时也会唉声叹气,觉得特别痛苦。所以我希望发心人员,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信心,这样才会有希求心,否则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
于我个人而言,首先我会谨慎取舍,一旦决定,比如做慈善、讲经说法,我就会把它们看作是快乐的事,根本不会当作是压力或痛苦。虽然有时候身体很痛,但我也会把它转为快乐。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人心的力量特别强大。所以发心人员千万不要有压力,如果心里背着很重的压力,一直在特别不愿意的心态下去做,那就会度日如年、特别痛苦。可能有些人还会这样想:我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农奴得解放”?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即生中拥有弘法利生和闻思修行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大家一定要乐在其中,这样就能获得广大的利益。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另译《般若赞》云:“佛陀辟支佛,声闻定依母,唯您解脱道,如是余定无。”
(2)学院里面小孩上学的地方。
(3)如《大密方便经》云:“证一地后,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亦云:“已得法忍所造菩萨,一念之顷七日成佛。”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亦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其本愿得无生忍,
七日之后,便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
(4)如《月灯三昧经》云:“五众之性相,即一切法相,佛说如是相,其相不可得。
如虚空无物,诸法亦如是,前后及现在,三际如实观。言说如虚空,空中无取故,
如是法体性,无取如虚空。演说如是法,曾无有所说,于法无所见,是乃不思议。
此法无自性,法体不可得,会佛菩提者,定灭之境界。”
“谓行佛法智慧者,住于坚固菩提心,与诸众生为善友。是人无复诸暗冥,显示胜妙菩提道,
离语言道无所欲,诸法寂灭如虚空。其有能知如是业,成就无量胜辩才,演说百千修多罗,
能示彼法微细义。智者恒成无碍慧,能知微细法体性,常善知彼众生信,学习一切语言音,
为人显示因果理,能获如上胜妙事,具持力能无减少。”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四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