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裏有些道友求大圓滿和禅宗的開悟一樣,其他法都不想修,其他書也不想看,天天都說一定要見到心的本性,或一定要明心見性。後來他到洪州白峰山親近大通禅師,當時禅師法務繁忙,一直沒有給他講直指法。叁個月後,因他求法心切,一天晚上獨入丈室,要求禅師給他講一個明心見性的法要。禅師問:你見到虛空沒有?他說:見到虛空。禅師繼續問:你所見虛空的相貌是什麼樣的?他說:虛空無形,有何相貌。禅師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但他並未得到利益,于是便往曹溪參禮六祖。
六祖問了整個經過後說:大通禅師給你做的開示,也有相的執著。于是六祖爲他做了無所見的直指:“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當下他就獲得了開悟。可見,如果我們認爲無有的本性存在,並一直這樣修持,也不可能得到解脫。
大家也知道,以前蓮花生大士爲諸多持明傳承上師直指時,就是用手指直指虛空,並讓弟子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很多人當下就獲得了開悟。很多大圓滿傳承上師,包括上師如意寶的上師堪布衮波,他們經常說:大圓滿的本性猶如虛空,若心的本性通達爲虛空那樣,就算已經悟道或者開悟。通過這樣的指示,很多人都見到了心的本性。但我們一定要了知,就像有些上師所講那樣:虛空只不過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心的本體並不能完全以虛空來代替。《六中陰引導文·直指覺性自解脫》中說:“诠表法性雖立虛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明覺空性心性知一切,虛空無覺空性無情法,故心本義虛空無法诠。”諸如此類的意義,在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很多密法教言中都有。所以,每個人皆應深入了解上師的竅訣。
在學般若的過程中大家就要了知,在很多顯宗、密宗的竅訣裏面,虛空是對心性最好的一種直指方法。特別是密宗,很多修法都依靠虛空來了解,比如一些觀任運自成的明點修法,以及無垢光尊者的叁層虛空教言,通過這樣的竅訣,很多人都通達了心如虛空般的覺性。
這個偈頌,麥彭仁波切和無垢光尊者經常引用在中觀和大圓滿的教言中,可見非常重要!記得我剛來學院時,最開始背的一部分教證中就有這個教證。因爲傳承上師在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過,再加上自己覺得它特別好,所以就背得比較熟。當時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秋天,我住在別人的木房中。可能是心比較專注的原因,後來遇到這個教證,當時背教證的景象就浮現在眼前。
醜二(道之作用)分二:一、攝集道果一切功德;二、遠離歧途之理。
寅一(攝集道果一切功德)分二:一、以大臣比喻說明行諸事業;二、以國王比喻說明攝諸功德。
卯一、以大臣比喻說明行諸事業:
誰如是見見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聲聞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任何一位菩薩,如果不見任何所緣相,那他就依靠智慧眼見到了一切萬法無所可見的本體。前面已經講了,諸法的本體沒有什麼可見的,就像見到虛空一樣。若誰依靠般若的竅訣或上師的指點,已經通達了萬法無所見的般若境界,那弘法利生等一切有意義的事業,自然而然就會展開。就像世間的國王,雖然他舒舒服服地住在皇宮裏,但以他的感召力,或者說依靠他的威力和發心力,諸位大臣日日夜夜都會行持他的事業,最終國王的事業鋪天蓋地。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已經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意義,那麼佛菩薩的功德和所行的事業,以及聲聞的事業和功德法,皆可自然而然得到。爲什麼呢?其實這就像火燃起來時,火光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樣;如果擁有無我空性的功德,其他功德就會出現。
對現在這個社會來講,確實需要悟道者或開悟者出現,如果沒有他們,殊勝的佛法就會被衆人的分別念所染汙。爲什麼布瑪莫劄允諾:雖然我的本體安住在五臺山,但每隔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化身來藏地弘揚佛法,其原因無垢光尊者在傳記中說:以後佛法會被衆多人的分別尋思所染汙,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來進行弘揚,佛法就沒辦法真正弘揚起來。以前漢地、藏地有很多大徹大悟者,當他們出現在人群中時,所有人對其言行舉止都不得不佩服,就是高僧大德也對其非常尊重,就像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一樣。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們有這種境界而我們沒有,並且這種悟性比財産、地位等都重要得多。所以,在末法時代出現悟性比較高的出家人和居士非常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修行人拼命追求名聲,有些拼命追求財富,有些雖然很想將弘法利生的事業展開,但若內心沒有開悟或具有相應的功德,怎麼樣操作也很困難。到一定的時候,自己的力氣也用完了,旁邊發心人員的力氣也用完了,那時就會像幹涸的水泉一樣,全部都會枯竭。而一旦擁有般若空性的證悟,各種威力自然而然就會聚集。所以,開悟者不管到哪裏,事業都會圓滿、興盛。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出世間的功德全部依靠般若而得到。龍猛菩薩在《贊慧度》中說(1):“諸佛辟支佛,並諸聲聞人,解脫唯依慧,決定無有余。”意思是說,所有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衆,他們的解脫唯依般若波羅蜜多,除此之外決定無有其他途徑。
由此可知,自古以來很多開悟的高僧大德具有極大威望和力量的原因就是證悟了空性。只要翻開曆史,相信大家皆能了知他們的威力不可思議,比如:弘法事業無比廣大,眷屬衆多,言教流芳百世,等等。而這些的來源就是般若空性。如果沒有般若,可能依靠政治的力量或暴力的途徑也能震懾很多人,但這不可能綿長、悠久。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般若空性的威力不可思議。
我看到無垢光尊者的傳記中說:在9歲時,他分別讀了《般若二萬頌》和《般若八千頌》一百遍,並完全通達了其中的詞義。非常了不起!現在9歲的孩子,不要說讀一百遍《般若二萬頌》和《般若八千頌》,連《弟子規》讀一百遍的也很少,甚至很多都不讀。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孩子特別討厭,天天只會叽叽咕咕地叫,有意義的事情一點都不做,很讓人生厭煩心。所以,想起無垢光尊者,我就想罵文殊小學(2)的人。
卯二、以國王比喻說明攝諸功德:
如王不往城國邑,居自宮攝諸財物,
菩薩法性無所去,攝集佛地諸功德。
一般來講,古代是這樣的:國王不能離開寶座或皇宮。因爲,如果去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就會不恭敬、不尊重。《君規教言論》雲:“君主當住自室中,如同隱蔽之寶珠,誠如世間俗話說:國王不應離自座。深居簡出皆恭敬,多被見聞同凡人,君主私事及國事,切莫讓人熟知也。”當然,在地震、海嘯等災難出現時,國王還是要出去看一看。同樣,一些大的上師、法王也最好安住在自己的“王宮”裏,如果今天跑到這裏,明天跑到那裏,逐漸逐漸人們就會不尊重。
本頌以比喻說明:比如,雖然國王不用去各個大城市或國家的其余城邑做種種事業,而只居住在皇宮中,但因他的福德力感召,或者他的威力所致,各個地方該交的賦稅全部都會交上來,自然他的財産就會如雲而聚。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薩,如果他對自己心的本來面目已經通達,完全了解萬法遠離一切戲論的本體(對于萬法實相,顯宗常講遠離一切戲論,密宗常講覺空雙運或明空雙運),也即豁然大悟,那他只需居住在一個地方如是安住,根本不用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師、後天去發心,但依靠法爾的威力,自然就會攝集諸佛菩薩的一切功德。
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今天在這位上師那裏求一個竅訣,但修幾天就修不動了,于是以欺騙的方式甚至招呼也不打一個就離開上師,然後又跑到另一位上師那裏去求另一個竅訣,但修一段時間後仍然沒有任何感應,于是又開始離開……短暫的人生換了無數的上師和竅訣,結果一無所成。其實並不需要這樣!如果一個人依靠一位上師的竅訣,完全已經通達般若空性的意義,那他就可以在一個地方如須彌山一樣安住,于此同時諸佛菩薩的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就會聚集。
對真正見性者來講,獲得其他功德非常容易!《般若經》等佛經中說(3):如果已經見道的菩薩想成佛,那他在七日當中就可以成佛。因此大家一定要堅信,就像國王不離皇宮,所有財富自然聚集一樣,真正通達般若空性或心性的人,並不需要依止外在形象上的法,佛地的功德自然就會獲得。
現在很多道友,因爲自己心裏沒有空性的定解或證悟,經常對竅訣不滿,整天跑來跑去,換了一個法又換一個法,最終也一無所得。所以大家皆應認識般若空性的道理,而要認識必須依賴對中觀的聞思。很多上師的竅訣都講:如果以自己的智慧觀察一切萬法,最後真正抉擇出了一無所見,此時也可算見到了諸法的本性。
平時我們常講見自本性,其實真正心的本來面目——真如,用語言來說根本沒辦法,因爲語言畢竟是戲論法。《叁摩地王經》(即《月燈叁昧經》)裏也說(4):一切萬法的本體就像虛空一樣,無法以語言來描述,誰見到了像虛空那樣的微妙法,這就是最殊勝的見,而證得如此境界的菩薩就會擁有無窮無盡的辯才。所以,真正見到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上師或道友,很多世俗知識都會通達,因爲在空性的妙力中這完全可以顯現,或者說以見空性的威力,這樣的智慧一定可以爆發出來,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如果證悟的境界越來越高,人卻越來越愚笨,那就不合理。有些人常說自己已經開悟了,但開悟後什麼都不懂,不要說其他法義,連洗衣服的洗衣機怎麼用都不知道,可能這樣的開悟…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